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韩陵之战”是南北朝时期(532)北朝(北魏)上层集团尔朱氏家族和北魏晋州刺史高欢在“韩陵”(今河南安阳市东北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争。战争的结果:高欢以三万兵马大破尔朱氏集团的二十万军队,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强大的尔朱氏家族经此一战分崩离析彻底覆灭,高欢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时间不长,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由高欢把持,西魏由另一个权臣宇文泰把持。强大的北魏政权从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 一、历史背景 魏宣武帝恪病逝以后,七岁的太子翊继位,为孝明帝。但胡太后奢侈华丽,淫乱专政,政令不明,引起了六镇之乱。《资治通鉴》梁纪八记载:魏灵太后再临朝以来,嬖幸用事,政事纵驰,恩威不立,盗贼蜂起,封疆日蹙。魏孝宗年近长,太后自以所为不谨,恐左右闻之于帝,凡帝所爱信者,太后辄以事去之,务为壅蔽,不使帝知外事。通直散骑常侍昌黎谷士恢有宠于帝,使领左右;太后屡讽之,欲用为州,士恢怀宠,不愿出外,太后乃诬以罪而杀之。有蜜多道人,能胡语,帝常置左右,太后使人杀之于城南而悬赏购贼。由是母子之间,嫌隙日深。随着魏明帝慢慢长大,胡太后怕自己的花边新闻被儿子听见,魏明帝身边的宠臣大多被胡太后找个借口杀了。魏明帝当然不满意,母子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了。 ![]() 于是,魏明帝暗诏部落酋长尔朱荣带兵进京靖王。尔朱荣原本就有不臣之心,接到诏书非常高兴,马上命令高欢为先锋带兵进京,走到半路,又接到诏书,不让尔朱荣来了。原来,胡太后听到消息,毒杀了魏明帝。立三岁的钊为帝。尔朱荣抗表反对,立彭城王的第三个儿子子攸为帝,杀奔京城,淹死了胡太后和三岁的魏主钊,并且大开杀戒,杀了朝中的许多王公大臣二千多人。自此以后,尔朱荣居功自傲,也不把魏帝子攸放在眼里。忍无可忍的魏主子攸又设计杀了尔朱荣。从此,尔朱荣家族为了给尔朱荣报仇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 先是尔朱荣的族弟尔朱世隆起兵进逼京城,其后,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又劫持并杀了魏帝子攸。并把持了魏的朝政大权。 高欢原本是尔朱荣手下的将官,被封为晋州刺史。看到尔朱氏家族劫持魏帝,屠杀王公大臣,也想乱中取胜,做一翻大事业。于是,高欢骗过尔朱兆。从信都出发,公然和尔朱氏家族的掌门人尔朱兆翻脸。 ![]() 二、战争的过程 尔朱氏是北魏一个大家贵族,集团势力非常雄厚。其实高欢进攻尔朱氏集团一点都没有把握。参军窦泰劝说高欢用“反间计”。尔朱氏家族虽然势力大,但之间矛盾非常尖锐。尔朱荣和族弟尔朱世隆一起在朝堂上,但尔朱荣却被杀了。《资治通鉴》梁纪十记载:尔朱世隆至洛陽,兆自以为己功,责世隆曰:“叔父在朝日久,耳目应广,如何令天柱受祸!”按剑嗔目,声色甚厉;世隆逊辞拜谢,然后得已,由是深恨之。尔朱仲远亦自滑台至洛。就是说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攻破洛阳劫持了魏主子攸以后,责备尔朱世隆为什么让叔父尔朱荣受如此大祸?尔朱世隆非常惶恐。《资治通鉴》记载:尔朱兆以不预废立之谋,大怒,欲攻世隆,世隆使尔朱彦伯往谕之,乃止。尔朱世隆和兄弟尔朱彦伯商量废立魏主的计谋,既然不通知尔朱兆。尔朱兆非常生气,准备攻打尔朱世隆。又传言尔朱兆和高欢联合要杀和尔朱仲远等,吓得尔朱仲远引兵南奔。战争还没有开始,尔朱集团之间已经各怀鬼胎,分崩离析了。 ![]() 公元531年十月,实施了挑拨离间的高欢,在广固首先遇见了尔朱兆的军队, 高欢挥军冲杀,杀的尔朱兆丢盔弃甲。此役,俘获甲士五千多人,随后,高欢乘胜追击,引兵攻打邺城。公元532年1月,高欢占领邺城,威胁洛阳。 尔朱世隆知道高欢占领了邺城,非常惊慌,赶忙联络尔朱兆等联合起来攻打高欢,并请魏主纳尔朱兆的女儿为后。尔朱兆这才满意,并和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天光等申立誓言,共同进攻已经占领邺城的高欢。 尔朱家族的四路大军陆续到邺城集结,共十三万,号称二十万,列洹水两岸,准备和高欢决一死战。 ![]() 此时的高欢军队步兵不满三万人,骑兵不过三千,和尔朱集团相比较绝对属于劣势。高欢令吏部尚书封隆之镇守邺城。在韩陵山下设一圆阵,后面用牛驴车相互连接起来,堵绝自己军队的后路,高欢自领中军,以高敖曹将左军,高岳为右军,采取韩信“置至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向尔朱集团发起进攻。尔朱兆依仗兵多将广,集中力量冲击高欢的中军,高欢一度非常危急。《北齐书▪贺拔胜传》记载:韩陵之役,尔朱兆率铁骑陷阵,出齐神武(高欢)后,将乘其背而击之。右军高岳见势不妙,急忙抽出五百精骑冲击尔朱兆,左军高敖曹也率领精骑千人从侧面横击尔朱兆。《资治通鉴》记载:欢战不利,兆等乘之,岳以五百骑冲其前,别将斛律敦收散卒蹑其后,敖曹以千骑自栗园出横击之,兆等大败,贺拔胜与徐州刺史杜德于陈降欢。两军决战,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尔朱氏集团终于没有抵挡住高欢军以一当十的气势,分崩离析,大败而逃。高欢乘胜追击,尔朱氏集团的贺拔胜与徐州此时杜德投降高欢,至此,尔朱氏集团败局已定。 溃逃的尔朱度律、尔朱天光、尔朱世隆、尔朱彦伯被反水的部下斛斯椿、贾显度、贾显智等斩杀,尔朱仲远远投梁朝。第二年,尔朱氏家族最后的悍将尔朱兆穷途末路自杀身亡。 ![]() 三、战争带来的影响经此一战,强大的尔朱氏集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北魏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北魏新贵高欢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掌握了北魏政权,废魏节闵帝恭,立平阳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孝武帝任命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 2、 北魏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斛斯椿、贺拔胜、贺拔岳等就是其中威胁比较大的人。《资治通鉴》记载:欢入洛陽,斛斯椿谓贺拔胜曰:“今天下事,在吾与君耳,若不先制人,将为人所制。高欢初至,图之不难。”胜曰:“彼有功于时,害之不祥。比数夜与欢同宿,序往昔之怀,兼荷兄恩意甚多,何苦惮之!”椿乃止。就是说高欢胜利进入洛阳的时候,斛斯椿和贺氏兄弟商量着怎么杀掉高欢。同样,高欢对这些执掌兵权投降的将领也不放心,慢慢地削减他们的兵权,《资治通鉴》记载:丞相欢征贺拔岳为冀州刺史,岳畏欢,欲单马入朝。行台右丞薛孝通说岳曰:“高王以数千鲜卑破尔朱百万之众,诚亦难敌。然诸将或素居其上,或与之等夷,屈首从之,势非获已。今或在京师,或据州镇,高王除之则失人望,留之则为腹心之疾。且吐万人虽复败走,犹在并州,高王方内抚群雄,外抗敌,安能去其巢穴,与公争关中之地乎!今关中豪俊皆属心于公,愿效其智力。公以华山为城,黄河为堑,进可以兼山东,退可以封函谷,奈何欲束手受制于人乎!” ![]() 3、 为了平复北魏上层内部矛盾,高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资治通鉴》记载:魏杀安定王朗、东海王晔。《资治通鉴》梁纪十二记载:魏侍中斛斯椿闻乔宁、张子期之死,内不自安,与南陽王宝炬、武卫将军元毗、王思政密劝魏主图丞相欢。等等,这些记载都能看出北魏上层贵族之间的尖锐矛盾。 4、 随着高欢和孝武帝之间矛盾的不断深化,夏州刺史宇文泰拥护孝武帝趁势而起。高欢改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魏孝静帝),北魏分为高欢把持朝政的东魏政权,宇文泰把持的西魏政权,东、西魏为此长期征战不休。 总结 尔朱氏集团在兵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高欢所灭,原因固然非常复杂,但谋事在人,高欢能险中取胜,显示出了高超的计谋: ![]() 一、高欢雄才大略,善于伪装自己,《资治通鉴》记载:初,葛荣部众流入并、肆者二十余万,为契胡凌暴,皆不聊生,大小二十六反,诛夷者半,犹谋乱不止。兆患之,问计于欢,欢曰:“六镇反残,不可尽杀,宜选王腹心使统之,有犯者罪其帅,则所罪者寡矣。”兆曰:“善!谁可使者?”贺拔允时在坐,请使欢领之。欢拳殴其口,折一齿,曰:“平生天柱时,奴辈伏处分如鹰犬。今日天下事取舍在王,而阿鞠泥敢僭易妄言,请杀之!”兆以欢为诚,遂以其众委焉。欢以兆醉,恐醒而悔之,遂出,宣言:“受委统州镇兵,可集汾东受号令。”乃建牙陽曲川,陈部分。军士素恶兆而乐属欢,莫不皆至。贺拔允为了讨好高欢,建议让高欢为六镇的统帅,高欢为了不引起尔朱兆的怀疑,毫不犹豫地一拳打断了贺拔允的嘴上。最后,终于统领六镇之兵。高欢虽然兵力上占劣势,但高欢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充分地利用计谋,挑唆尔朱氏集团的内部矛盾。上下一心,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高欢的胜利绝不是偶然人的。 ![]() 二、尔朱兆杀魏主子攸道义上已经输了一招,失去了人心。其次,尔朱氏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各怀鬼胎。如:在广固战役中,中了高欢“反间计”的尔朱仲远在战前就率兵南奔,首先脱离了战场。尔朱兆孤军奋战,士气受到影响,被高欢击溃,俘虏了五千多甲兵。 三、《魏书·尔朱兆传》记载:兆虽果勇,本无策略,频为步藩所败。也就是说尔朱兆没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当初高欢为尔朱氏集团一刺史,但高欢技高一筹,成功的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尔朱兆的长史慕容绍宗还劝柬说“高公雄略,又握大兵,将不可为。”尔朱兆不以为然地说“香火重誓,何所虑也。” 《资治通鉴》梁纪十记载:初,尔朱荣尝从容问左右曰:“一日无我,谁可主军?”皆称尔朱兆。荣曰:“兆虽勇于战斗,然所将不过三千骑,多则乱矣。堪代我者,唯贺六浑耳。”因戒兆曰:“尔非其匹,终当为其穿鼻。”乃以高欢为晋州刺史。尔朱荣虽然政治上没有谋略,但识人的本事确实一流。当初还提醒过尔朱兆要防备高欢,但尔朱兆并没有放在心上。 ![]() 四、进攻邺城的韩陵之战中,尔朱氏集团虽然意识到了必须团结,但集团之间矛盾积压太深,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各人之间的矛盾转入地下,貌合神离。如:尔朱天光“意存观望,延不发兵。”《北齐书▪贺拔胜传》记载:韩陵之役,尔朱兆率铁骑陷阵,出齐神武(高欢)后,将乘其背而击之。度律恶兆之骁悍,具其陵己,勒兵不进。尔朱度律居然嫉妒尔朱兆的勇猛,害怕以后欺负他们,竟然勒兵不进。如此生死一战,尔朱氏集团都不团结,焉能不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