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73条:茯苓甘草汤证

 荆无命 2022-08-31 发布于河南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条主要讲五苓散适应症和茯苓甘草汤证的鉴别。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本条分两句话,前一句讲五苓散适应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前面两条,都是讲汗后出现了变证,根据病机我们推断出来应该用五苓散。其实五苓散证也不是必须由误治而来!

伤寒论中一再提到误治,一是提醒我们要分清方证,选用合适的方剂,以免误治!二是说明作者生活的时代,其实有很多医生经常会误治患者的!因为那时候医圣张仲景还没有发明和推广他的六经辨证体系,大家分辨不清方证是很常见的!第三,医圣采用其他医生误治的病例来说明疾病变化的规律,以便我们对病机分析更方便,对疾病的愈后转归都可以心中有数!

本条病例没有经过误治。

句首冠以伤寒,可以是广义的伤寒,也可以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本来是无汗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后来出汗了!出汗了就不再是麻黄的适应症了!就变成桂枝的适应症了!这就为下文用五苓散创造了前提。

再就是口渴症状。里热伤津可以口渴,膀胱气化不利也可以口渴!但里热伤津的口渴,必然舌干苔黄,否则就不是。如果舌质水滑,就是里有水饮,口渴就是因为气化不利造成的!

里饮的判断我们现在一般是看舌象,舌质胖大水滑就是里有水饮。五苓散证的舌质或淡或红都可以,上面72条的舌质可以比较红,71条的舌质可能比较淡。这主要与里热程度有关。苓桂剂的舌质一般是水滑而淡的,因为没有热,所以不红。

小便不利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凭患者口述来判断,而患者有时候分不清,尤其是症状轻微的时候。所以这一条算作参考。

里饮,口渴,再有点表证,这就可以用五苓散了!

本条后面一句: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舌淡胖水滑而不渴,这是阳虚水停的表现,应该用苓桂剂!

苓桂剂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和苓桂姜甘汤,苓桂姜甘汤就是本条的茯苓甘草汤!

苓桂剂三方都是阳虚水停,即阳气不足废水不能正常代谢外出,堆积在体内,即阳虚水停。区别在于停水的部位有所不同!苓桂枣甘汤主要是水停下焦,小腹和肚脐周围;苓桂姜甘汤主要是水停中焦,胃脘周围及其以下;苓桂术甘汤主要是水停中焦为主,下焦也有水饮,而且水饮有上冲胸中和头面的趋势,属于更广泛的水停。就阳虚的程度而言,苓桂术甘汤最严重,另外两个则较轻,限于局部。

本条是把五苓散和苓桂姜甘汤做鉴别,也是和苓桂剂三方做鉴别!是以苓桂姜甘汤为苓桂剂的代表与五苓散鉴别!

五苓散证和苓桂剂都有水饮内停,但苓桂剂的原因是阳虚无力化水,五苓散则是膀胱气化不利。膀胱气化不利可以是因为膀胱的阳气不足,也可以是膀胱经络有实邪阻滞,表证就是实邪之一!

两者都可以没有表证,也都可以有表证,但部分表邪已经入里,五苓散证的表邪入里会化热,而苓桂剂的表邪入里化热较轻。

两者都有里饮,所以都有舌质胖大水滑。但五苓散往往有小便不利,苓桂剂小便一般是正常的!

五苓散证都有口渴,苓桂剂均无口渴!所以本条“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其实是五苓散与苓桂剂三方一起比较的!

茯苓甘草汤针对的是胃脘虚寒,水停胃脘,所以重点是温胃,所以生姜用量较大,达三两,而茯苓桂枝则相对较少。

其实下一条也是茯苓甘草汤与五苓散的对比,所以本条与下一条应该结合在一起来看。所以,看了下一条内容,才能完整地了解五苓散与苓桂剂的区别。

本条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