分享

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蜀汉是否该降?

 激扬文字 2022-08-26 发布于四川
蜀汉本可以不降的?
蜀书·谯周传》中,注有引了个「孙盛」,认为当时蜀汉还不至于灭亡。
孙盛说:刘禅虽为庸主,却无桀、纣之酷,北伐虽然败多过胜,但蜀国内部没有土崩之乱,即便无法固守,背城借一,自可往东退到一个边远之地后再作图谋。如果派罗宪以重兵据守白帝,霍弋镇夜郎。依蜀道之多艰,魏军想要从陆路长驱直入怕是也不那么容易。若我军走水路,则可据保江州,之后到南中,再向东吴请求增援,作为盟友,吴军也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千道万,孙盛只有一个意思。他认为:当时刘禅可退保江州(今重庆),仍是一策。江州沦陷,再退入南中。南中地辖七郡(越离、朱提、群柯、云南、兴古、建宁、永昌),地大物博,足以容纳一个流亡政权,特别是在短期内,更无太大问题。

很显然,邓艾大军驰入阴平桥头一路挺进,到达江油,诸葛瞻父子涪陵战死,蜀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之时,刘禅是曾经这样打算过。
阴平桥头空虚这事儿刘禅是知道的。此前,姜维曾经上表过,但刘禅只听黄皓的。他说曾请方外高人卜卦,陛下免惊,魏军不会攻打成都的。刘禅对此深信不疑。
魏军已经压境了,刘禅才慌忙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商量应如何应对。
该咋弄?降还是撤?如何撤?撤到哪里?
刘禅倾向于逃往南中。
彼时蜀汉人才凋敝,是群臣受宦官黄皓排挤所致。一个以施行仁政为治国纲领的国家,却弄得君臣之间的背心离德,长期被压抑的土著势力,眼见就要给这位外省来的皇帝陪葬,那是十万个不愿意啊。
谯周是后主最喜欢的成都土著大臣之一。原因是刘禅要干的事,他基本上都唱反调。敢于违逆圣心,皮痒咩?而且还多次。
他的身份其实尴尬,既不是刘禅的亲信,也不是可以制衡皇权的权臣,是那种被长期压抑得、连宦官都懒得从中挑拨的土著知识分子。
此时此刻他又会怎么认为,刘禅很想知道……


这谯周,跟刘禅没有半年沾亲带故,顶撞后主年年第一,竟然没被削去了脑袋。一国之君能有如此肚量,有两种解释:一是刘禅是一位弱势的君主,二是蜀汉是遂行仁政的政权。
姜维要北伐,他反对!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一生都在贯彻孔明的和夷政策。
诸葛亮过世后,蜀军休养生息不到五年,姜维开启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北伐征程,一生北伐次数多达十一次。
姜维北伐有多狂热,谯周反对北伐就有多执着。
谯周认为,益州虽有粮仓之称,却碍于地窄人稀,究其国力,实经不起北伐的反复折腾。经年下来,百姓困苦,国情堪忧。为此,他还专门撰写过一篇《仇国论》,清楚讲明了小国在哪种情况下才可能胜大国。
谯周说,小国要胜大国、弱国要胜强国,只有在大国「有疾灾」之时,小国因势利导,扩大其疾灾,才有取胜的可能。
他的观点跟《隆中对》中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此时作为大国的魏国并无秦末那种崩溃混乱的局面,反倒有六国并立之形。
所以,当下蜀汉的生存之道要学周文王那样养民,而不该如高主刘邦出击争天下……

刘禅想扩建宫殿,他反对。
诸葛亮过世12年后,刘禅终于觉得手中的权力渐渐稳固,就想增修后宫,谯周立马上跳出来反对,殷谏后主,非但后宫增造不得,甚至连乐官也该能省则省
刘禅气得哇哇叫,他一生从未大兴土木,好容易攒了点钱,却啥都不让干,这皇帝做的得有憋屈?然他却只是免去了谯周太子家令的职务,仍让他侍奉太子。
增造后宫之事,从此不提。


魏军如今进在咫尺,蜀汉生死悬于一线,谯周当然不会无动于衷。
后主的本意是撤至南中。他本可以乾纲独断的,但他更需要一个周全的大脑把各种应因措施的利弊条呈出来。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位直臣。
果然,这次,谯周还是投下了反对票。
他从保护蜀中人民利益的角度,建议后主应该降魏,并将形势逐一向后主陈情:
出路一:东投吴国。投吴必然对其称臣,于一国之君而言,本就是羞辱;再则,魏今日伐蜀,明日定当伐吴,吴降魏只是时间问题,既然如此,实在没有被羞辱两次的必要!
出路二:后撤南中。南中地处边远,长期为夷占领。夷人归蜀,本是当年诸葛亮南征,蜀军压境不得不降。如若蜀汉朝廷撤到南中,不仅供给不便,恐怕还会使当地人造反。况且,魏军也不会因蜀汉南撤便止步成都,必穷追不舍,到那时必难以自保。
出路三:降魏。投降,于君是社稷存亡、奇耻大辱;于民则可免于兵燹、生灵涂炭。
北地王刘谌在一旁听后,怒道:
「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刘谌甚至以全府性命相挟。作为父亲,王子和百姓之间,他必须作出抉择;作为仁君,他却没有选择:喝退刘谌,旨派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捧着降书和印绶前去投降。
「绍、良与(邓)艾相遇于雒县。艾得书,大喜……」
邓艾捧过降书和印绶,大喜过望……,盘据西南十三年蜀汉政权从此落幕。


为帝四十一年,刘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蜀汉政权推行仁政,却最早归于幻灭,民族英豪纷纷走向沉沦。
历史的结局总是如此残酷,使得每位热衷于考察“三国”史的人都不免深陷苦闷与迷惘,这也是罗贯中作为历史事实作者无法回避的。正因此,阅读《演义》,很难不从书中体会到由始至终一直弥漫着的慷慨悲凉。
刘禅的降,是懦弱还是仁德,所有的人均可各执一词。作为一位亡国的君主,古往今来,他不仅承受了太多骂名,影视作品对他的丑化更是不遗余力。这个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诸葛亮过世后,杨仪与蒋琬的势同水火,本可作为帝王施展权术的平衡杆,然而他终究还是放弃了,是皇王之术太复杂,还是阿斗驾驭不起?
显然不是。
为了制衡臣权,诸葛亮故后,刘禅毅然取消「丞相」之职。蒋琬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执政,次年又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执政。蒋琬过世后,他再取消大司马,费祎仅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名义执政。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蜀汉以正统自居,官职设置皆承汉制,刘禅先后取消丞相、大司马二职,说到底是要担风险的。
他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削弱相权、加强帝权。这又岂是一位碌碌无为的庸主会使的政治手腕!
二位执政大臣被依次降低头衔的事实表明:蜀汉当时存在着臣权和帝权的斗争,而后主的帝权一直紧抓在手。
蜀汉是否该降,这是一个江山社稷跟百姓安危,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古今中外,多少的帝王仅为了自己的颜面或是执念,常使无数无辜百姓沦为炮灰,几十年基业从此放手,这得多大的勇气!
谯周主张降魏,不论是从天下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看,还是巴蜀人民企盼和平的意愿看,都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若从保护蜀汉政权的角度看,后撤南中寻求暂避也并非绝无可能。
然而大敌逼城时,刘禅选择不战而降,除了减少当地战祸,还能是什么?刘备当年在荆州,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又何曾不是如此?!
真正爱民的政治家是宁损自己名誉,让人民多得实惠。
正因此,成都武侯祠罗馆长在介绍刘禅时说: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
馆志记载了北宋庆历之前,武侯祠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其规模跟专祭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相当。刘禅祠与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从二祠对称式布局看,应是在武侯祠迁到成都南郊的同时修建的。兴建于南北朝时期,唐、五代仍保留。
刘禅亡国,于父是不孝,于汉是不忠。宋人撤其专祠、把他从武侯祠赶出来,是迟早的事。
无论如何,往事已矣。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时,跟宋人可能 又会有一些不同。

《演义》和《汉晋春秋》都记载了刘禅成为安乐县公后,他跟司马昭之间的一段对话:
某日,司马昭问刘禅:「你思念西蜀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郄正听说了,请求见刘禅,他跟后主说:「如若司马昭再说,您应泣泪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并闭目表现出悲切的样子。」
隔天,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每思及此,便心中悲伤,无一日例外。』昭说:「这话像是郄正说的。」刘禅大吃一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说得没错。」
左右皆笑~~
麻木,还是机敏?是愚懦,还是坚韧?
刘禅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晋国对蜀地百姓的安顿,尤其是对大批降臣的处置。
除了装憨卖傻,他还能怎样?
如果不存偏见,当年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跟刘禅「诚如尊命」,哪里不是「子承父业」般的如出一辙?
这对父子的境遇竟是如此相似。除养晦保命,他们又能做什么?
已经沦为俎上鱼肉的刘禅太清楚不过了,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西蜀百姓和一大批降臣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