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何限制,都从你的内心开始

 彭莫山一束光 2022-08-30 发布于广东

158 / 200

广州海珠,2021.12.9

本文约1560
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图文 | 黄排    
编辑  | 陈以乔

很多人都知道“相由心生”,相信一个人所呈现的外貌是由自己的内心所塑造的,但很少人知道它的上一句:命由己作。
 
 
“命由己作,相由心生”这句话,出自明清以来在民间流行很广的劝人为善之书——《了凡四训》。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家训,作者袁了凡用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真实经验“现身说法”,用来教育自己的后代,认识命运的真相:
 
 
一个人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即“命由己作”。
 
 
袁了凡的经历蛮传奇的。父亲早逝,他奉母亲之命放弃科举,转而学医。后来偶遇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认定他是做官的人,如果参加考试明年就能中秀才,进而对了凡的一生的命数都做了推算,包括考试名次、什么时候当什么官,几岁寿终等等。
 
 
这些预测在了凡早期经历中都被一一说中,让他对命数深信不疑,认为一切皆有命定,也就听天由命,无欲无求了。
 
 
后来,他去拜访云谷禅师,两人共处一室,三天三夜不睡。禅师感到十分惊奇,问了凡在哪里修行,怎么可以没有一点妄念。
 
 
当了凡说了自己的宿命论后,云谷禅师叹道,“我原以为你是个豪杰,没想到你只是个被命运摆布的凡夫俗子。”随后劝导“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豁然开朗,放弃了宿命论的立场,开始按照云谷的教诲修善行,忏悔罪恶,改过自新,发愿求福。
 
 
在随后的数十年人生中,了凡不断行善断恶,还用禅师给的功过格,记录每天所行善恶之事,结果,命运的剧本开始发生改变,逐渐脱离了原来那位老人推算的轨道,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新天地。


最终,袁了凡不仅度过了更丰富多彩的人生,还比原本算定的53岁多活了21年,到74岁寿终正寝。




《了凡四训》的故事流传几百年,至今依然很有教育意义。特别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
 
 
在我老家潮汕地区,盛行宿命论,深信命理,喜欢算命,喜欢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所谓命被当做了消极逃避的借口,只是不愿面对现实,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把一切好的坏的,都统统归于命运,也就是所谓的“认命”。
 
 
于是人们往往热衷于求神拜佛,把自己的命运委托出去,遇到不顺,遭遇失败时,要不就祈求神明相助,要不就怨叹苦,没有反思和振作。
 
 
我曾听说故乡村里有个男子,早年发迹,风光一时,却因赌博败掉身家,老婆闹离婚。他发誓戒赌,在宗族面前砍掉自己的左拇指。可后来他依旧赌博,依旧输多赢少。


他说,算命先生说他命不好,得等到六十五岁“开始行大运”。他坚信不疑,等待大运降临。“今年已经六十一,还有四年就好了。”
 



不排除这世上存在我们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也不排除这个算命先生的话给了他某种虚妄的希望,但仅此一次的人生,绝不是一个“命”字就能盖棺定论的。正如前两年热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宣扬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世间所有的所谓“定数”,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更改的。
 
 
深信命理,不如深信因果。得今日之果,必然是因为昨日之因。所有的好运厄运,都不是无缘无故,它是我们一心一念一举一动种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所以人们常说,“圣人畏因,凡人畏果”。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我来自潮州》,主题曲叫《胜利双手创》,开头第一句便是“唔(不)愿信命前生早注定”,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作词人有意为之。
 
 
但总而言之,“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念,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亲自践行。实际上,我觉得稻盛和夫的故事,已然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而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命运能否被改变,我们应当保持这样的态度: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毕竟改变命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积累和每日精进。
 
 
长期有耐心,一点一滴的积累,命数自然能好转,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那个时候,你自然会看见“命运”的新面貌,也会看见自己的新面貌。
 
 
命由我作,相由心生。善哉善哉。


写于广州

END -
印记
— 第158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