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荣臻元帅网

 老玉米棒 2022-08-27 发布于广东

(一)集中兵力 打敌弱点

集中兵力,打敌弱点,是聂荣臻用兵作战的又一个特点。从一般一样上讲,弱敌好打,但聂荣臻同志所主张的打敌弱点,又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特点。

1.打敌弱点,是劣势部队要绝对遵守的一个军事原则。

强和弱,是从战争或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优劣而言的。从战役战斗上说,所谓弱敌,一般是指兵力分散之敌、突出冒进的孤立之敌,处于结合部之敌、处于不利地形之敌,装备和训练落后之敌、情绪骄横或沮丧之敌、杂牌和非嫡系之敌、指挥官水平低劣之敌,等等。毛泽东曾说:拣弱的打,是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一个必要条件。聂荣臻根据红军进行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的经验教训,鲜明地指出:“选择敌人的弱点打,应该是我们处于劣势的部队绝对要遵守的一个军事原则”。这是一个极富见地的用兵作战原则。

1932年初,作为红军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聂荣臻,受领参加打赣州、帮助参战部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赣州是粤赣交通要道和赣南经济,政治、军事中心,是敌人必守的坚城。赣州的地形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显然,赣州是敌人的强点。战斗打响后,敌人又得到两个师的增援。但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当时中央局的多数同志还是决定继续攻打。结果是,打了33天,久攻不下,只好撤离。时隔一个多月,毛泽东主张红军开到福建,亲自指挥攻打漳州。这时聂荣臻已是红1军团政委,参加了这次战役。漳州的地形易攻难守,对我有利,漳州守敌第44师共9个团,龙岩一仗已被我歼灭近2个团,仅余八九千人,而红军兵力有一万五六千人。可见,漳州是弱点。战斗中,我军行动神速,士气高昂,主攻方向选择正确。敌48师大部被歼,俘虏1600多人,残敌被迫弃城逃跑,我军顺利占领漳州城。

漳州战役,是聂荣臻第一次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带兵打仗和做群众工作,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和考虑问题的方法,给了他较大的启发。毛泽东在战术指挥有很多特点。第一,他很注意调查、研究。对敌情、地形以及民情风俗都是亲自找人或到现场作调查。这次打漳州,认为漳州“易攻难守”,就是他调查得来的结果。他在调查的基础上,又善于把握全局,捕捉战机,迅速定下决心。他还很注意分析、研究、判断,摸敌人规律,寻找敌人的弱点,迅速行动;3月打赣州,没有打下来,吃了大苦头,4月打漳州,打下来了,吃了一个甜头。两战相隔一个多月。两相比较,究其原因,赣州,是敌人的弱点,又有国民党大部队增援,再加上红军侦察警戒疏忽,所以吃了亏。开始在瑞金开会研究打不打赣州时,毛泽东就在会上指出:赣州是敌人必守的坚城,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我不利,反对打这一仗,认为即使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历来主张尽可能打野战、打运动战。当时,朱德也不赞成打赣州,中央区中央局和中央军委的一些同志去坚决主张打赣州。由于聂荣臻当时刚进根据地,对情况不了解,会上没有发言。后来看了赣州地形,四面都比较开阔,水陆交通方便,我军则屯兵于坚城之下,实为兵家所忌。赣州打了一个月零三天,未能攻下,在战略指导思想和战术上都给我军留下了一次很大的教训。漳州,是敌人的薄弱点,毛泽东就赞成打,并且亲自指挥,取得胜利。第二,毛泽东善于制造假情况,给敌人一些虚假的“示形”,以便调动敌人或麻痹敌人,出敌不意。这次打漳州,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了许多“乱敌探耳目”的动作。第三,他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这次打漳州,他建议把五军团从江西调来,形成了“作战拳头”。第四,他很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在龙岩,在漳州,他都亲自给干部作总结。第五,他也很讲民主,大的军事行动,他都尽可能事先征求意见,然后再作决定。

毛泽东在开辟闽南新区所制定的方针,更帮助聂荣臻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策略。其策略思想的基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因占领漳州冲昏头脑,不因占领漳州而背上包袱。占领漳州以后,本来局面很大,可是毛泽东估计红军力量有限,不可能长期占领。所以他确定在新区的工作方针是“公开宣传,秘密组织”,在漳州,“只散发各物,而不建立政权,不分土地。”所有这些,都使聂荣臻受益匪浅。后来,他曾经回忆说:“我对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是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才认为它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又能克敌制胜的政策主张,和王明等人从国外贩来的,或从书来上抄来的大而空的政策主张,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聂荣臻总结两个战役的经验,得出劣势部队作战要绝对遵守打敌弱点的原则。他说:赣州没有打下来,吃了大苦头,漳州打下来了,吃了一个甜头。两者相距一个多月。两相比较,究其原因,赣州是敌人的强点,所以吃了亏,漳州是敌人的薄弱点,所以取得了胜利。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聂荣臻遵循这一原则指挥作战,选择弱敌打,打敌弱点,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战斗的胜利。

(二)创造条件,转化强弱

我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时期里处于敌强我弱态势,我军的历史,是一部以弱敌强、以弱胜强的历史。但是在战役战斗上,我军又是打敌弱点、以强敌弱、以强胜弱的。聂荣臻认为,强和弱既相互包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使强敌变弱的条件不是现成的东西,是要靠战争指导者去争取、去创造的。聂荣臻在用兵作战中,采取多种办法,积极创造条件,暴露敌人的弱点,使敌由强变弱,使我由弱变强。在这方面,同样表现了聂荣臻高超的用兵艺术和谋略思想。这些条件是:

第一,调动敌人。聂荣臻认为,驻止之敌难打,当敌人还没有暴露其弱点时,不能死打硬拼,而要善于把它调动起来,用“动”造成“变化”,在“动”和“变化”中造成敌人的弱点,乘机歼敌。清风店战役歼灭罗历戎的第3军,就是把它从石家庄调出来打的。为配合辽沈战役作战,聂荣臻指挥部队牵制华北的敌人不使其出关,也是用积极的作战行动,牵着敌人鼻子调过来调过去,使其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完成牵制任务的。

第二,孤立敌人。孤立之敌位置突出,难以得到支援,所以弱而好打。大规模的攻坚战,只要善于掌握成熟的时机,就能取得胜利。清风店战役后,石家庄敌人陷于孤立惊恐状态,他建议乘胜夺取之。晋察冀野战军执行朱德“勇敢加技术”的指示,一举解放石家庄,创攻克坚固设防大城市的范例。

我军攻打石家庄之前,通过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消灭了石家庄周围的敌人,石家庄成了一个陆上孤岛,我军四面包围,从容攻击。虽然城市设防坚固,但得不到支援,终于落人我手,解决了石家庄,元氏的敌人孤立,又一举攻克。

第三,分散敌人。集中的敌人难打,清风店战役前,敌第94军的5个师猬集一团,分割不开,结果敌我双方在徐水东北形成对峙局面。采用穿插分割等办法,把敌人分散开,各个歼灭,这是聂荣臻对付集中强大的敌人,使敌变弱的有效的方法。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时,敌人采取逐次转移重点、分进合击的办法,寻找红军主力决战。聂荣臻指挥的1军团参加黄陂伏击战取得胜利之后,仍不同猬集的敌人作战,继续转移,使敌人尽量分散,终于在草台冈一线,使得第5军等敌军队形分散为达三天行程以上的长径。我军抓住这个弱点,不打头尾,从腰部开刀,仅1军团就歼敌近7000人,取得草台冈战斗胜利。对于日军,聂荣臻认为它的战斗力较强;但最大弱点是异国作战,兵力不足,占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所以,聂荣臻在敌后根据地,一方面发动民兵武装和地区队等分散、袭扰敌人,一方面掌握强有力的主力部队,打击孤立,分散之敌,打了不少胜仗。

第四,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削弱敌人战斗力。关于地形条件对用兵的作用,孙子曾说:“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阻、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即是说,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懂得天时,地利,用兵作战就可以确保胜利。聂荣臻把有利的地形看成是转化敌我强弱的重要条件,认为作战要研究地形;利用地形。有利的地形,可以发挥我军勇敢、机动的特点,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限制和削弱敌人的兵力兵器优势。1933年8月,聂荣臻等指挥1军团进行乌江战斗,消灭蒋介石的第80师师部和3个团3000多人。这一仗,在战前研究了乌江一带的地形情况,战斗中利用了这一带地形对我隐蔽部队有利的特点,以奇袭手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歼灭敌人1个师的重大胜利。

聂荣臻在总结平型关战斗的成功经验时,也强调指出了地形的重要性。他说:“从指挥上讲,我们选择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两面夹击,在狭窄的山谷给敌以突然袭击,使它的装备优势无法发挥”。尽管这次作战之前的准备工作很紧张,聂荣臻仍抓紧间隙,到第一线察看地形。平型关一带谷道狭窄,地势险要,沟深数十丈,沟底通道仅容一辆汽车通过;沟两岸的山地便于部队埋伏隐蔽。战斗打响,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计4000余人、100多辆汽车,全被压在沟底;既无法乘车机动,也难以发扬火力,而我军则居高临下,猛烈进攻,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大车300多辆,缴获大批武器辎重。平型关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可以说,平型关战斗如果不是利用了对我极其有利的地形,在抗战初期取得这样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第五,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要把敌人内部的一切矛盾和细小裂痕收集起来,用以反对敌人。这个对敌进行政治斗争的策略,对于军事斗争同样有重要意义。在作战中,面对强大的敌人,聂荣臻不把它看成是铁板一块,善于分析、寻找和利用各部分敌人之间的矛盾,把战役战斗的主要方向,指向敌人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结合部,各个击破,夺取胜利。聂荣臻说,“历来的军阀都有一个不可改变的特性,那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要保存自己的实力。”聂荣臻组织和指挥的正太战役,就抓住和利用了敌人的这个特性。聂荣臻分析敌人的情况发现,正太路的敌人是弱敌。一是正太路沿线敌人兵力分散;二是除石家庄、太原的守敌外,大多数是战斗力较差的地方保安团队;三是正太路守敌分属孙连仲和阎锡山两个指挥系统,敌人内部矛盾较深,他们为了保存各自实力不被消灭,我军在进攻石家庄或太原时,阎锡山和孙连仲不会互相支援。利用了敌人两个系统互不支援的内部矛盾,执行了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原则,正太战役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五个方面,都是使强敌转化为弱敌的重要条件,是聂荣臻用兵作战所着力争取和创造的东西。

(三)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向敌人守备薄弱的点线出击

聂荣臻在其长期的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的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用其总结作经验,从而成就了一个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无产阶级的军事家。在聂荣臻同志指挥的各个战略行动和战役战斗中,都能够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各不相同的战法。

上述诸点,固然是使敌人变强为弱、以利于我打敌弱点的重要条件和方法,但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呢?对于我方来说,最根本的条件和战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马克思说,“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恩格斯也说:“多兵之旅必获胜。”集中优势的兵力是克敌制胜的根本战法。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许多古今将帅均有共识和颇多阐述。但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往往犯平均主义的毛病,即没有重心,平均使用兵力。原因在于:不能辩证地处理兵力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指挥员缺乏战略头脑,被复杂的环境所迷惑,以及自信、轻敌,等等。聂荣臻强调:“相对弱小的红军,与强敌作战必须集中兵力。” 1946年9月,中央军委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党内指示,聂荣臻在10月的涞源会议上,要求部队必须坚决贯彻这一作战原则。在战争实践中,他善于分散敌人的兵力,也善于集中使用自己的兵力,削弱敌人,强化自己,反对军事平均主义。聂荣臻集中使用兵力的特点主要是:

第一,把主力部队集中使用到主要作战方向,解决主要矛盾。在战争或战役战斗中,我们的作战方向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在同一时间内的主要作战方向,只有一个,这个主要的作战方向,往往就是关系整个战局的决定性环节,是敌人兵力布势中的最要害的部位。抓住决定性环节,击中敌人的要害部位,就可能打败敌人,导致整个战局的根本变化。聂荣臻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深知兵力分散、两个拳头打人、处处设防的惨痛教训,所以他指挥作战,总是下大力量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除以少数兵力牵制次要方向敌人外,把主力部队集中使用于主要的作战方向,在主要方向形成对敌兵力的绝对优势。我们的兵力集中了,敌人就会在主要方向、局部地区转化为弱敌而被消灭。如同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那样。

第二,根据地形特点决定集中兵力的多少。聂荣臻认为,用兵打仗,贵在灵活,集中兵力的多少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敌情、地形、我军兵力情况等多种因素。就地形条件来说,如果地形对我有利,兵力的集中可以相对少一些,地形不利,则要多投入兵力。清风店战役时,为了确保全歼罗历戎的第3军,我军用4个旅的兵力在保定北阻击南下的敌人。有的同志提出:阻击部队用1个旅就够了。聂荣臻根据保北的地形情况,坚定地说:“1个旅不行。这是平原地区,不是个山口子,到处都要用兵,到了紧迫的时候,敌人也可能来个反包围。为了歼灭由石家庄北进的敌人,必须坚决把企图由保北南下的敌人堵住,才能保证消灭第3军的主力。”由于投入的兵力较多,阻击部队不负众望,坚决堵住了敌人南援的5个师,保证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证明聂荣臻根据地形情况使用兵力的思想是正确的。

第三,手中掌握强有力的机动力量。聂荣臻贯彻集中兵力的原则,不是把主力部队都摆在第一线上,而是既在主要作战方向的第一线保持优势兵力,手中又掌握强有力的兵团作为预备队,在关键时刻投入作战,或用于增强进攻及防御力量,或用于扩大战果。这也是实现强弱转化的重要一招。1938年秋季,日本侵略军为了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对晋察冀根据地采取分进合击、多路围攻、步步为营的方针,用一套以堡垒推进,“点”、“线”、“面”结合的所谓几何学运动的控制方法,企图实现其目的。根据敌人的围攻特点,聂荣臻提出了既要善于分兵游击又要随时集中的反围攻作战原则:(1)首先使用小部队不断袭扰敌人,以消耗和疲惫敌人,相机选择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灭敌一股或一部。(2)在敌人兵力占优势、我军不可能阻止其前进的情况下,以灵活的游击战与敌周旋,我军主力则转入外线实行机动。(3)对深入与据守边区内陆的敌人,要连续猛烈袭扰,开展交通破袭战,打击它的运输补给,配合彻底的坚壁清野,以围困的办法逼退敌人。(4)待敌人疲惫已极被迫撤退时,我军集中兵力,抓住敌撤退途中的有利战机,歼灭其一股或一部。(5)在反围攻过程中,各级指挥员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在这些作战原则中,聂荣臻特别强调的是:“手中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机动部队,使敌人的小部队(例如几百人)不敢深入根据地腹心地区”,“如果手中没有机动部队,到时候形不成拳头”。所以聂荣臻要求部队在游击区、接敌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下功夫孤立敌人的“点”,不让它通过“线”扩大到“面”,在各个分区用地区队对付日军的“堡垒推进”和向“面”上运动,而在根据地内部,他始终掌握主力兵团作为强有力的机动力量。当敌人孤军深入到根据地时,即把主力兵团投入战斗,以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在击破日军1938年秋季多路围攻的48天作战中,进行了130多次战斗,毙伤日军旅团长、大队长以下5200多人,保持了军事上的主动和根据地的稳定。

(四)大规模的攻坚战,只要善于掌握成熟的时机就能取得胜利

1947年10月,经过清风店战役,华北敌军第3军主力被歼后,只有该军第32师困守石家庄,士气十分低落。敌保定绥暑为了固守与加强石家庄的防御力量,匆忙抽调河北保安第9、第10团和十九个县的保安警备队以及一个炮兵营等,是石家庄防御的总兵力达两万四千余人。石家庄设防完备、坚固,环市挖有外市沟和内市沟,两沟之间有环城铁路,配备有铁甲列车机动支援,沿内外市沟筑有堡垒群,组成环型防御,敌妄图依托其坚固的工事,与我军在外围争夺,固守待援。此时,由于敌第3军被歼,石家庄之地已显孤立且内部恐慌动摇,虽然地富裕坚固,但兵力不足;我军士气正旺,整个态势与我十分有利,聂荣臻认为,虽然我军尚无夺取大城市的攻坚经验,只要我指挥得当抓住战机乘胜进攻夺取石家庄的可能是很大的。因此聂荣臻向中央军委提议实施石家庄战役,获得毛泽东同志的同意。

华北我晋察冀野战军第2、3、4纵队及独立第1、2、4、7、8、9旅和军分区独立团等,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指挥下,决心乘石家庄之敌军心不稳、兵力薄弱之际夺取石家庄。如果北线之际地出援,我则以一部兵力围城,集中主力于保、石间歼灭援敌,而后攻城。

十一月初,我第2纵队及冀中三个军分区的地方部队,在定县、新乐之间构筑了四道防御阵地,以便阻击北线南援之敌;以两个独立旅及部分地方部队围困石家庄以南元氏之敌,防敌退回石家庄。我军主力于11月6日晨,开始了对石家庄之敌外围的攻击,至7日,攻克了石家庄外围之外市沟以外的各据点,占领了机场,完成了对该市的包围。

11月8日16时30分,我军对敌外市沟防御发起总攻,在炮火支援下,从四个方向同时向敌外市沟实施突破,攻占了外市国与内市国之间的各个要点,歼敌一部,完成了对市区进攻的第一步任务。

11月10日16时,我军开始对内市沟防御的攻击,至11日中午,各部队先后突入市区进行巷战在粉碎敌坦克、装甲车的连续反扑后,于12日中午全歼守敌,石家庄宣告解放。此役,我军歼敌一个师又四个团,共二万四千余人,开创了我解放战争夺取大城市的先例。石家庄战役的胜利,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对此后的华北战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石家庄战役结束之后,聂荣臻在总结战役的攻坚经验和巷战经验时,阐述了运动战的精神实质:“军事上就是要动,用动造成变化,再从变化中找机会歼灭敌人。”


《聂荣臻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2版 第150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第2版 第页161-162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第2版 第页162-164页

《聂荣臻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2版 第150页

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北京第3版 第178-179页

周均伦《聂荣臻年谱》上卷 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 第104页

《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2版 第356页

《聂荣臻回忆录》下 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2月第2版第646页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军事语录》军事科学院 战士出版社 1977年7月第1版 第166页

军事科学院 《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摘录》战士出版社 1977年12月第1版 第20页

《聂荣臻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2版 第183页

《聂荣臻回忆录》下 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第654页

《聂荣臻回忆录》中 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第434页

《聂荣臻回忆录》中 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第440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第1版 第页98-106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第1版 第页178-17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