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时代下的青年危机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霍尔把年轻人的冲突和危机归咎于他们所在的特殊阶段,他们在青春期的阶段,对权威反叛,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在危机中踽踽前行,我们看似在观望过往和未来,实则我们一直在危机中凝视着自己。

关于人类各个阶段的危机,心理学家一直在采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观察儿童成长的整个阶段,但却不为人所信服。

因此,人类学家米德开辟了一条在广阔社会环境中研究人类的青春期的道路。他们认为即便是像爱慕、恐惧和愤怒这样的基本情绪,也不能归咎于种族遗传的共同人性,因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每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青年都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甚至拥有更多的躁动不安?

1919年以来,以五四青年为典型代表的新青年举起了民主科学的旗帜,他们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间四处游走,他们渴望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思想的诞生,而还有一部分之乎者也的古代知识分子依然在维护着四书五经的道义伦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青年们,一批选择归国的学子和一批选择留在国外的学子们截然不同。为响应祖国号召,钱学森等留洋学子纷纷回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他们经历不少艰难险阻依然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而另一群人选择留在海外建设那个陌生的国家;

改革开放的青年们在下海经商和保持现状之间徘徊不前,多少人因此发家致富,为他们的子辈创造了巨额财富,同时也经受着奢靡和精神缺失的生活,多少人还在原有岗位默默奉献,这种巨大的阶层差距由此大幕拉开;

而今天的90后们,最催婚、被催娃,到底是结婚来满足老人心愿还是不结婚更好地过好自己?是盛办婚礼还是裸婚?这一系列的选择和矛盾,都在其中展露无遗。90后们出生在中国最快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我们大多数人在各种优质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交错中不断地沐浴着最“焦虑”的教育。这样的危机究竟如何破解?社会学和人类学似乎为解释原因提供了一些思路,但策略如何执行似乎我们都不敢妄加评论。

米德渴望在萨摩亚的姑娘之中,寻找到一份证据,来解释为什么萨摩亚姑娘那么地轻视感情;而美国青年时而有着暴风雨式的躁动,时而有着神情抑郁的苦楚?

米德最终着眼于两种不同的文明气质中找到了答案。

萨摩亚文明在一种同族相居的原始文明,这种文明发展地缓慢且几乎静止不变;而美国文明却是一种形形色色、斑驳陆离的多族聚居的现代文明。

这启发我们即便在面对今天的青年危机和冲突的各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将今天的青年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他们。毕竟,过去的中国,社会变动不大,社会流动缓慢,各类思想同质性较高;而今天的青年生活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全球化社会中,多少人出国出境目睹着他国文化和思想,在互联网的裹挟下吸收着各异的思想和文化。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难免在人生选择的路途上,难免有着诸多的选择、迷茫和困惑。

作为跻身95后的青年,只希望一个真正的自我和社会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早日建立起来,这样免于经受各类人对我人生方向和选择的评价;也希望各位青年也能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危机,合理化地加以解释,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努力破除自身困境;也希望社会各界对我们宽容一些,多加引导而非强烈指导和命令,或者不闻不问。

最后,依然想表达我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尊敬,这两类学科在对自己的研究所付出的努力和身在其中的艰辛,最后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解自己生活范式的答案,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