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走出新药研究的“高水平”重复困境

 徐师悠然 2022-08-29 发布于北京

曾几何时,能有一张新药证书,那是众多药企梦寐以求的事情。这里说的新药 ,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新的仿制药,而是划归创新药范畴的me too,me better,first in class等。

现在对创新药的类别,给划分为六大类了,其中1类是科研水平和市场价值最高的:

现在对1类新药的解释是:国内外未上市销售的,且

(1)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2)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

(3)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

(4)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药物;

(5)新的复方制剂;

(6)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剂增加国内外均未批准的新适应症。

为何有新药研究的“高水平”重复这种现象呢?

       这是相对于以往仿制药研究开发的低水平重复而言的。

      仿制药现在做一致性评价,低水平重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仿制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水平也就有了进一步提升的基础条件。但经过医保的集采要求之后,仿制药发展最大的困境,在于利润的空间越来越薄弱,而经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能直接符合国际认证,从而进入国际市场去赚取更高利润的企业、品种并不多,多数还是在国内的激烈竞争中打价格战。

        仿制药,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越来越精细化的计算成本效益比的情形日益普遍,原来财大气粗地买买买各种仪器设备、兼并重组、各种公关等开支手段,现在在越来越摊薄的利润面前,就得紧抠着算着花,新项目上马的速度放缓,谨慎度在大幅提升。

        更何况药品监管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原来只是送检,演变为抽检,定期抽检、不定期抽检、有因抽检、重大事项抽检等,原来的“药品是检验出来的”理念,逐渐演化为“药品是监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药品合格与否,从终末消毒、最终产品的检验分析,正在向制造过程延伸,向参数放行、过程控制、实时放行检测等在线检测分析发展......仿制药的春天,不是遍地开花,而是更加科学严谨合规,向更大规模、更多灵活性和更加节能环保、降低总成本增加总效益等方向转变,向不同的临床需求和应急状态的有效应对转变。

       毕竟,在现实的医疗服务当中,从品种、数量和应用范围等多个维度看,各国的药品市场都是仿制药为主的,即使药品研究最为发达的美国,仿制药还是占应用大头的。仿制药,是医药市场的主心骨。

        但是,医药市场也是要追求利润的。

        市场独有品种且临床价值大的品种,利润高,是不可替代性;

        创新药的利润高,是因为新,而且具有新的临床价值,是一段时期的不可替代性。

        

        创新药研制面临的三高一长:高利润,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

        那么,怎么就出现高水平重复呢?

        新药研究,本来是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却为何会在我国逐渐注重新药研发的时机,出现“”高水平“”重复呢?

        首先发现这类问题的,是海归的新药研究者们。

       某一天,他们在一起开会,共同回顾各种会议和查阅药监局申报数据时,在与临床医生和投资商的讨论交流中,突然发现,大家谈的靶点、化合物、品种、方法路径等,总是似曾相识,总是高度相近,总是大体相当....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我们实在研究创新药,咋感觉研究出来的产品跟干草一样,什么处方里都可以搭配呀?”,在一个抗肿瘤药的研发论坛上,一个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的海归学者这么感叹当时的PD-1等新药研究状况。

         疾病很多,疾病机理千差万别,大家集中的新药研发赛道,却往往是扎堆的。

       不管是抗肿瘤药,还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肥胖、神经损伤、内分泌病等慢性病的,还是皮肤损伤疾患、胃肠道问题、骨骼问题,关节运动问题,或是呼吸道疾病、眼科疾病,还是传染性疾病等,在各自的疾病诊治研究领域,好像研究的机理、药理、作用靶点、实现手段等,弄着弄着,就跑一起去了。“确实容易撞车,都在抢谁先上岸(上市),都知道对手在干啥,都想抢前一二名”,这种情形,当初仿制药开发,就是非常相似,当初一个药品,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申报,当然,最后也是几十家获得了上市批文。

       现在,新药研究、创新药研究,也会出现一个品种品规,几十家都可以获得批文的情形吗?看上去不会,但,谁知道呢?市场都是打拼出来的,万一研发速度没有在前几位,也能获批呢?

       药品获批上市,那就是前期投资都能收回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不获批的情形,先不考虑。类似的对赌行为,不少见。

       高水平重复,也反映出新药研发的基础理论的扎堆,对于某些具有强势临床诊疗引导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大家都认为一旦开发出新药来,就一定是市场的重磅炸弹,扎堆就扎堆,谁成功不是拼来的?没有让出来的道理。

        高水平重复,同样反映出疾病机理研究的单调。同时也是对疾病谱重点疾病关注度过于集中有关。

       高水平重复研究,还反映出新药开发者的信息和学问、技能培训的相对单一性,大家知道的,可能都是大家只知道这些了,只会这些,发散面不广

        现在讲究跨界,就是要打破这种医药知识体系的单一性和内卷,需要用更多的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用更多的更专业的科技成果来引导研发研究和制造评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