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齐洲等:《山海经注》提要(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总目提要之五)

 古代小说网 2022-09-02 发布于江苏


清人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山海经注》二十三卷”,题“郭璞撰”。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入史部地理类,卷数、撰人同。

项氏群玉书堂刊本《山海经》

郭璞生平事迹见《穆天子传注》提要。

《山海经》最早为司马迁所称引,《史记·大宛列传》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证明其书在汉初已流行。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后更名秀)父子等整理国家图书,得《山海经》三十二篇,校定为十八篇。

刘歆(秀)在《上‹山海经›表》中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盖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持禹、益作《山海经》之说。益即伯翳,又作伯益、柏翳。其后王充《论衡》、赵晔《吴越春秋》皆云禹、益作《山海经》。

不过,由于书中有周代甚至秦汉之际内容,后有人怀疑其为禹、益所作。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篇》中以那些内容“皆后人所羼,非本文也”来加以解释,以维护旧说。

丰子恺书录陶渊明《读山海经》

然而,夏代并无文字可考,夏之前更杳冥难寻,故后人多不论其作者,只推测其成书之大致年代。南宋尤袤将其“定为先秦书”(《〈山海经〉跋》)。朱熹疑是“缘解《天问》而作”(见《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明杨慎据《左传·宣公三年》所载禹世“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等语,认为“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山海经〉后序》)此说得到许多清代学者赞同,认为其为先秦古书,传说时间甚早,写定时间当在战国末年,具体作者无考。

1962年,蒙文通发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文,认为“《大荒经》部分可能就是巴国的作品”,“《五藏山经》、《海外经》等九篇,则情况略有不同,它所说的'天下之中’虽也包括了巴、蜀地区,而同时却也包括了荆楚地区,这部分就可能是接受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作品了”;“从《海内经》称燕、楚为'巨燕’、'大楚’来看,我们认为这一部分当是写作在西周中期以前”,“《大荒经》部分的写作时代当在周室东迁以前”,“《五藏山经》的写作时代当在周定王五年至梁惠王十年之间”。各部分有后人羼入者,至于“《山海经》的这类羼入部分,其产生时代也是较早的,当在秦末汉初(前二一四——前二00)之际”。

明刊本《山海经》

1979年,袁珂发表《〈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文,认为《大荒经》和《海内经》大约产生于战国初年或中期,《山经》和《海外经》是战国中期以后作品,《海内经》当成于汉代初年。上述意见颇值得参考。

《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组成,包括《五藏山经》五篇,内容较丰富;《海内》、《海外》、《大荒经》三经内容稍略,分南、西、北、东各一篇,共十二篇;另有《海内经》一篇。总为十八篇。

书中记录了南、西、北、东各方山川草木、禽兽鱼虫、神灵怪物、麟凤祯祥,以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远国异民,如讙头国、羽民国、一臂国、长胫国等,大都幻诞无征。

许多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大荒北经》),精卫填海(《北次三经》),夸父追日(《海外北经》),鲧禹治水(《海内经》),羿射凿齿(《海外南经》),钟山神烛阴(《海外北经》),西王母(《西次三经》,《海内北经》)等,尤为引人注目。

《山海经古地今证图》

由于《山海经》出自巫祝之手,神话传说和地理博物传说多被巫术化或方术化。班固《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山海经》十三篇,列形法家。所谓形法,指以形容度数“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实乃风水相术,故鲁迅称其“盖古之巫书也”(《中国小说史略》)。

《隋书·经籍志》列入史部地理类,作为地理书之冠,后之史志多准此。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十八卷,归入子部小说类,题“晋郭璞注”,其提要云:“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按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反映出清人对此书的普遍看法。今人也多依清人意见,视其为小说。

《山海经》自流行以来,各本卷数题署不一。《汉志》著录十三篇,未题撰者,与刘歆所说禹、益撰十八篇不同。郝懿行、顾实等均以为《汉志》乃是弃《大荒经》以下五篇不计而著录。

沈尹默书《山海经》

东晋时期,郭璞“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仓》、《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晋书·郭璞传》)。因郭注《山海经》注意疏通字句,提供有许多难见之资料,便于阅读,遂成为通行之本。

《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均著录二十三卷,题郭璞注。《通志·艺文略》地理方物类著录二十三卷,题郭璞撰。

据《晋书》郭璞本传,应以郭璞注说为是。东晋以后,人们著录或称引《山海经》或《山海经注》往往不做分别,故郭璞撰和郭璞注亦常相混称。

《旧唐书·经籍志》地理类著录十八卷,题郭璞撰。所谓十八卷,是郭注本恢复《大荒经》以下五篇(卷)所致。所谓二十三卷,应是郭注《山海经》将原十八卷中内容较为丰富之《五藏山经》五卷析分为十卷所致。至于《郡斋读书后志》、《文献通考》、《百川书志》题大禹制、郭璞传,是将以上关于作者和注者两种意见混合之结果。

《日本藏山海经穆天子传珍本汇刊》

《山海经》有北宋池阳郡斋刻本,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尤袤刻本,明成化年间吴宽抄本,明成化四年(1468年)北京国子监刻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潘侃前山书屋刻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管《山海经》、《水经》合刻本,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蒋一葵刻本,以及清代多种刻本。

除《四库全书》外,《道藏》、《古今逸史》、《格致丛书》、《秘书二十一种》、《百子丛书》、《四部丛刊》等丛书都收有《山海经》。

《山海经笺疏》

杨慎《山海经补注》、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影响较大。郝氏《笺疏》本收入《龙溪精舍丛书》、《四部备要》,为诸本中最善本。黄丕烈校宋本亦为公认善本,收入《四部丛刊》,为世所重。

今有袁珂《山海经校注》,以郝本为底本,参考各本,多有发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增补修订本,为当下影响最大之通行本。

《山海经校注》

2019年中华书局出版栾保群撰《山海经详注》,配有插图404幅,颇便阅读。另有张步天《山海经解》,台湾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亦可以参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