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医案大全

 第2图书馆 2022-08-29 发布于河南

发热为证名,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发热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皮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以致热原因分,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发热可见于多种小儿疾病,如麻疹、感冒等。

医案一

李某,男,6岁。

1977年1月31日初诊:患儿已低热40多天,每晚体温为37.8~38℃,并有少量鼻衄,进食尚可,二便如常。曾在外院作血沉、抗“O”、肝功能及血、尿、便常规检查,都在正常值之内。査体见患儿面色黄白,咽部轻度充血,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率100次/分,心律整,心音有力,肺清,腹软,肝、脾未及,胸部透视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西医诊断为低热待查。辨证属阴虚内热,气血两亏。治应养阴清热,气血双补。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6克,当归6克,柴胡1.5克,升麻1.5克,青蒿6克,鳖甲12克,白芍10克,牡丹皮6克,白薇10克,地骨皮6克,炙甘草3克。

连服上方5剂,低热退下,每晚体温下降为36.8~36.9℃。又自服上方药5剂巩固疗效。

2月15日二诊:代诉未再发热,有时仍有鼻衄少量,进食及精神欠佳,无其他不适。查体同前。里热未净,气血仍虚。继用气血双补,清热凉血之法。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6克,当归6克,陈皮6克,白头翁10克,白茅根10克,炙甘草3克。服上方药3剂,鼻衄止,停药。2个月后追访复查,未再发热,一般情况尚好。

按语:周慕新老医生对气血两虚的低热患儿,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和清骨散两方加减化裁而成的药方。临诊时,对偏于中气虚的患儿,多用补中益气汤;对偏于阴虚者,多加清骨散。(《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发热》)。

医案二

戴某,5岁。

初诊:发热口渴,心烦溺赤,睡眠不安,脉浮数。里热外热。治以表里双解。处方:薄荷5克,连翘6克,金银花10克,荆芥穗3克,淡豆豉6克,鲜芦根12克,酒黄芩3克,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天花粉6克,生甘草3克,莱菔子6克,鲜竹叶6克。牛黄镇惊丸1丸(分2次服)。

二诊:服药后出汗甚多,热不退,唇焦舌干无津,尿黄赤,脉洪大。邪热传阳明。治以清热泻火生津。

处方:生石膏12克,知母6克,生甘草3克,鲜竹叶6克,麦冬10克,鲜石斛12克,鲜芦根30克,焦栀子5克。米汤水煎药送服。

服药后热退,渴轻,舌上有津,停药。

按语:患儿发热脉浮为表证,口渴心烦、尿赤眠差、脉数是里热。周慕新老医生先以银翘散解表清热,加酒黄芩、青蒿、地骨皮清里热,莱菔子化食,天花粉止渴生津,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用药后表解,出汗多,热未退,尿黄赤。证明邪热已人气分,故用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合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加焦栀子清三焦之热,以石斛、芦根养阴清热,使患儿迅速退热。(《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集·发热》)。

医案三

宋某,男,1岁。

1982年11月3日就诊。患儿于2周前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继之恶心呕吐,水泻频繁。经住院给予相应治疗后,吐泻止,但低热不退。体温37.5℃,倦怠自汗,少动纳差,舌质淡,苔白微腻,脉软弱略数。

处方:黄芪3克,陈皮6克,白术6克,柴胡6克,党参3克,砂仁3克,焦山楂5克,焦神曲5克,焦麦芽5克,炒槟榔6克,甘草3克。

并予参苓白术散1克。每日3次冲服。

服药2剂后低热退,诸症平。嘱继进2剂,以资巩固。

按语:李老认为,本证多由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大病久病,吐泻之后,或因寒凉太过,损伤中气等。是证发热以低热为主,亦可见高热,时寒时热,精神委顿,倦急懒动,自汗易感,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常用方为增减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柴胡、党参、砂仁、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炒槟榔、甘草)。(《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李学舜医案》)。

医案四

张某,女,4岁。

就诊时发热6日不退,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感冒。服药打针,热未退,体温仍在39℃左右。大便已6日未解,口渴思饮,不食,舌苔黄厚,六脉洪数。此为外感时邪,阳明腑实,发热不退。仿凉膈散意化裁为治。

处方:酒黄芩3克,白芦根10克,赤茯苓5克,酒黄连1.5克,白茅根10克,赤芍5克,荆芥穗3克,酒大黄炭3克,大生地黄5克,青连翘3克,炒枳壳5克,鲜生地黄5克,佩兰叶5克,粉甘草1.5克,紫雪丹1.5克(分2次冲服)。

按语:外感后高热不退,大便已6日未解,口渴思饮,脉洪数,施今墨辨为阳明腑实,故仿凉膈散意治之。(《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发热》)。

医案五

一小儿,发热二十一日不退,每日寒热往来,清晨更甚,腹痛口渴,手足时厥,胸满,腹胀,脐痛,每食辄胀,时而头痛甚剧,热甚时则脉弦数甚,热缓脉亦较缓,小便短黄,大便尚通。其舌苔花白,应以虫病为主,而外邪未解亦须兼顾。以乌梅丸意立方治之。

处方:乌梅灰二钱,吴茱萸四分,炒黄连四分,川椒四分,黄芩一钱五分,银柴胡一钱五分,炒老米四钱,茯苓二钱,橘饼四钱,谷芽三钱,紫苏梗一钱五分。

服两剂热退病减,后以甘淡之药调治,逐渐痊愈。

按语:寒热往来,腹痛口渴,手足时厥,胸满,腹胀,脐痛,舌苔花白,辨为虫病无误,故两剂热退。(《沈绍九医话·虫病发热》)。

医案六

李某,新生儿。

1984年春,出生10小时即啼哭不止,并在深夜11-12时开始发热,体温39℃以上。经西医多方检查,未发现异常,治疗不效。六七天后延中医治疗。开始亦感棘手,后来受古代医家“子时属胆”理论的启发,根据患儿每于夜间11一12时应时发热这一特点,从胆论治。投以小柴胡汤去党参加味,以和解退热。

处方:柴胡6克,法半夏4克,黄芩5克,甘草3克,生姜10克,薄荷3克,连翘5克,广木香6克,荆芥5克,陈皮6克,小茴香5克。

另配公丁香2克,莱菔子8克,广木香5克,小茴香6克。研末,以酒加小麦面调敷肚脐。

内服采取小量徐进,自发热前开始服,每日6~7次。由于辨证较准,剂量较重,所以服2剂后患儿即热退病除。

按语: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体会到,正确运用中医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原则,是非常必要和很有好处的。“三因制宜”内容十分广泛,全在医者临证通变,才能得心应手。比如“因时制宜”,一般都只理解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而实际内容极其丰富。古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有宝贵的经验。说明不同时辰发病,标志着不同的脏腑疾患,决定用截然不同的辨证论治法;不同时间给药,同样产生不同的效果。(《长江医话·杜本生》)。

医案七

张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

处方: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岳美中》)。

医案八

孙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粳米1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1剂而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阳明气分热》)。

医案九

张某,男,4岁。

1974年6月21日初诊:患儿2个月前突然发热,体温高低不一,高时达40℃,低时38℃以下,无一定规律,但始终不退。先后在省、市医院住院治疗。查肝大,肋下2.5厘米;脾大,肋下6.5厘米。多次查白细胞计数及粪、尿常规,均正常。疟原虫阴性,血培养阴性。骨髓检查:网状细胞较多,并见少数异常网状细胞。诊断一直未曾明确。应用多种抗生素及对症处理,进展不大,求治于中医。症见近日体温高低不定,热高时可达40℃以上,精神较差,热低时精神尚可,面色黄晦,舌红苔白,脉搏细数,小便色黄,渴不多饮,大便不畅。咎由湿热互结,热轻湿重,热蕴湿伏,拖延日久,盘根结错,黏腻胶着,伤及肝脾,酝酿成积,积久成聚,久热不解,胁痞难消。湿热为本,胁痞为末。先予清热祛湿以治其本,热退再商消痞。

处方:人参叶6克,绵茵陈12克,嫩青蒿4.5克,飞滑石9克,狗舌草6克,紫花地丁9克,净连翘6克,金银花9克,车白薇6克,薏苡仁9克,猪殃殃6克,白花蛇舌草9克。3剂。

6月28日二诊:发热渐降,今日基本退清,纳食略有增加,肝、脾大如旧,苔白化黄。湿利热透,除清热利湿以逐余邪外,当加和血理气,软坚散结。

处方:炙鳖甲9克(先煎),炒枳壳3.5克,扣青皮3.5克,花槟榔3.5克,京三棱4.5克,九香虫2.5克,紫花地丁9克,薏苡仁9克,金银花9克,绵茵陈9克,狗舌草9克,白花蛇舌草9克。5剂。

另用小金丹1瓶。每日3次,每次1片。

7月5日三诊:肝、脾略有缩小。昨日感冒,咳嗽流涕,体温又达38℃。先治外感,始以宣解透邪。

处方:关防风4.5克,南杏仁9克,紫花地丁9克,薏苡仁9克,菊花3.5克,绵茵陈9克,狗舌草9克,白花蛇舌草9克。2剂。

7月7日四诊:外感发热已退,再按6月28日处方煎服5剂。

7月12日五诊:症情稳定,上次感冒余热已不高,宣解即退,肝脾明显缩小,肝肋下2厘米,脾肋下1.5厘米。再依前法,予理气消痞为主,清热祛湿为辅。

处方:炙鳖甲9克,京三棱3.5克,制香附3.5克,厚朴花6克,炒白术4.5克,广木香3克,川郁金4.5克,薏苡仁9克,紫花地丁9克,狗舌草9克,蛤蟆草9克。5剂。

小金丹服法如前。

观察1周,病情稳定出院。

按语:湿热互结,久留不去,气滞血瘀,伤及脏腑,久成积聚。病邪不解则痞积难消,积聚日久则湿热难除。先治发热之本,清热祛湿,解其邪毒;热退以后治胁痞之末,改用理气消痞,和血化瘀为主。病情不同,各有侧重。(《儿科临证验案·杨以阶》)。

医案十

邓某,男,4岁。

1973年9月18日初诊:伏受于暑,匿居不解,秋凉感风而发,内动伏气,合邪为病。发热持续在38℃以上,病发旬余,热不透肢,邪不外达,四肢作凉,肺气不宣而咳逆,胃气上冲呕恶,脉搏浮数,浮则为风,数则内热,舌苔黄薄。显属伏暑兼风。治当解暑祛风。

处方:蝉蜕3.5克,僵蚕6克,薄荷3克,飞滑石6克,粉甘草2.5克,苦杏仁6克,浙贝母6克,薄橘白4.5克,炒黄芩3克,清半夏3克,扁豆花9克,荷叶蒂3个。3剂。

9月20日二诊:煎服2剂,热达四末,微微汗出,风从表解,暑自里透,今晨热退,肺气未降,咳嗽仍存。

再守原方加宜肺止咳之品紫菀6克,白前3.5克,桔梗3.5克。去桑叶、薄荷、黄芩。3剂。

按语:夏日炎暑,蒸淫内伏,入秋感风而发,暑与风邪相搏,蕴于上中二焦。肢凉发热,邪不透达之症。上焦失宣,则咳气上逆;中焦不和,则呕恶作吐。故方选鸡苏散加解暑祛风,和中健运,佐以止咳化痰之品,治之得效。(《儿科临证验案·杨以阶》)。

医案十一

一童子年十四,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滋化源。不信,用寒凉降火,愈甚。始谓余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芪用之奚为?余述丹溪云,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其精已暗耗。又褚氏《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必有难状之疾。遂与补中益气、六味地黄而瘥。(未室:指未婚。褚氏《精血篇》:即南齐医家褚澄的《褚氏遗书》中的一篇。御女:指男女发生性行为。)按语:本案发热吐血,赵献可认为,其病机为相火妄动,肾阴暗耗,化源不济。故用六味地黄汤(丸)滋补肾阴,补中益气汤(丸)培补中气以滋化源而病愈。本案提示未婚少年亦有肾虚之患。(《医贯·赵献可治小儿发热吐血案》)。

医案十二

何某,男,5岁。

1983年4月2日来诊。发热咳嗽3天,经用中西药仍高热不退。症见高热(体温39.2℃)面赤,咳嗽,咽部红肿,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舌尖部红点密集,苔薄少津,脉浮数。化验: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0.78。证属邪袭肺卫,卫气同病。即给予解表退热液50毫升保留灌肠。用药30分钟汗出,测体温38.9℃;60分钟汗多,测体温38.3℃;3小时测体温37.2℃;24小时随访,体温正常,未见复升而愈。

解表退热液(金福厚自拟方)组成:石膏300克,连翘30克,荆芥15克,薄荷15克,芦根10克,赤芍10克。将石膏先煎30分钟,加连翘、赤芍、芦根再煎10分钟,加荆芥、薄荷煎煮15分钟。共煎2次,煎成300毫升,过滤后加适量泥泊金备用。用量为每千克体重3毫升,保留灌肠。

按语:小儿外感高热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症候,有时发热过盛还可引起高热惊厥,故应积极防治。本案运用解表退热液保留灌肠是其特色。应用此法可以免除患儿服药之苦。经肠道给药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药液在血液中的浓度,促进热退病愈。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外感邪热,郁于肺卫,采用灌肠通便,使热从便解,邪出有径,故对外感高热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新中医·金福厚治小儿外感高热案》)。

医案十三

岳某,男,10岁,

1977年4月3日人院。以持续发热,不欲饮食,面色微黄,懒动喜卧2个月余,在某中医院门诊就诊。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原因待查,收入住院。

检查:体温38.4℃,咽部稍红。血液检查:红细胞3.50×1012/L,血红蛋白100g/L。胸透:胸部正、侧位拍片均正常。住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轻度贫血,发热原因待査。住院3个月余,屡进中、西药,病情毫无控制,家属求我诊治。余试诊之。诊察其患儿面色微黄而垢,舌质及舌边尖红,苔薄稍黄滑,脉细濡,发热以午后为甚,午夜以后减轻,次日凌晨恢复正常。进一步追问病史,不思饮食,口于不欲饮,懒于行走,小便黄少,有汗出而热不解。证属湿温证。辨证:湿热弥漫三焦。治则:分利三焦,宜化表里之湿热。用三仁汤加减,3剂,水煎内服。3剂进后,病轻症减,体温正常,食欲增进,精神好转。嘱进药物调理。出院6个月后随访,一切正常,未见复发。

三仁汤(《温病条辨》方):杏仁15克,生薏苡仁18克,滑石18克,通草6克,豆蔻6克,淡竹叶6克,厚朴6克,半夏10克。水煎服。

按语:本案持续发热2个月余,症见发热午后甚,午夜后减轻,次日晨正常,伴有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懒于行走,尿黄少,有汗而热不解,舌边尖红,苔薄稍黄滑,脉细濡。属中医湿温证。为湿热困阻三焦,气机不畅而致。治宜分利三焦,宣化表里之湿热。方用三仁汤加味。方中杏仁、半夏宜开肺气,使上焦气机宣畅;生薏苡仁、豆蔻、厚朴健脾利湿,宣通中焦气机;滑石、通草、淡竹叶清利下焦湿热;再加以生石膏、知母,柴胡、金银花、连翘清气分热,解表解毒。诸药合用,使三焦气机调畅,湿热毒邪得清,故邪热消退。三仁汤具有辛开、苦降、淡渗三法并举的功效,是治疗湿热证或湿重于热的代表方,凡在临床上遇到湿热引起的发热、顽咳厌食等症,加减用之,疗效颇佳。(《陕西中医·任根奎治小儿高热案》)。

医案十四

卢某,男,5岁6个月。

1991年7月27日初诊:因外感发热38~39℃已6天,伴咳嗽,痰多难咳,面红,纳呆,曾服复方阿司匹林、小儿退热散、七厘散等,药后汗出体温暂退,过后炽热如故而来诊。刻下症状同上,口唇干红少津。胸透、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2.0×10'/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0.双下颌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大小,压痛,舌红,苔薄黄,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脉浮数。此为外感风热,邪热内蕴。治以透热清里,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处方:水牛角100克(先煎),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10克,板蓝根15克,柴胡12克,蝉蜕15克,防风4克,黄芩15克,夏枯草10克,北杏仁5克,鱼腥草15克,生石膏20克(先煎)。

二诊:服2剂后微汗出,热退,体温37.2℃,患者精神佳,食欲好,能自由玩耍,淋巴结缩小至绿豆大小,扁桃体Ⅰ度肿大,舌偏红,苔少。蕴热已解,余邪未清,肺阴受伤。

处方:太子参15克,石斛9克,白芍9克,枇杷叶6克,生谷芽15克,芦根9克,甘草6克,南杏仁5克。

调治2剂后复查体温、血常规均正常。

自拟解毒退热饮,药用:水牛角100克(先煎),金银花9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北杏仁6克,连翘6克,柴胡9克,蝉蜕10克,防风4克,黄芩12克,地龙9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气分热盛有迫营者,加重水牛角150~200克(先煎),玄参15克;烦躁不安,加钩藤10克(后下),羚羊角10克(代,先煎),或用紫雪散每次1.5克冲服,或加重蝉蜕30克;大便干硬难解,加玄明粉5~10克(冲服)。按语:解毒退热饮为治卫气同病之方,方中重用水牛角,本品性味咸寒,功专清热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壮热,神昏斑疹等;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散结利咽,并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柴胡、防风、蝉蜕祛风清热;杏仁宣肺止咳。诸药相合,具有清热解毒、透表止咳、消肿利咽之作用,对小儿邪热内蕴,外感发热,热势较甚者颇为适宜。(《辽宁中医杂志·梁远杰治小儿发热案》)。

医案十五

曾某,男,5岁。

1997年12月25日就诊。发热1天,伴见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大便秘结。查:体温40.2℃,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白细胞13.6×10°/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为乳蛾。证属邪热壅盛。治以解肌透热,清热利咽。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

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葛根8克,板蓝根8克,大黄8克,石膏12克,知母6克,玄参3克,淡竹叶3克,香薷3克,象牙丝10克。2剂,水煎服。

服1剂后微汗出,大便调,发热渐退,次日患者体温降至37.9℃。再服药1剂后,体温正常,双侧扁桃体工度肿大,无充血。复查血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

按语: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以高热、咽痛、面赤、口干欲饮,多伴汗少或无汗,便秘及流涕、鼻塞等症为临床表现,严重高热可发生惊厥,危及生命。本案病儿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为乳蛾,是邪热壅滞咽喉而致。故治以清热利咽,解肌透热,方选柴葛解肌汤加减。方中柴胡、葛根辛凉解肌透热;淡竹叶透热转气;知母、生石膏、象牙丝清气分热;板蓝根、黄芩、玄参清热解毒利咽;香薷辛温畅卫透邪,疏表散热;大黄通便泻火。诸药合用,使阳邪外透,里热得清,清热而不留邪,透邪而不伤阴。药证相符,故疗效显著。(《新中医·黄少勤治小儿外感高热案》)。

医案十六王某,男,4岁。

发热七八日,服药、打针病势不减,旋请我诊治。患儿肌肤灼热无汗,体温高达39.8℃,日轻夜重,唇红眵多,烦躁不安,舌赤苔黄腻,两脉浮数。此乃湿热发热,表邪郁闭故无汗,湿热内蕴则高热不退。治宜清热解表,除湿散邪。方用自制清宣导滞汤加减。

处方:紫苏梗6克,荆芥9克,黄芩9克,木通9克,柴胡10克,黄连3克,栀子3克,赤芍3克,青蒿30克,滑石30克,苇根30克,石膏30克,大青叶30克,神曲·15克。患儿服药1剂即汗出热退脉静,唯精神欠佳,纳谷不香。随症用药调理而愈。(《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王静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