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太狠了:褒姒受了两千多年的冤苦跟谁去诉说?

 濠梁知乐 2022-08-31 发布于天津
文章图片1

西周都邑镐京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效果图

西周灭亡最流行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记载的“烽火戏诸侯”,大意是说,在周幽王三年时,幽王偶尔到后宫见到褒姒,惊为天人,遂对褒姒开始了百般宠爱,并且生子伯服,还因此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立了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褒姒是个高冷美人,不太爱笑,幽王就千方百计要她笑出来,但褒姒就是不笑。据说西周那个时候已经设置有报警的烽火台和大鼓,倘若有盗寇来犯就点燃烽火,这样诸侯看见狼烟就可以赶来救驾。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就毫无顾忌地点燃了烽火,诸侯看见后,真的赶来了,却没有敌寇。褒姒见到诸侯受骗的情景,果然大笑起来。幽王很是兴奋,就又为美人多次点燃烽火,到最后,诸侯看幽王这般不讲信用,也就不来了。

申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申侯看到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就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幽王,幽王仓促之下点燃烽火召集军队,诸侯军队却没有来救驾的,犬戎就在骊山脚下杀了幽王,俘虏了褒姒,抢光了周王室所藏的财物,扬长而去。

司马老师把这个故事改编得有模有样,把周幽王和褒姒这对活宝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两千多年来,不知让多少人恨得牙根痒痒。但是,现在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西周时期已经存在“烽火”这种报警系统。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司马老师改编的呢?因为这个故事原型来自《吕氏春秋》的“大鼓戏诸侯”: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击鼓,诸侯之兵数之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地点一样,人物一样,故事一样,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司马老师在其中重点加上了点燃烽火报警这一说。

文章图片2

周幽王和褒姒“烽火戏诸侯”

司马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编呢?因为他在骨子里认定褒姒才是西周灭亡的元凶,但故事里的击鼓报警又不太靠谱,于是脑洞大开,就把秦汉时期才流行起来的烽火报警给移植了上去。

君王昏庸,美人背锅。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项特质,就好像历来都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一样。

司马老师对褒姒的污化,如果仅止于此,那也就罢了,但实际上他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他甚至把神话当作了历史来写。

褒姒在《史记·周本纪》里一出场就是以妖孽的形式出现的。司马老师借周太史伯阳的口说,在夏朝衰微的时候,有两条龙突然出现在了夏帝的庭院中,自称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占卜,看是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或者是留下他们,结果都是不吉利。夏帝再次占卜说,请求两龙留下唾液,他们要收藏起来。这次结果显得很吉利。夏帝于是令人陈列祭祀物品,并用简册之书告诉两龙。两龙留下一滩唾液后就不见了。宫人用匣子把这滩唾液收藏起来,并擦干了痕迹。这个盒子从夏朝传到商朝,又从商朝传到西周,连续三代,没人打开。到了周厉王末年,厉王打开这个盒子,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谁知,盒子刚一打开,龙的唾液就从盒子里溢出来,流到了大庭之中。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清除,就是清除不掉。厉王于是就命妇女脱光衣服叫骂它,这滩唾液却变成一只蜥蜴,窜入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六七岁的宫女,迎面走来,刚好就碰上这只蜥蜴。小宫女当时也没什么异样的感觉,然而成年后竟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怀了孕,而且还生下一个女婴。宫女很害怕,就偷偷把女婴扔到了宫外。

周厉王死后,到周宣王时,有童谣唱到:“桑木弓呀,箕木箭,会使周国完蛋。”这首童谣传到周宣王耳中时,宣王很生气,正好有一对夫妇在叫卖这两件东西,宣王就派人去抓捕,想杀掉他们。这对夫妇吓得撒腿就跑,结果在逃跑途中,发现路边有个弃婴在大声啼哭。这个弃婴正是之前被小宫女所抛弃的那个女婴。老两口见得女婴很高兴,就继续往前逃,最后逃到了褒国,才安定下来。后来,周宣王死,周幽王继位,褒国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得罪了幽王,怕被周人所灭,就给幽王献上了一个绝色的妙龄少女,用以赎罪。这个绝色美女就是当初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婴,因是褒国献出,褒是夏的后代,姒姓,所以人们叫她褒姒。

司马老师是儒家信徒,他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把褒姒妖魔化,把她树立成一个标准的红颜祸水,以资后世帝王借鉴。

当然,这个故事的原创权也不是司马老师的,而是属于《国语·郑语》。司马老师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搬了这个传说。

褒姒尽管被后人骂得体无完肤,但大部分都是泛泛而骂,真正能说出她具体罪证的就两件,一是怂恿周幽王立她为王后,立她儿子伯服为太子;二就是上面那个子虚乌有的“烽火戏诸侯”。

其实,褒姒想晋身王后,想把儿子立为太子,那也是人之常情,并非什么大逆不道之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乃自然本性。问题显然不是出在她的身上,而是出在那个昏庸的周幽王身上。想不想,是褒姒的事儿;但做不做,才是周幽王的事儿。

君王昏庸,美人背锅。我们伟大的司马老师一出手,就把个活脱脱的美人一下打进地狱两千多年。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2021年历史好书60种”榜单。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文章图片3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中国出版集团麾下拥有人民文学、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40余家各级出版机构

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酋邦—古国—王国—帝国”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作者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这段特殊时期,分别定义为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