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巧合”背后的叙事逻辑张万利

 清源渭水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张万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副主编、编委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多个名师工作室学术指导、顾问。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从事语文专业期刊编辑工作。长期关注、研究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素养提升。近年来,做语文教学研究报告100多场;组织语文教师专业培训多场;先后策划中学散文、小说、诗歌教学、新教材教学等高端专题研讨活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一篇经典文本,一直被高中语文教材选为精读篇目,其中的经典情节和叙事结构深受学生欢迎,也受到社会读者的充分肯定。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巧合”情节令人赞叹不已,一些巧妙的结构安排让后世写作者多有模仿。但是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读出这些情节“巧合”的妙处,更不能指出为何而妙因何而妙,不免令人遗憾。

本文试解文本叙事之妙,试梳理情节“巧合”背后的叙事逻辑,文中的叙事逻辑有:结构逻辑线索逻辑事理逻辑情节逻辑。




一、沧州巧遇——结构逻辑




课文开篇即“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此时,林冲一副闲人模样,在街上闲走,故事节奏平缓。本回目为何这样开头呢?因为《水浒传》的成书,从传说到写定,经历了两三百年漫长的过程。内容上既有民间说书艺人的加工和不断丰富,又有戏剧家编写的宋江等人的戏曲融入。施耐庵根据《宣和遗事》等史料,参考流传的有关“水浒”故事的传说、话本和戏曲,结合社会生活体验,揉合元末明初的现实斗争和人们的审美特征,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文学经典《水浒传》。《水浒传》成书后保留了很多这样的“说话”“说书”的套路和样式,所以,本故事开篇说“林冲正闲走间”,就是说书艺人的常用套路,叙述徐徐而来,节奏平缓。以闲话开篇,其实一点也不闲,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因由、线索都在此得以呈现。
闲话之中还交代了李小二的身份特点:(1)林冲的旧相识;(2)曾在东京打工,见多识广;(3)人生有污点(偷过店主家钱财);(4)林冲救过他的命;(5)娶了店主女儿;(6)茶酒店老板。这几个身份特点在故事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后文处处关合此身份。
正是李小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他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林冲沧州街头闲走“巧遇”李小二。这是文本的第一个“巧合”。
1.林冲需要帮手
林冲发配沧州,无依无靠,处处被人设计陷害,而他浑然不知。此时,就需要有人给林冲提供信息,躲避陷害,消解被动局面和紧张处境。林冲举目无亲,谁人可以依靠?虽然文中没有明说,其实暗含林冲的这一生存需求。
2.李小二是合适人选
可以帮助林冲的人,李小二最合适。理由如下:林冲救过他的性命;曾在东京打工(见多识广);现在生活美满,一直想着报答林冲;经营茶酒店,头脑灵活,各类人等都有接触,消息自然灵通。这些条件唯有李小二具备,看似巧合,也是作者的有意设计,这是作者设计“巧遇”的内因。
3.获知林冲遭遇
巧遇后,李小二向林冲汇报了自己的境况,同时获知林冲被害的基本情况。李小二夫妻没有亲戚,林冲也是孤身一人,刚好互相照应。正是有这个前情的交待,才有后文李小二对陆谦行为的关注和警觉。所以,这个巧遇,不仅仅是故人相见,更是故事发展的铺垫和情节推进的原因。
这个“巧遇”看似巧合,其实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是小说讲故事的传统套路,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因由和走向,把故事的基本架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小说的结构逻辑。



二、酒店巧谋——线索逻辑




牢城营前经营茶酒店的可能不止一家,陆谦恰巧就选择了李小二的店作为密谋的地方,还让李小二去牢城营请管营、差拨两个来参与谋划。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巧合”。为什么密谋地点是李小二的茶酒店?

1.预谋

陆谦此行受高太尉差遣,要想尽一切办法除掉林冲,坚决不能让林冲活着回到东京。这样,高衙内就能有机会得到林娘子,高太尉也消除了心头之患。因而,陆谦等人的阴谋设计早在东京就有具体安排和终极目标(“野猪林”迫害是第一次,结果没有成功,于是再生一计)——置林冲于死地。本站就是沧州牢城营。

2.合谋

他们在东京就商定好了找牢城营的人协助实施阴谋(沧州方案应是备用方案。文中有“有书在此,少刻便知”,此书应是高俅给沧州牢城营主管之书),陆谦在沧州人生地不熟,需要得到当地人的配合,再加之高太尉有书,管营、差拨必须协助陆谦完成此项“任务”。陆谦、福安与管营、差拨在茶酒店合谋一个半时辰,最终定下了具体的杀人方案——火烧草料场(落实“好歹要结果了他”)。

3.茶酒店

为了安全、保密、便捷,合谋地点不能离牢城营太远;酒菜的品质也不能差(文中有对李小二的厨艺评价“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店里应有东京口味的菜品。综上,李小二的茶酒店就成了陆谦等人合谋的理想地点。

读者以为这是“无巧不成书”,当然,这一“巧谋”可以说天衣无缝,只要依计而行,林冲必死无疑。这一“巧谋”交代了故事的根源和线索(暗线),林冲处处被人设计,遭人陷害,处境危险。由此,故事的气陡然紧张起来。故事就是按照这一线索紧针密线,巧布匠心,这是小说的线索逻辑。




三、风雪巧至——事理逻辑




管营安排林冲去照看草料场,当天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信步投东,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草厅被大雪压塌。

由此可知,陆谦等人密谋后,为何六天里没有任何动静?密谋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才能“好歹要结果了他”?读者一无所知。而调林冲去草料场偏偏赶上了下雪,密谋内容即将揭晓。这是文本的第三个“巧合”。

以上问题的答案应在密谋之内。密谋杀害林冲的地方就是草料场,草料场的位置、环境、草料、设施、引火之物,都非常适合作案。杀人方式就是火,时机就是刮大风。所以,密谋后六天里一直没有行动,就是等刮大风,等待合适的时机。第六日,风雪如约而至。故事的高潮也来了。管营立刻调林冲去草料场。他们的前途、荣华富贵,都在这次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上。不过,林冲沽酒,躲过草厅坍塌;古庙容身,躲过被冻死。陆谦的阴谋步步逼近,林冲的行为处处退守,最后退入山神庙,林冲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剩下的只有死路、绝境。由此充分体现出,林冲确实是被逼上梁山的,体现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因而,风雪天气林冲经历的种种巧合,都不是那么偶然,都有背后故事发展的必然,所有的设计都指向火烧草料场。这个逻辑陆谦等人在李小二的店里就确定了,风雪,是故事发生和推动的基本前提,这是小说发展的事理逻辑。




四、各种不巧——情节逻辑




除了上文提到的沧州“巧遇”、茶酒店“巧谋”、风雪“巧至”等“巧合”,还有林冲上街寻仇的“不遇”,沽酒路上与仇敌的“不逢”,山神庙门口双方的“不见”等各种“不巧”。这些“不巧”,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巧合”。
1.林冲寻仇“不遇”
林冲寻仇,读者期待尽快找到,希望当时就手刃仇敌,早有阅读期待。作者偏不按读者的心理去安排,前街后巷,寻了六日,就是“不遇”。一者时间长,足见林冲之用心,一定要消除隐患;二者寻不到,可见贼人的谨慎,躲藏得隐秘;三者寻不遇,也让林冲放松了警惕。此处,林冲杀人的底气不足、情感不足,证据也不足(只有李小二夫妇的猜测)。故而,一定是“不遇”,这样才能为后边的情节发展蓄势,这也有讲故事的套路使然。
2.沽酒路上“不逢”
对于这一情节,作者设计得比较费心思,关键是草料场的位置。作者将草料场设置在牢城营东面十五里;市井沽酒处,设置在草料场东三二里处;山神庙,设置在草料场东半里多处。具体方位如下:

图片

陆谦等人自牢城营向东而来,林冲沽酒也是向东而去,同向;陆谦等人的目的地是草料场,林冲的目的地是市井酒家,同向;林冲返回的方向与陆谦等人相向,时间不合。林冲自草料场到市井酒家再返回来的路程,还不到牢城营到草料场路程的一半。这样算下来,林冲离开草料场不久,陆谦等人也从牢城营出发了。林冲返回,发现草厅倒塌,再次离开后,陆谦等人就到草料场实施阴谋。他们一定不能在草料场相逢,否则,林冲就没有机会全盘知晓阴谋,对仇敌的“狠”和“恨”无法达到极致,情感也蓄得不够。关键是,他们的方向、路程、时间、方位等,都决定了他们的“不逢”。
3.山神庙门口“不见”
放火后,陆谦等人迅速离开草料场,也想到山神庙里躲避风雪,而大门被大石头挡住了,推不开,只好作罢。他们立在门前,看草料场的火势更清楚,心中更得意。门关着,是不是里面有人?他们说话会不会被人偷听?他们可能想过,但并没有十分在意。此刻,大功即将告成,荣华富贵就在眼前,他们早已放松警惕,得意忘形,也才将所有阴谋和盘托出。林冲想冲出去救火,听见门外有人,便停止动作,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此时,双方还是不能见面。因为,林冲杀人的“势”蓄得不足,“恨”还未到顶点,“狠”的爆发还不够充分。这也就是他们不能见面的情感依据,也是杀陆谦时林冲必须要说的那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有了着落。
当陆谦等人表完功,把阴谋全盘呈现后,林冲的怒火正如火山爆发,不顾一切,大开杀戒。金圣叹于此评道:“阁子背后听四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听三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手刃仇敌,快意恩仇,林冲大仇得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读者酣畅淋漓。正是这样张弛有度、大开大合的叙事方式,才能紧紧地吸引读者读下去,让读者与林冲共进退,这是故事发展的基本情节逻辑。
这些情节“巧合”的妙处就在于处处看似巧合,其实处处有设计,读来自然合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这些“巧合”更是将这种引人入胜的情节与叙事融为一体,所有“巧合”的情节皆统摄于严谨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下,这种结构既充分彰显叙事的艺术张力,又处处关合情节,浑然一体,不见斧凿痕迹,读来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2-23.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64-365.

[3]刘再复.文学慧悟十八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8-30.

[4]毕飞宇.小说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27-33.

(本文刊发于《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