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精彩!这样学习内科,事半功倍!(附老中医总结的内科精华)

 wyfx100 2022-08-2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中医

 导读 

刘鸣老师历时多年为名家医案做注,在内科方面颇有自己的体会,读来收获满满,与各位医友分享,如果你对此有更深的理解,不妨留言区一起分享交流。

近期报名了青竹17期读书会内科专家卷 ,在跟随刘鸣老师的学习过程中,颇有收获!之前零散的、不全面、模糊的知识点,在这次的学习中,再次得到了总结与升华!

一、答疑收获多

我在读书中,有些疑问不太懂,特提出请老师解答。

1、扶阳、扶阴之法,扶阳顾阴,扶阴顾阳。然吾见素圃一案,二医方似,前医以扶阳顾阴,未愈,素圃见方遂去阴药,以扶阳单刀直入,患者病愈。

郑钦安亦言:“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此处有疑。

刘老作答:此内诸前贤说法无不妥。扶阳顾阴与扶阴顾阳是在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情况下所用之法,如果单纯阴盛而阳不虚,则以纯阳之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不可杂以阴柔之药。如果是阴弱而阳亢,则以滋阴以和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慎用温热燥热之味。

一味药物夹杂,即难见功,甚至还会加重。《尤在泾医案·内伤》案曰:“阴亏于下,阳浮于上,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宜加减法治之。桂都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去附子加五味子收敛。柳宝诒评:议论精细,可为用药者开一悟境。

上海邹孟城老中医治一女咽喉痛先用荆芥,豆豉,白薇,生地,玉竹,麦冬,元参,丹皮,赤芍,甘草。二付表解,而咽喉痛依然,后悟“阴虚咽痛药忌夹杂”,所谓夹杂,是指以前用药寒凉滋阴降火外,还有桔梗,荆芥,豆豉之类(见《三十年临证探研录》p188。

先师曾治市中医院副院长之岳父,李医为全国名老中医,其岳父曹某发热,用小柴胡三付无效,先师加一味葛根而愈。后曹某患喘,李医用苏子降气,虑患者年高,加太子参,不效,延先师再诊,去太子参又愈(见《山东中医杂志》97.8)。可见药物加减,甚至剂量变化,都会关系到疗效。

2、春温是伏气温病居多吗?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刘老作答:必字应理解为多、或,并不是必然,当以临床所见为凭,初起如有里热表现,基本不见卫表证者为春温,发病即见气营而无卫表证者即是。故风温用银翘、桑菊尚有荆,豉,薄,桔之疏透祛邪,春温不用此类,出手即用苦寒。

3、肝肾阴虚头痛病案二诊,治法提及介类潜阳,牡蛎却是煅用,是否不妥?紫贝齿、潼白蒺藜使用,各自有什么异同?

肝肾阴虚头痛用牡蛎一诊用生者,二诊用煅者并无不妥:初诊“治宜补养肝肾之阴,参以镇潜浮阳”自然是用生者为妥。

二诊中有“平素思虑过度,心火亢盛,久之心神耗伤,必然导致肾阴亏损,虚阳不潜”句,心神耗伤必因火动不守,肾阴亏损,虚阳不潜则相火妄动,此因心火、相火扰动于肾,多有梦遗滑精之变,推测用煅者大概是潜阳之外,兼顾此症。读书当知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紫贝齿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热明目之功,在此方中极为对证。贝齿分紫白二种,作用相似。

白蒺藜即刺蒺藜,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痛之功,在此用治头痛。

潼蒺藜即沙苑子,具有补肾固精,清肝明目之效。沙白蒺藜同用即肝肾同治之意。

二、细节满满,学习氛围强

1、动力十足

我在每日学习内容打卡,让自己的知识再复盘一次,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动态,在比较中进步。这种打卡模式让自己有紧迫感,偷懒的时候还有一种愧疚感。

(附:优秀学员打卡)

图片

图片

2、耐心指点

我平时看书想的很多,尤其是看近代医案时,一些医者的文字偏文言文,特殊名词也和现在的不一样,常常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就拿这次的医案学习来说,宋爱老虽然在每个医案已做解释,但是觉得还是省略了很多东西。幸好有刘鸣老师的帮忙,自己在有疑惑的时候,可以大胆提问,老师也会及时解惑!

刘老师是非常的用心,《宋爱人医案诠注》15万字,除了写草稿,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键盘,刘老用了三年。需要注意的是,刘老上小学正逢文革,没学过汉语拼音,打此书稿,费了很大功夫。青竹也搭配了思维导图,读来甚是方便精彩!当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敢懈怠,从心底里去敬佩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自己更是要比老师用心,这样才能对得起老师的付出,更对的起自己的努力!

图片

作者/重楼 排版/重楼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