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奎高 | 闲聊李渔(连载十五 / 李渔对中国戏剧六大贡献①)

 锦绣文萃 2022-08-30 发布于江苏


闲聊李渔



文/张奎高
一、李渔是什么人?

(上接连载十四)

(八)李渔对中国戏剧六大贡献




1、昆曲集大成者第一人

研究中国戏剧,离不开李渔;研究昆剧,必谈李渔。

他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且留下作品最多的作家。他为中国昆曲留下丰富、完整、至今仍在流传的昆曲剧本。

李渔自称“戏中之老奴”,又自谓“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林。”

然而,李渔不能像官吏、士大夫有官俸蓄养家班自娱,也不能像富商、纨绔子弟靠赢利、地租买来伶官唱戏。他没有官职俸禄,没有土地租赁,他惟有靠卖文写戏维持一家五十多口人的生存。

因此,现在可考而且有据可查的,李渔所著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又名《美人香》)、《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另外,尚有经他改编、审定的曲目如:《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醋记》(又名笏满床)、《补天记》、《双瑞记》等共 19 种。诗人包璿说李渔作品“寓道德于诙谐,藏经术于滑稽”;李渔自己说“传奇原为消愁设,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李渔同时代著名戏曲鉴赏家、小品文作家张岱说:“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生甫登场,即思易姓;旦方出色,便要改装。兼以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热闹,不问根由;但要出奇,不顾文理。今日作手,要如阮海园之灵奇,李笠翁之冷隽,盖不可多得者矣。”

早在 17 世纪,李渔的小说刊印本就传到了日本。根据日本长崎港江户时代《商舶载来书目》记载:“元禄年间(1688—1703)从清国舶来《连城璧》,全集十二回,《外编》六卷。注:有小说正集十二回,外编六卷”;日本宽保元年(1741)五月,《风筝误》在日本大阪竹本座上演。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 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学戏剧研究家青木正儿(1887—1964)在《支那近世戏曲史》写道:“李渔之作,以平易易于入俗,故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1600 年~1868 年)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不立举湖上笠翁者。”

由此可见,李渔戏曲(当然还有小说)流传日本时间之早、影响之广。

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在评现清人戏曲时说:“清人戏曲、大抵康间以骏公(吴梅村)、西堂(尤侗)、又陵红犮为能,而最显者厥为笠翁。翁所撰述,虽涉俳湝宁排动生动,实为一朝之冠,继之者独有云亭、昉思而已。”把李渔与孔尚任、淇升並列歹清代戏曲名家。

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韩南说:“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专心致志、最多产的喜剧作家。”

其次,他的《风筝误》助推昆曲成功申遗。

他以如皋风筝元素创作的喜剧《风筝误》影响最大,为多种剧种移植演出,并被译至日本,至今久演不衰。由此亦成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京剧经典曲目《凤还巢》即是梅兰芳根据《风筝误》改编而来。

犹为值得一提的是,昆剧在 2001 年申请世界非遗时,《风筝误》幽默谐趣的风格倾倒评委。在来自世界各地的 19 个项目中,中国昆曲以全票荣登榜首。《风筝误》助推昆曲成功申遗功不可没。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被誉为“一身戎装的文人”。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会员,国际汉学研究会终身会员。

特邀顾问:张奎高  

顾      问:曹桂明  

策       划:心源清波

总       编:岸芷汀兰

编辑制作:岸芷汀兰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锦绣文萃"欢迎您赐稿交流合作!!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