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森斯:和谐理论的代表人物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帕森斯:和谐理论的代表人物

帕森斯(1902-1979),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所以说他的是和谐理论,主要也是功能主义不主张冲突,主张大家安分守己,乖乖接受一切社会的安排。从马克思到涂尔干、韦伯、舒尔茨,能感受到各位社会学家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越来越近。

1
行动理论

受到马林诺夫斯基、涂尔干、韦伯等人的影响,帕森斯提出了“单位行动”。主要包括:行动者存在;单位行动包括一个目的;在情境的互动中包含环境条件和手段两个要素,环境条件是不为人控制的,而手段是可以认为控制的;在通过手段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规范性的导向”。

2
志愿主义

志愿主义这个概念,密切关联着单位行动,又倾向符号互动论的议题。是指行动者在文化因素的制约下,行动者在情境与过程中,仍然享有相当程度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但这不等同于自由意志,而是受到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

可见,功能主义还是很强调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所以他们仍然是社会高于个人的代表,因为只有大家遵守规范,才能和谐相处,维持社会的稳定。

3
模式变项

模式变项的意思是指行动者在任何情境中,必须决定五个二分选择概念组。即情感性和情感中立性;专门性和广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归属和成就;自我导向和集体导向。

这个模式变项还可以用来区分人格体系内的选择习性,检验社会体系内不同的角色期望,区分文化体系内的各种规范体系。

这个理论还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每个人也可以以此来评判自我。

4
社会行动体系理论

1.社会行动

借鉴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具有行动的主体、情境、主观意义以及规范准则和价值。

2.体系

体系是具有互动与依赖关系的要素所组成的整体。

(1)社会行动体系具有四大功能:(AGIL)

调适:行动主体与外界适应,从外界获取资源并且转换资源的过程。

目标达成:

整合:体系各部分之间协调与合作以抵抗外界的变故,维持稳定。

潜在或模式维持:社会行动者总是借着模式维持,在社会规范和价值的支配下活动。

(2)社会行动体系的次体系

社会行动体系是由诸多次体系组成的。它包括行为有机体、人格体系、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

其中,行为有机体是生物学的概念,是最基本的单位,如何满足此类需求是由人格、社会和文化所决定的。

人格体系是由动机需求产生的,这既包含天生的也包含社会化的需求。

社会体系最重要的单位是角色而不是人。而角色主要成分是角色期待,而一个行动者在一个既定的情境中总是做他自己及别人期待他做的事情,这就构成了角色期待。

文化体系则是由行动者学习而得,共享的价值、规范、知识和信念以及语言构成。

5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源于生物学,包括四个进化的过程。

分化、适应力提升、涵摄、价值的概括化。

社会就是由一个体系或者单位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单位的过程,在分化过程中社会资源会增加,若每个分化的单位都能够比原来单位的适应力增强,也是适应力提升的过程。而在适应力提升的过程中,便会出现社会整合,涵摄新的单位与原来单位统合。最后,价值的概括化是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给予合法化的过程。

这个我在本科学习生物的时候学习次生演替的时候学过,很明显这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转化而来的,就是一个产生+融合的过程。(哈哈哈哈,本科还是背过不少知识点的)

6
帕森斯社会学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和观点

1.模式变项

由于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导向的模式选择,所以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体从低度发展的模式变项上升到现代的模式变项。如特殊、归属到普遍和成就型。我的理解是评判人不是从个别的特殊的、先天的评判,而是从普遍的、后天的去评判。

2.四个功能

在师生班级教学理论中,借鉴了对外——对内、手段性——目的性的两种功能范畴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功能,在教育上体现了教师中心型、学生中心型和教材中心型。(这一块我没看懂..)

3.班级社会体系

(1)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化的功能在教育上体现在发展个人的承诺,培养个人的能力以便将来在动机和技能上,适应成人的角色。

承诺是指附属于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每个人具有自己特殊的角色任务。

能力是指每个人在扮演个人角色的时候持有特定的角色任务,角色的责任感是指在社会中要符合他人期望,表现适应角色行为的人际能力。

(2)选择的功能

选择的功能是学校在每个学生进入学校体系之后采用一个“成就的轴”加以区分的制度,如果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的好的话,便会得到奖赏,如果表现的不好的话,便会受到老师的冷落。

比如,在小学阶段,老师会按照能力的高低、成绩好坏去评判学生,进而形成一种地位差异系统,看起来是公平的,学习好的自然得到更多,学习不好的便会受到冷落。但我认为,这种评判方式只是带来了更多的不公,有的学生没有得到老师该有的关心,这对于他的未来和他人之间又产生了新的差距和不公。

刚开始我接触到功能主义的时候,我很喜欢这个理论。感觉他所强调的那种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就应该有自己的位置,一看觉得很公平。可是再接触的时候,会觉得这种不公平被合理化、合法化了,但他们却让这种合法化造就了新的不公平,这种比马克思的冲突理论都让人觉得可怕,在无意识中就被不公平对待了。

在初中阶段,帕森斯认为老师根据不同性质类型的成就,包括认知的和道德的评判学生,直接决定了哪些学生可以去学习技术安身立命,哪些学生可以考入大学深造。

这个论调可以用来解释有的一些初中老师的行为,我访谈的弟弟们就有强调这个问题,在初中的最后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教师对他们的负面的角色期待使得他们被迫选择了中职。

(3)同侪团体

学生入学后,同侪团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比如学龄儿童,他们的成员流动性高,且小孩子小都是自愿加入团体的,且都和自己同性别的孩子玩耍,这样的同侪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性别归属,也促进了他们性别的平等。

这一观点也可以用来解释孩子们游戏行为在同辈群体中的一种传播性。

(4)教育革命

帕森斯后来也注意到不光要看学生后天的成就和能力,一个出身较低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流动上去,这和他们的先天的能力、家庭以及个人动机密不可分。

(5)大学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学术功能、分配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社会化功能。

曾一度觉得功能主义让人看到希望,社会一片和谐,可后来却觉得危机就在被迫默认的合法化中造就着新的不公。如何去解释那些不适合考试这一机制的孩子呢?这对于他们的评判是否合适?而那些中职的孩子在初中就被诸多老师判了死刑又当如何?

——《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No.5

若歌

2019/5/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