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313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28 发布于浙江

第313条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成⽆⼰《注解伤寒论》

⽢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也。

《内经》⽈∶寒淫所胜,平以⾟热,佐以⽢苦。半夏、桂枝之⾟,以散经寒;⽢草之⽢,以缓正⽓。

【注】

少阴病,咽痛者,谓或左、或右,⼀处痛也。咽中痛者,谓咽中皆痛也,较之咽痛⽽有甚焉。甚则涎缠于咽中,故主以半夏散,散风邪以逐涎也。

【集注】

⽅有执⽈:此以风邪热甚,痰上壅⽽痹痛者⾔也。故主之以桂枝怯风也,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草除热也,三物者,是⼜为咽痛之⼀治法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此必有恶寒欲呕证,故加桂枝以散寒,半夏以除呕。若夹相⽕,则⾟温⾮所宜矣。

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作痛。半夏、桂枝,降其冲⽓,⽢草缓其急迫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阴病咽痛,前既有⽢草、桔梗汤矣。此更列半夏散及半夏汤⽅治,既不⾔脉象之异,⼜⽆兼证可辨,则仲师同病异治,究属何因。然前条但⾔咽痛,本条独⾔咽中痛,此其可知者也。⽅中⽤⽣半夏,取其有⿇醉性以⽌痛,并取其降逆去⽔以达痰下⾏,意当与咽中伤节同。⽤⽣⽢草以清热⽽解毒,意当与⽢草汤⽅同。惟桂枝⼀味,不得其解。按近世《吴⽒咽喉秘集》中,有寒伏喉痹⼀证,略⾔此证肺经脉缓寒重,⾊紫不甚肿,若误⽤凉药,久必烂。其⽅治有⽤细⾟、桂枝、⿇黄者,甚⾄有呛⾷⾳哑六脉迟细之阴证,⽤⿇黄三钱、桂枝⼀钱、细⾟⼆钱者,然则此咽中痛证,脉必迟细⽽缓,其⾊当紫,其肿亦必不甚。然则仲师之⽤桂枝,亦所以宣通阳⽓⽿。以其寒在⾎分,故⽤桂枝⽽不⽤⿇黄,且缘少阴不宜强责其汗故也(咽痛⽤桂枝,近世⽆⼈能解)。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述少阴客寒咽痛的治法。

这⼀条的咽痛⽐以上⼏条都要厉害,其病因是风寒客于少阴之经,引动痰涎所致。怎么办?⽤半夏散及汤来治疗。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草组成。散风寒⽤桂枝,去风痰⽤半夏,和中扶正⽤⽢草。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饮和,⽩饮就是⽩⽶汤;服⽅⼨⼔,⽇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升,煎七沸,内散两⽅⼨⼔,更煮三沸,下⽕令⼩冷,少少咽之。就是煮散法。⼀般要⽤汤,⽤散恐怕不现实。因为半夏和桂枝呛嗓⼦。

它这⾥也是⼤量⽤半夏,那么这个呢,它是外有风邪,所以它在桂枝⽢草汤的基础呀,加上半夏。那么这类的嗓⼦疼呀都是特别的凶,它也写个咽中痛,它不是⽤咽痛呀,咽中痛表⽰全嗓⼦都疼,古⼈把这类的嗓⼦疼呀叫缠喉风,这个在现在不常见了,这个说死⼈就死⼈的,这个喉肿的厉害,相当的凶。

所以这个它也有外证,不是没有的,它⽤桂枝⽢草汤也是解外,同时⽤⼤量的半夏,来治这个嗓⼦疼痛。这个半夏治咽痛是古⼈说的,这个桂枝也治咽痛呀,桂枝这个药呀你们看⼀看神农本草经⾥有,说治喉痹,所以桂枝这个药也⽌痛,⾝疼痛没有不⽤桂枝的嘛?它也治喉痹这种痛。

那么这个药现在很少有⼈⽤了,遇到嗓⼦疼呀,⼤概都是在解热这⽅⾯,滋阴解热这⽅⾯下⼿,但是有这种病我认为还是要⽤这个⽅⼦,是能好的。它说这三味呀等分,各别捣筛已,就是要捣碎筛细的意思,合治之,然后搁在⼀起,⽩饮和,服⽅⼨⼔,⽇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升,煎七沸,内散两⽅⼨⼔,更煮三沸,下⽕,令⼩冷,也是少少咽服。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指的是指⽣半夏了,⽣半夏是有毒的,现在咱们的半夏都是制的,也有拿姜制的,也有矾制的,⽤姜制是最好了,与⽣半夏差不多,但是毒性没有了,那么以前呀,咽痛都出这些⽅⼦,我们要是治咽痛呢,前头那⼆个⼩⽅⼦常⽤的,这个咽痛⽣疮⽤这个苦酒汤,这个我试验过,就是这个⼈嗓⼦痛,声不出,的确的效,后⾯这个我没⽤过,但是嗓⼦痛以后边⼆个为最重。

《胡希恕讲伤寒论》

患少阴病,阴盛阳虚,阴寒上犯⽽致咽痛,加之外寒犯咽喉之地,咽痛较前⼏条为重,主⽅选择半夏汤,桂枝、炙⽢草驱寒降逆,半夏利咽⽌痛。

王付 【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少阴病,咽中痛”“

答:㈠张仲景论“少阴病”而治用“半夏散及汤主之”的重点是突出病是少阴病与咽痛寒证相兼,以咽痛寒证为主。㈡辨识“咽中痛”的病变证机是寒侵咽喉,经气郁结,脉络不利;以口淡不渴为辨治要点。

李翰卿

半夏散及半夏汤方
【方义】
此散风寒、祛痰止痛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必须具有外感风寒表证现象,兼有痰涎、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半夏 桂枝 生甘草各等分
【制服法】
三味共研细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小冷,少少咽之。
【用药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风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证】
有喜冷证者忌之,喉干无痰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甘草汤:此清热,缓解咽喉疼痛之方。
(2)桔梗汤:此祛痰清热,解毒排脓,治咽喉疼痛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喉肿痛有痰有热之方。
(4)猪肤汤:此喉中干燥无痰兼下利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