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有个诡异的人物。她与贾府没有任何血缘或婚姻关系,却位列“十二金钗”之列;她和十二个小道姑一起进入贾府,地位却超然于众人之上;她是一个出家人,却有着自认为贾府找不出来的珍贵茶具。就连她的年龄,也充满了离奇。 书中第一次提到妙玉,是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绍:是读书世宦之家的小姐,现在十八岁,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都不中用,只好亲自入空门带发修行。去年跟随师父进京,师父圆寂后遗命她“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后来邢岫烟又向宝玉介绍了她认识的妙玉:曾何她做了十年邻居,后来“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了”。 我从前文章中分析过,妙玉的年龄有问题。进贾府时十八岁,进京早一年是十七岁,已经出家至少十年,那么出家时最多不过七岁。六七岁的孩子,即使在今天,也是多病的年纪,何至于为避病而出家?岫烟说她“权势不容”,她一个女孩子怎么会惹怒权势?除非是像《儿女英雄传》里的十三妹,被父亲的上司看中,却不肯委身下嫁,才被迫出家。但十一年前她初出家时,还只是一个不解人事的儿童,怎么会被“权势”看中? 近来经过文友提醒,再细读文本,发现是我弄错了。“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并不是妙玉出家的原因,而是出家之后的经历。换句话说,林之孝的介绍和岫烟的介绍并没有矛盾之处。 林之孝家介绍的,是妙玉对外的公开履历:仕宦之家,因病修行。当时应该就是六七岁,虽然年幼,但像黛玉一样“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也可能有和尚道士或尼姑道姑“化”她去出家。六七岁孩子多病是常态,但林如海有耐心等待女儿长大后身体好转,而妙玉的父母着急过甚,见女儿病得严重,先买替身,后打发亲自出家。这是“妙玉前传”。 妙玉出家并非自愿,所以出家而不落发,希冀以后年长,身体好转,还要还俗成婚,追求俗世的幸福。这就解释了妙玉为什么对宝玉有点特别的情愫,不能说她虚伪做作,因为从她内心来说,本就是向往世俗的幸福的,当然也不能拒绝爱情的诱惑。 而岫烟说的“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不是妙玉出家的原因。但是出家之后,她难免心惹红尘,或者是有当地权势,知道有个漂亮的尼姑还屡次骚扰,弄到不可开交。 别以为出了家就清静了。铁槛寺的姑子就代人行贿说情,从中赚取好处。贾芹管理家庙,也“养老婆小子”。甚至有的尼庵,根本就是变相的娼寮。《三侠五义》中就有过描写。连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也明写“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与小沙弥女道士勾搭,“闲时便学些丝弦,唱个曲儿”。 不管妙玉是否动了凡心,只要别人认定尼庵有机可趁,总会千方百计去骚扰。如果是一般的轻薄浪子、地痞无赖,妙玉有“读书仕宦之家”的背景可恃,还不至于惊慌无措。但如果是“权势”,地位较高,妙玉就受到威胁,难保清白了。 这“权势”敢对出家人下手,有恃无恐,可见地位高、权力大,远高于妙玉父亲。或者妙玉的父亲就是受到胁迫而亡,或者是在父母去世后妙玉无所庇护、才敌不过“权势”的压迫。总之,后果就是妙玉被迫逃亡,离开家乡,以“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的名义,躲避入京。 京都到底是天子脚下,那在苏州有恃无恐、胆大妄为的“权势”,到了京中多少会有点顾忌。师父临终遗言,不让妙玉回乡,就是“权势”在苏州势力庞大,妙玉无法对抗。留在京中,等着“权势”年老去世或者获罪失势,就是妙玉出头之日了。而妙玉最终同意到“必以贵势压人”的贾府定居,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托庇于公侯之府:就是“权势”追进京来,可以到普通寺庵里逼迫妙玉,却未必敢到贾府的大观园里来撒野。 初入贾府,是贾府如日中天的时候,也的确能庇佑受到威胁的孤女。但贾府的败落是如此迅速,并且蠹自内生,大观园竟成藏污纳垢之地。寄居于大观园栊翠庵的妙玉,终于落得“终陷淖泥中”的下场,落到她千里奔波、试图躲避的悲剧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