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杏生丨濛江过去的饮食行业(三)

 广西海歌 2022-09-01 发布于广西

作者简介

  麦杏生,77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过去的饮食行业(三)

麦杏生

1958年冬,人民公社成立,实行大集体化,个体户消失了,公社以半军事化组织出现,如濛江镇(街上)是一个营编制,各行各业是以连、排安置人员,具体有运输连、手工业连、水上运输连、渔业排、副业连、机动排,饮食业人多,编为饮食连,日常工作由镇营统一计划安排。那时把第一市场围蔽起来、作为饮食连的加工场,内中有磨粉、炊粉、做包子馒头、云吞面等等食品。街上仅设门市部二间,均在下大街中巷口以下几间,斜对角相向。其余人员,分为3人一组,走送货下乡支农之路。


大集体的半军事化生活,人员的作息时间基本是一致的,从开工、休息、吃饭都以听号声为准,街上吹军号的是原理发社的社员梁某,因为他当过兵,在蔡挺楷的十九路军任过司号员。
此外,传统的一四七趁圩日也暂时取消,濛江的饮食行业市场平静了。
这种类似军事化生活仅维持3一4个月,至1959年初便改变了,不再吹军号,街上的公共食堂也撤了,各家各户恢复自行煮饭。
1959年下半年,粮油和物资紧张显示,特別是粮食问题,国家供应给饮食部门的份量压缩大半,为了保障须要,上级指示,要广开渠道,以杂粮加渗,代替主粮,减少压力。因此,饮业部门大量收购土豆、芋头、红薯、木薯等杂粮,以这些杂粮渗加入面粉或大米,做成面包,烤饼、炖粉来供应市场。同时,在店内吃饭也开始收粮票了,这是1959年下半年以后的情况了。

1960年,由于经济困难影响,街上已不再开设门市部了,饮食业处于冬眠状态。下半年,上级为解决差旅住宿人员吃饭问题,在公社菅理的大旅社增设餐厅,为住宿者提供一日三餐膳食,工作人员八人,从饮食连抽调,由麦八叔负责及主厨。同年冬天,濛江镇(街)第一把手朱某某因生活作风问题被撤职下台,镇(街)行政工作由公安派出所长张维持代理,张是公安学校毕业,1960年调到濛江,容县人。
1962年下半年,国家经济渐己好转,也是濛江饮食业变化较大的时期,饮食连番号取消、改为饮食店,由古芳负責,旅社攴厅撤销,人员返回饮店,街上商业成立合作总店,下辖饮食、糖烟、杂货、百货、果菜等店,驻地在原工商会,总负责是杨主委(世文教授父亲)。
这时,上级指示,饮店要在各街道开设卖粥点,向群众供应白粥(免粮票),每碗5分钱,限购两碗(够一个成人吃饱),时间是下午2点一一3点,上大街卖粥点在菜市(18号一22号),工作人员是展记二嫂、桂仙、梁婆婆(黄强母亲)。1角钱白粥够一个人吃饱了,解决一些家庭缺粮问题,在当时是及时雨了。

虽然是一毛钱的白粥,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困难时期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如这年三月,我在粮所米厂打工,在领导安排下,和街上同在一起做工的几位青年廖炳森、唐继昌、温业明、何名队、胡觉文等一齐送免费的营养品下乡给有水肿病人的村队,这营养品是土制的,用炒熟的黄豆粉,米肉糠和白糖一起掺拌,患有营养不良的水肿病人,吃上一个礼拜便立刻见效,是中医药的良方之一。所以我们叫它为水肿糠,送下乡的还有花生油,都是政府免费送给农民的。我们去的村队有大良、古井、高村、覃村一连去了三天,全程步行。


饮店名称恢复之初,曾想重整旗鼓,大干一番,在下大街国营大门市隔邻自身门店开夜市茶座,每晚8点一一11点,每茶位收费5分,糕点供应有:包子、烤饼、发糕、油条这些简单大路货,价格是每件1一2角钱,而且多敉是以杂粮渗主粮代用品,茶市一开,热闹非常,楼上楼下二层,晚晚满座,迟去冇位,顾客多是街坊及船民,周边村群众。当时,寿桃助老豆吴老四常说:抵手呀!5分纸饮到尿都急。成为一时流行语。

饮店夜茶开市个另月便收市了,因为饮业人多,茶市利润很低,工作太辛苦等原因。
这时候,原来默默无闻的国营饭堂登台亮相了,它位于中巷口码头下首南侧第3、4栋房,原伍记烧腊店和隔邻共二间。它原是专门为国营单位职工干部及家属的攴厅,不对外营业的,所以,街上的人都习惯称它为国营饭堂。它对外营业,上首为早中夜几乎全天候(晚上11点关门),主理大厨为朱老五、陈六。
1962年农历七月底,由商业局主办,濛江在解放后第一次印制中秋月饼,官方代表林正廉,负责物资调配,生产监督,制饼工作人员由饮食店派遣,有:徐轰、老兵、柯娣记、唐树、扬火养、扬家美、关柱生等人,我和大炮炸去做小工打杂,抓馅,国营饭堂后也派陈六加盟,工㘯地点在冲头边加工场,开工日子是农历八月初一。


林代表是每天到场1一2次了解下情况,我们工作时间是早上七点多开始,直至晚上11点,午攴晚攴回家吃各占一小时,制饼领衔是徐轰、老兵二个前辈师傅,这工艺是流水作业,一环接一环的,最后烤饼出炉刷上一遍蛋液就成品了,装箱运走。十几个小时工作,每天如此,是有些辛苦,但不觉得累,感觉是一堂生动有趣的劳动课,因为每天都可以听到这些师傅们吹水,天南地北,地方掌故逸事,讲个不完,特别是老兵和徐轰,是中心发言人。
制饼工作在农历八月十四中午结束,行话叫:刹案,会餐后就散伙了。后来,我和大炮炸各得报酬50多元,在当时来讲算丰厚了。

再说国营饭堂对外营业后,它有两间门店,下首为饭厅,供应午攴晚攴,招牌菜肴每天有7一8样,顾客可点菜随炒,一般是差旅人员来吃的多,街坊也偶尔有少数人去改改口味,炒几味,酌番怀,潇洒一回的。上首为早中夜市,供应食品有:豆浆、糯米糖粥、糕点有油炸的:油条、咸毡饼、开口枣、糯米软枣、蛋散。还有叉烧包、甜曼头、发糕等,都是大众化喜欢的食品。

国营店的早市问世,打破了地方上家庭传统一一以蕃薯、芋头、萝卜干、头菜白粥早餐惯例,大多数人,特别是职工干部,青年、学生,他们都喜欢去饮碗豆浆,叹二件糕点为时髦,既营养丰富又口味佳,省时省力。所以,这早市热闹非常,客似云来,有时工作人员“拨手不开”(濛江话形容忙不过来,生意好)。

早市热闹,夜市也不冷淡,街上的人有晚饭后散步聊天习惯,老中青少各有群体,特别是夏秋季节,郊外都有人行人往,他们行回街上时,会自然到灯火通亮的国店门口,闻到诱人的香味,多数人都会走入去,叹下一盅二件的享受,特别是戏剧或电影散场后,更是人潮汹湧了。

国营饭堂由于实力雄厚,各方面占尽优势,早晚市饭厅是一枝独秀,称雄市场,合作饮店只能避其锋芒,退守二线阵地。

在合作总店的领导下,饮食店化整为小,重新布局,分为“饮一”“饮二”“饮三”“饮四”四间店,“饮一店”在下大街镇政府对面,以古芳、老兵、娣记为首,经营河粉、云吞面。“饮二店”在下大街国营杂货大门市隔邻,经营河粉、炒粉,卷粉,包办筵席,以徐轰、廖耀明为首。“饮三店”在新渡口码头南侧,经营河粉,以汤五叔、李华为首。“饮四店”在上新街第一市场转角处,经营河粉,以麦八叔、丁卜一为首。

合作饮店做的生意属于小巧灵活型的,是国店“大鸡不叮细米”的卖买,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不设早夜市。同时,为了扩大营业额,各店还根据季节时令,不定时推出一些价廉味美菜肴,以益街坊。

如:“饮一店”有烧鸭、芋头扣肉;”饮二店“有白切鸡、鼓油鸡;”饮三店“有油腐让(酿)、炸鱼条;”饮四店“有炖品,如白果薏米炖番鸭、瘦肉香信蒸水鱼等等。他们以这种灵活机动,小而巧的菜式,很受街坊欢迎,供不应求。

饮食各店在总店的领导协调下,既有共同点,各有特色,不搞恶性竞争,虽然总体上不能与国营店抗衡,但亦分享了市场一分羹。

合作饮店有时亦会弄些土货上市,一次“饮三店”上午煮了一大镬番薯在门前售卖,这些大红薯已贮藏一段日子,糖份十分充足,红皮黄心,糖痕爆出来一条条,十分诱人食欲,街坊们经过时都来购买,这年是南宁凤凰粤剧团来濛演出,他们住在大旅社,正好有七八个演员出到球场溜达,也看见有此土货,经不起吸引,也走过来帮衬,每人手拿1一2条,当场剝皮就吃,津津有味,大呼过瘾。

异军突起的供销社饮店,供销社是国家仅次于商业局的第二大商贸机构,它面广点多,以小而巧的销售方式遍布城乡,涵盖杂货百货糖烟药品等方方面面民生所需用品,方便了人民群众日常需要,深受欢迎,在濛江它唯一缺口,是没有饮食。

1963年下半年,藤南天平乡人麦德新上任濛江供销社主任。30来岁的他,年富力強,身材魁梧,人们都称他为肥佬麦。他勤跑腿,下乡基层多,经过调查研究,供销社决定补上饮食这项缺口。供销社饮店选址在公社驻地对面一所房子(下大街),并在街上招收了青年肖道超、陈日生、陈维强、覃永生、李贤达、欧世贞、林惠芳、梁瑞芳、林少珍等人为职工,以一位老职工海波村的程十叔为负责领导,于8月某一天开张面市。
供销饮店开设早、午市,早市供应豆浆、松糕、包子、油条、烤餅,午餐供应河粉,鹵菜有油炸花生米、炆猪脚、炆猪肉猪杂,虽然品种不多,较单调,但都是价廉实惠的大路货。这样,濛江饮食业形成国营店、供销店、合作店三鼎足立局面,又迎来了饮食繁荣时期。

供销饮店站稳脚足后,又利用面广优势,在龙昌介、江口咀开设二个分店,江咀店由肖道超为负责,任组长。

1963年县成立三镇粤剧团时,从濛江业余团抽调了一大批骨干去,余下人员由汤达祥负责,颇具经济头脑的汤领导率领留守艺人也搞起饮食来了,他们在中巷口下的大街摆起夜市摊档,有汤粉、炒粉、鸡粥、及第粥,规模不小,和对面的国营饭堂夜市唱起对台戏,一时间那街面热闹了,顾客还不少。但是,这种"捞过界"的生意,10多天被相关部门叫停了,因为是准文艺团体,不具有饮食的营业执照。


濛江的米粉(河粉)从1962年之后,饮店己不须自己磨浆炊粉了,一律由城外生产队的专业户提供配送,质量比较稳定良好。当时,饮店有二种经营方式,即收米代票或不收票、米,例如:二两素粉,用米代票,收费一角,无米换,则收费一角五,加菜另算费。街上的人去吃粉,一般会拿些米去兑换,因为当时揾钱不易,米平,国家配给城镇居民定量粮食,居民有26斤,学生30斤,轻中重体力劳动有32斤至43斤不等,米价平均一角钱一斤,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所以当时饮店门前摆有箩筐,常见装米秤米的现象。
食品安全问題,当年也是大可放心的,因为有严格的市场管理,食物来源要清清楚楚,不能进货不良或变质禽畜肉类,这是上级明文严禁的,连母猪肉也禁止入店,那时候,母猪肉上市场,税所会盖蓝印,并要用纸写明母猪肉,让群众知道,一看就明。

饮店的熟食,耐放的不能超过两天,有的不能过夜,卖不完了,就内部处理,打折给店员。至1965年,上级又下规定,食品不能添加糖精和硼沙,因为是化工品,对人体有害。

当年工商税务部门还规定,饮食业不能暴利群众,定下三分毛利制,即营收一元,赚利不能超三角钱。有关部门隔三差五会来总店查账,领导会上也经常提醒,做到警钟常呜。更主要的大家都是集体单位,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工资也是固定的,经常开会学习,都是有觉悟的,不存在多分多占行为,违章违法问题从不出现。

濛江的饮食业,几十年来先后涌现出红白案皆能的饭店八叔、周修、袁三公、老兵、徐轰、朱老伍、陈六、柯娣记等大厨高手,在县内其他乡镇鲜以有人匹敌,他们烹饪水平是一流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藤县无籽西瓜称霸市场,驰名省港澳。香港文汇报曾派出3名记者到安和大队采访,公社领导设便宴款待,指定徐轰为厨。徐大师施展手艺,烹飪了白切鸡、炭烧鸽、清蒸西江桂花鱼、白灼河虾、炖冬瓜盅等佳肴,徐还特意在冬瓜盅皮上细刻鲜花和欢迎字画,令菜肴达到色香味俱全,可谓别出心裁。香港记者饭后感叹曰:“濛江好啊,山青水秀,瓜甜果靓,真估唔到,呢个细地方,居然有做粤菜高手,有镬气,正坚嘢",记者的赞扬让公社领导们一连几天笑口常开,高兴的不得了。

俱往矣!往事已成为历史,今朝家乡饮食业水平如何?只待后人评说了。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浔江诗社与容州诗友藤县采风系列作品

黄碧云作品  梁军昌作品  邓永毅、韦文娟作品  朱强鸿作品  韦楚良作品 

陈伟玲作品  甘斌作品   李识经作品  张远作品   黎华旭作品

石瑞圣作品  何海荣作品

杨世文丨近作一组

黎华旭丨夏游藤县五首

石瑞圣丨简评梁军昌先生诗作《藤州东坡亭怀古》

民国时咏太平圩趣味诗二则

贺黎华旭爱女海盈升学诗词小辑

安城风韵丨七夕诗会

麦杏生丨濛江过去的饮食行业(二)

安城风韵丨忆“奋强”电船”三首

李琼丨2022年第二季诗词小辑

西江水月丨容邑三子游黄杨山金台寺

西江水月丨诸友听蝉等绝句五首

何海荣丨近作三首

“破除规矩”的石化龙将军楹联

冯成修与藤县太平墟姑苏庙

藤县访苏亭名联作者考

朱强鸿丨刮竹麻

黎华旭丨近作几首

何海荣丨我笔下的梧州

何海荣丨南有象棋镇,北有三棋村

何海荣丨咏濛江安城楼、新河堤诗词及对联几首

《浔江集韵》(第四辑)之荷塘别调

麦杏生丨濛江过去的饮食行业

濛江地理志之濛江圩(清代至民国)

铭记一段岁月,追寻几许乡情。《安城风韵》,一本值得收藏的经典书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