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门泰斗文徵明,有文人笔墨的粗文风格,也有个性鲜明的细文画风

 迷人的三道茶 2022-08-31 发布于云南

1527年辞官还乡的文徵明,在那年春天,于苏州城外画下一个圈,聚起一群文人,江南的艺术圈在此崛起。文徵明堪称500年前江南艺术圈的精神领袖“吴门画派”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吴门画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文徵明擅长清逸深秀、文雅典丽的隐居山水画。明朝中期时,“吴派”在他的带领下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

他在嘉靖时期主宰江南文坛三十多年,不但振兴了吴门画派,并且改变了当时整个艺术圈的生态,使得艺术圈从“浙派时期”的粗线条,进化为“吴门时期”的缤纷多彩。

《惠山茶会图》

50年心怀天下,终在官场中破灭

绝望有时是打开另一扇门的钥匙,仕途绝望的文徵明便是如此。所谓的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只是外界强加给文徵明以及他所在时代的文人的价值观与理想,做一个畅游山水的隐居文人,才符合文徵明与他的同志们的内心。

明朝初期,以朱元璋为首的皇家、贵族、宗室都出身于最贫困的下层社会,他们无法欣赏元代末期那种内敛、含蓄、带有个人哀愁的文人画风格。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和贵族都喜欢气势磅礴、猛气横发的绘画。在皇室和贵族的支持下,雄浑大气、浓墨渲染、强劲雄健、恣意狂放的浙派绘画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

明代中期,浙派渐显颓势。浙派走下坡路的原因,其一是浙派画家人才凋零。其二是以文徵明为首的文人画家的势力逐渐控制了整个艺术圈。整个文化圈的审美意趣在吴门画派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转变。

文徵明,名璧,字徵明,出身官宦之家,入朝为官、经世济民是这位儒家文人的最高理想。但他参加了十次乡试,全都失败,53岁还没有考取举人。嘉靖二年在父亲旧友的推荐之下,文徵明进入翰林院。

《千林曳杖图》

在明朝中期,对于仕途上的文官来说,作画毕竟是旁道。文徵明在翰林院三年间,只绘了11幅画。他在翰林院的生活也并不愉快,政治斗争远比他想象中更残酷更复杂。文徵明曾经被翰林院里的两位状元当面出语讥讽,翰林院什么时候成了画院啦?把画匠都招进来了。

文徵明在京城只待了3年9个月。50年来心怀天下的儒家理想终于在官场权斗中破灭。辞官之后的文徵明人生观已经完全转变,不再奢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负。58岁的他回到了苏州老家,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全心投入文人画的创作中。

他曾言:

京城两月按征衫,此日停云一解颜。道路何如故乡好,琴书能待主人还。已过壮岁悲华发,敢负明时问碧山。百事不营惟美睡,黄花时节雨斑斑”。

此时,文徵明的文笔之名已经遍天下,购求他丹青的人纷至沓来,以致“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但是,由于其本身性格原因,他从不卖画于权贵之流,不求金钱与名望,这是他奉行的人生理念。

《品茶图》

继承其师沈周风格,呈现粗文细文画风

沈周绘画风格被绘画史学家总结为粗沈和细沈,他的弟子文徵明绘画史上也有“粗文”和“细文”两类绘画风格。

26岁时文徵明拜沈周门下后,绘画技法和境界开始突飞猛进。在绘画风格上和他的老师沈周一样,创作上汲取多方营养。画面既有元代诸画家的个性和抒情画风,也有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文人画传统。这种对古人绘画作品跨时代的借鉴构成了文徵明的绘画特色。

文徵明在创作“粗文”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市民阶层“复兴”的阶段,急需新鲜的血液来迎合复兴时期人们的审美。传统的文人画中的静谧、寂寞、清冷,这些情感基调大都是文人在官场上失意后转而追寻内心安宁所迸发出来的。而人性解放风气给明代城市生活以及文人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他们开始对现实生活有了兴趣。

他的“粗文”绘画作品主要来源于沈周和元代诸画家,画法上比较放得开,用笔也善于浓墨干枯,线多飞白,运笔速度较快、毛、涩、拙、重,那些枯笔淡墨的线条极富变化的组合。这种源自元四家及五代“董巨”画法作品,融入多是古人的情感,具体的创新元素不是很多,章法上的因袭性,使得文徵明这一类作品所包含的个性、特色的东西不多。

《仿米云山图卷》

卷后有题跋,原《米云山图卷》是米氏脱略画家意匠而得自然之趣的精神体现,而这幅画与他米氏绘画风格不太相似,画中笔墨将“逸”的审美境界发挥到极致。文徵明的其他绘画相比较这一幅略显拘谨,严谨的法度与粗简、遒劲、洒脱结合得非常完美。主要是由于性格使然或个人原则的坚守。此画用笔老辣,墨色变化丰富,耗时三年时间,是文徵明难得的粗文佳作。

《关山积雪图卷》

此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雪景来抒发高尚的明洁之心。画面构图宏伟有气势。虽注重对细节的描绘,却不繁琐。用朱砂和花青在房屋、枫树叶以及人物着衣上、树木、山崖上进行点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一种生机和情趣。画面上几乎全部以勾线绘出,颇有司空图所说的空碧悠悠之态。

《古木寒泉图》

文徵明80岁所作的粗文风格绘画,相比较与沈周的粗沈,笔力更加遒劲、墨法趋于秀润,画面左半部分描绘的是一棵松盘绕在石头之上,向上攀升,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画面右半部分是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两侧的崖壁上苔草摇曳劲挺。松树、石、瀑布之间的组合使整体画面气势雄壮,颇有儒家大气之姿。

文徵明晚年,一变“粗文”绘画为“细文”的风格,这个时期也成为文徵明创作细文绘画作品的高峰期。

《真赏斋图卷》

文徵明晚年曾画过两幅《真赏斋图卷》,均属于细文风格作品,画面中松柏、青竹、溪桥、太湖石衬托出主人的气节与品行以及雅逸的生活状态,画面中具有生命力刻画的人物与右处茂密而深厚的松柏石竹为实,中间书斋的两块白墙构成了虚,使画面整体的布景及用笔是左虚右实,虚实相间,属典型的“细文”作品。

文徵明园林画的水榭尾舍和亭廊的画法是直接吸收宋代画家郭熙与刘松年“界画”画法,用严谨的态度表现建筑的结构。但他受赵子昂的影响更大,其用笔精细而劲利,沉稳而文静,其青绿设色不及院体画的浓艳、响亮、厚重,而是淡雅、苍古而清润。由于色彩较为淡薄,石青、石绿、赭石一类矿物质颜料以不至于掩住线条的表现。这种源自赵子昂的青绿设色的绘画技法与细文画法的结合,使文徵明既可以细腻表现他爱恋的现实生活的细微末节,摆脱了元代文人画“逸笔草草”的画风,加之绘画作品中包含院体画文人的情怀,开启了文、院结合的时代性风气开一先河。

兰竹图

文徵明既有传统文人笔墨的粗文风格,又有个性鲜明的细文风格。他还不止一次尝试“米家水墨”肆意的豪放风格,推动了大写意花鸟画的进步。他的大写意笔法的树、石、文秀的兰草、水墨淋漓、点簇灵动的水墨花草,都为后世的水墨大写意画派的出现作了铺垫。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