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项风云(一)

 金色年华554 2022-08-28 发布于江西
党项,是中华古代北方古羌人中的一支----西羌后裔。古羌人是华夏民族主要组成部分,传说中的炎帝,就是古羌人首领,之后与黄帝统领的诸夏部落融合,这才有了屹立世界五千年的中华民族。
而党项,即羌人分化发展后,向西部青海、甘肃一带迁徙的西羌后裔。大致从东汉初年,至南北朝时期,西羌各部逐渐分离发展,有:白兰羌、宕昌羌、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部族。
史料记载党项人“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的状态。
隋开皇四年(584年)党项羌人约一千余帐归附隋朝。开皇五年,党项拓跋部首领宁丛等率本部民众向隋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刺史归顺,请求内附,隋文帝闻报后下诏接受这一部分党项人的归顺,并授予拓跋宁从诸卫大将军官职。这是党项人第一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册封,册开皇十六年(596年),其余尚未归化的党项部落联合进攻隋会州(今甘肃靖远县),想要劫掠抢夺内陆财富,隋军出击将他们击败,各部兵败四散溃逃,有不愿被诸部首领裹挟者则纷纷投降归附隋军。隋文帝颁布诏令,免除他们的罪过,并让这些党项人遣子弟入朝参拜,同时接受他们的纳贡。
隋唐更替时期,同属于古羌人支系的吐蕃人,逐渐崛起于青藏高原,他们不断向东发展,挤压原本游牧于甘陇和川西北等地的党项人。于是,党项各部在吐蕃人的压力下,也开始向东方迁徙。
至唐武德、贞观年间,党项大部都迁徙到岷江中上游和陇东、河套、陕北等地,向唐朝投诚归附。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则留在原地,处于吐蕃统治之下。归附唐朝的党项诸部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诸大姓,其中拓跋部最为强大。
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下诏将河曲地(即黄河源)分为十六州,用于安置党项各部内附者,合计三十四万人。以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将其所游牧之地分设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用归附诸部首领为刺史,党项人至此被纳入到大唐的羁縻统治中来。
唐广德二年(764年),唐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起兵反唐,并向西北党项、吐谷浑等内附各族蛊惑煽动,意图引诱他们一起叛唐,发动叛乱。
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防范党项各部受煽动被裹挟出兵,于是建议唐代宗将党项部内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一带,避免与叛军接触。
唐代宗采纳了郭子仪的意见,召党项部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人入朝,亲自赐宴加以抚慰,厚赏财帛,令他们各自率领部众向东迁徙,各党项首领都表示没有异议,完全听从皇帝的诏令。
于是拓跋乞梅率部迁居庆州(甘肃庆阳),称为东山部;拓跋朝光率部迁居夏州,因为这一地带是当年南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的旧地,唐时期称为平夏,所以拓跋朝光率领的党项部众也被称为平夏部,这一部分党项人就是日后西夏皇族的祖先。
唐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蜀中。途中,唐僖宗下诏令天下诸镇勤王,收复长安。此时的党项平夏部首领是拓跋朝光的曾孙拓跋思恭,他接受诏令,聚集平夏部兵马数万人,驰援长安,与黄巢义军展开作战。
唐僖宗在逃难途中得知党项首领主动参与反击黄巢作战后,欣喜异常,加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权知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进军武功(陕西武功),联合凤翔节度使郑畋、义存节度使王处存、泾原节度使程宗楚、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合兵一处,准备攻克长安。 
拓跋思恭率平夏党项部多次与黄巢军作战,不能取胜,接连失败后被迫退军。不过唐僖宗出于鼓励诸将勤王的目的,还是晋封拓跋思恭为节度使,,赐其军名号为“定难军”,拓跋思恭自此正式就任定难军节度使。这一职位也被拓跋氏家族保有了近一百五十年,直到他们的后人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夏国,成为夏国王(国内称皇帝)。
  未完待续#我要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