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雪在怡红院众多的丫环中,出场并不多。但从脂砚斋的权威批语来看,她在八十回以后会有重要的表现。似乎作者早早地把她雪藏起来,就是为了让她在“狱神庙”大放光彩。但原著后半部迷失,令数百年间红迷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留下无数未解之谜。茜雪是因何离开怡红院?这就是无数谜团其中之一。 首先,“茜雪离开怡红院”这个看似普通的说法,本身是个错误的命题。因为茜雪离开宝玉身边时,还有没传出元春省亲消息,大观园尚未规划,怡红院更不知其所在。但是大观园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人们习惯用怡红代指宝玉,“茜雪离开怡红院”的说法虽不严谨,也能使人明白所指。 茜雪在之前出现都是跑龙套,只有第八回中因为把枫露茶给李奶奶喝了,触怒宝玉,是直接写她,也不过三言五语,她的对白更只有一句:“我原留着来着,那会子李奶奶来了,喝了去了。”就这一句话,宝玉就把茶杯摔了,把茶水泼了茜雪一裙子,还口称要把李奶奶赶出去。是袭人及时息事宁人,把醉酒的宝玉拦了下来。茜雪如何反应,书中一字未提。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李嬷嬷即茜雪口中的李奶奶又到怡红院中生事,和丫头斗口,说了一句“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我们才知道茜雪被撵走了。但是实在不理解,宝玉要撵李奶奶,并且已经被袭人拦下来了,为什么转过头来酒醒了,撵走的却是茜雪? 刘心武先生在他的分析中,认定茜雪是被迁怒的贾母撵出去的。刘先生本身是作家,他的分析要为他的作品服务,我不好褒贬。只分析茜雪被贾母撵出,是否合情合理。 贾母是一位慈祥而智慧的老太太。在清虚观,一个小道士一头撞在王熙凤怀里,被“照脸打了个嘴巴”,下人也连声喝打。贾母连忙出面,安抚这个小道士,还联想到“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儿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呢。” 贾母当然也有雷霆大怒的时候,除了贾赦邢夫人联手讨鸳鸯,最严重的大概要算处理聚赌案了。宝钗等人一起替迎春的乳母讨情,贾母说:“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况且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你们别管,我自有道理。”严辞回绝了最疼爱的黛、钗、探的联名恳求。但回绝得有理有据,处分也恰如其分,并不是迁怒胡乱怪人。 贾母甚至也有迁怒。贾赦想讨鸳鸯做妾,威逼过甚,被鸳鸯闹到贾母面前。贾母见王夫人在侧,就向她发怒。王夫人不敢还一言,连客人薛姨妈也不便劝。但是作为再小一辈的探春走进来,只说了两句话:“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就劝得贾母自承“老糊涂了”,甚至命宝玉给王夫人跪下替自己赔不是。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婆婆责怪儿媳妇是再平常不过的,未必需要什么理由,借题发挥更是轻而易举。肯当众认错,可见贾母不仅慈祥,而且公正,甚至有点闻过则喜的味道。 顺便说一句,探春只这两句话,柔中带刚,有理有据,字字都在点子上。虽然贾母当下没有直接回答她,王夫人也忙着奉承贾母,但两个人心中一定对探春的表现大加赞赏。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起王夫人疼爱探春“虽然脸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第七十一回鸳鸯提到老太太偏疼探春,都不会与这次探春的表现没有关系。相比之下,宝玉所说的“我偏着母亲说大爷大娘不成?通共一个不是,我母亲要不认,却推谁去?我倒要认是我的不是,老太太又不信”就纯粹成了插科打诨的小丑。王夫人爱探春和宝玉一样的说法当然是夸张,但在关键时刻,探春的表现远胜宝玉。这里也可以看出二人性情差异、才干高下。 回到正题。这样一位慈祥公正的老太太,怎么会造成茜雪被逐的“冤假错案”呢?我们再来梳理一下“逐茜”案的脉落:李奶奶把宝玉爱喝的枫露茶喝了,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宝玉在醉酒之后,“适逢其怒”(枫露谐音),提出要赶李奶奶出去。但李奶奶是宝玉的乳母,“贾府风俗:年高伏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呢”,不可能为一杯茶就撵出去。在第二十回中,李奶奶与袭人起了口角,宝玉也只是“虽听了这些话,也不好怎样,少不得替他分辩”并没有发作。由此可见,宝玉“撵出去”只是一时醉话,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如果不是袭人拦下,宝玉真的乘醉去向贾母提出要求,恐怕只能是宝玉碰一鼻子灰了。 撵李奶奶不可能,撵茜雪可不可能呢?茜雪只是倒茶,只是如实回答枫露茶被要奶奶喝了,无论是言、是行,都没有任何错误。无论是酒醉的宝玉、次是清醒后的宝玉,还是公正慈祥的贾母,甚至于刻板冷酷的王夫人,都没有理由撵她出去。 可是茜雪到底是走了。虽然李奶奶说“为茶撵茜雪”可能是她气愤之下颠倒黑白之语,但茜雪的确是离开了宝玉身边。第四十六回鸳鸯历数好朋友,也提到了“去了的茜雪”。她到底是怎么走的? 宝玉对女孩子一向很好。但是他对喜欢的晴雯、芳官不能保护,对厌恶的王善保家、李奶奶等人不能逐离,对有才干的小红(红玉)也不能提拔重用。甚至于当“逢怒”之时,还会对无辜的茜雪袭人大发脾气。那泼在茜雪裙子上的茶,和踢在袭人肋上的脚,正是他无能而乱发脾气的表现。 红玉失意于宝玉,转而投向王熙凤,终获重用。茜雪是否也看透了宝玉的软弱,以至于萌生去意呢? 被逐的丫环,晴雯惨死、金钏跳井、司棋撞墙、芳官三人出家,都没有好下场。但是第六十一回中春燕对母亲说:“我且告诉你句话:宝玉常说,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你只说这一件可好不好?”他娘听说,喜的忙问:“这话果真?”春燕道:“谁可撒谎做什么?”婆子听了,便念佛不绝。春燕认为这是件好事,她母亲也认为是好事。所以离开内府并不等同与被逐,也并不全是下场悲惨。宝玉和晴雯口角,“太太必不犯疑,我只明说是他闹着要去的。”袭人为了挟制宝玉,也说家里人要赎自己回去。 在宝玉发怒之时,茜雪无一言以对,看来反应比较慢。但反应慢的人,一旦打定了主意,也许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茜雪如果看穿宝玉为人,知道跟着他难有前途,并且受到了茶水泼了一裙子的污辱之后,就有可能恳求主子——或许是贾母,也许是宝玉——放自己出去。如果她不是“家生奴才”,又可以由家里人设法赎自己出去。出去的生活当然不如贾府里好,也许是转卖别人家为奴为妾,也许是嫁人。即使是袭人家“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也比不得玉堂金马的贾家。但无论如何,茜雪离开了贾府,错过了鲜花着锦的繁华,也远离“急喇喇似大厦倾”的惨剧。并且在贾府事败之后,有机会安慰亏待过她的故主宝玉。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推测:“宝玉只要撵李嬷嬷,而且就连醉中也已经被袭人劝住了,酒醒后决不会再闹着要撵茜雪。显然是茜雪负气走的。──当然也没这么容易,她要走就走。也许是她设法让她家里赎她出去,也许是要求宝玉打发她出去。”当然只是推测。但细细想来,这样的推测更合情理,更能照应后来情节,也更符合人物的性格。 再回过头来说李嬷嬷。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李嬷嬷第一次出场,只介绍她是宝玉的乳母,和袭人一起陪侍在碧纱橱外的大床上。这时的袭人还圭角未露,李嬷嬷与她一起照顾宝玉起居。第八回她一再阻止宝玉吃酒扫了兴,又吃了枫露茶激怒宝玉,此后她久不露面。到第十九回她再出场,是“李嬷嬷拄拐进来给贾母请安”。宝玉在进大观园之前,一直和贾母住在一起,照顾他起居的李嬷嬷似乎没有专程“进来”请安的必要。 果然,接下来她自己说“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丫头们也知道“李嬷嬷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了,如今管他们不着”。在第八回之后,十九回之前,虽然没有明写,李嬷嬷显然已经离开宝玉的生活核心圈,“出去”了。 作为宝玉的乳母,李嬷嬷不可能像金钏、晴雯一样直接被撵出去。正如赖嬷嬷来到王熙凤的屋子,“凤姐等忙站起来,笑道:'大娘坐。’”无论有无实权,面子上的尊重还是要有的。但话又说回来,面子上的尊重虽有,是否掌握实权却是另一回事了。 李嬷嬷在宝玉房中,地位尊崇,服侍的丫头都是她的手下。她敢于当面说袭人“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而袭人只能解释“没看见你老人家”,不敢否认“抬举”。到五十七回“情辞试莽玉”,宝玉生病昏迷,袭人“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仍然把她当作“年老多知的前辈”。 但是李嬷嬷似乎不太自重。除了欺压年轻丫头之外,她还随便吃喝宝玉的东西。甚至在林黛玉面前,她也敢直呼“林姐儿”,要求林黛玉替自己劝阻宝玉吃酒。另外还有一处细节,宝玉从薛姨妈处吃酒回来,贾母命他回房休息,“忽想起跟宝玉的人来,遂问众人:'李奶子怎么不见?’众人不敢直说家去了,只说'才进来的,想是有事才去了。’”李嬷嬷应该跟随服侍宝玉,却私自离开,众人竟也不敢直说事实。 众人不敢说,宝玉却敢说:“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问他作什么!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这话说得老气横秋,分明是醉话,但听在贾母耳中,必然知道事出有因。如果略微追查,李嬷嬷擅离职守就不难浮出水面。“拔出萝卜带出泥”,随便喝枫露茶、吃豆腐皮的包子、在薛姨妈面前失礼放肆,等等日常不轨,都不难传到贾母耳中。 “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人还有体面”。李嬷嬷是宝玉的乳母,算来与王夫人同辈,在贾母面前仍是晚辈。贾母对她不满,不必顾忌府中风俗。从打压聚赌的迎春乳母,也可以看出贾母的态度:“你们不知,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伏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 贾母眼中,这些哥儿姐儿的乳母“比别人更可恶”。虽然李嬷嬷的过错与聚赌的迎春乳母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李嬷嬷难以担负照顾宝玉的职责、反而处处给宝玉添堵的时候,也就到了贾母清退她的时机了。 贾府对下人一向慈善。金钏被逐跳井,贾政的反应是“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而年老的赖嬷嬷,王熙凤直接指出她的日常生活:“闲了坐个轿子进来,和老太太斗一日牌,说一天话儿,谁好意思委屈了你?” 赖嬷嬷的儿子是贾府现在的总管,李嬷嬷的儿子李贵不过是宝玉的跟班。无论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两位嬷嬷地位有高下之分。那么贾母对待李嬷嬷也不必像对赖嬷嬷那样客气。况且清退的办法有多少种,王夫人撵金钏、晴雯、芳官的手段简单直接粗暴,贾母未必会采用。这睿智的老太太,会用委婉的办法,甚至会让李嬷嬷自己提出辞职。然后是“赏食全俸,不准入朝从政”。虽然说得好听,其实这一杯枫露茶,使两个人离开了宝玉身边。茜雪和李嬷嬷,在以后的情节中还会出现,但不会再日夜守候在宝玉身边。宝玉身边人来人往,疼爱他的、呵护他的、爱恋他的,一个个来了又去了;自以为会陪伴他一生的,一个个或被迫或自愿地走了。茜雪和李嬷嬷,是这场大离散的序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