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河老地名,最是市井繁华处

 苏迷 2022-09-03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2年09月03日 A05版


  □苏报公益守护记者 叶永春

  从“美仁狸”到“分水狸”,七里山塘的“七狸”,吸引各地游客“打卡”,关于“七狸”的传说,各有各的版本。实际上,沿着山塘河细细地走,细细地梳理,会发现,以这段河流为轴,两岸街巷弄堂如毛细血管般错综交织,却自有关联,且是山塘河繁华变迁最忠实的记录者。本期“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之“重新认识老地名”系列,我们走进山塘河边街巷,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存在及依然还在的老地名。

  两头“鱼虎会”,半塘“鸭脚浜”

  山塘河边的“七狸”,归于传说,而那些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堪称“萌宠”的猪、猫、狗等动物,却在山塘河两岸的老地名中真实存在过。比如河东头有鲇鱼墩、腌猪河头,往西,还有猪行河头、石牛头、野猫弄、狗厕弄、犬家弄、鸭脚浜、猢狲浜等。还有人说,山塘河西头虎丘山的“虎”,可算是地标性“萌宠”,对应河东头鲇鱼墩的“鱼”,一下子有趣多了。

  只不过,有些“萌宠”已在老地名中消失了。比如曾在白姆桥北侧出现过的狗厕弄,彩云桥北侧出现过的野猫弄、犬家弄,虎丘山东麓出现过的猢狲浜,如今因改名或改造,已找寻不到。有些地名,则依然引人关注,令人忍不住想问一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山塘街南岸的“石牛头”,位于丹阳码头及青莲庵场之间,据记载该处墙上曾砌有唐时的石牛头,半个牛头露在墙外,巷子便以此为名;上塘河半塘处,彩云桥边的鸭脚浜,为山塘河北侧支流,南起山塘河,北至西塘河,据称因河道与鸭脚相似而得名。

  而山塘河边的“萌宠”地名中,引起较多讨论的,或许还属猪行河头。讨论的话题往往围绕一个“行”字,大致有两种理解——“曾有猪在河边行走”以及“河边曾开过猪行”。“真相”是哪个?走进猪行河头,就能找到。巷口的地名牌上,对“行”字的拼音拼写就是“HANG”。“听老一辈说,这里以前是开猪行的,四面八方的人买猪,就到这儿来。”在猪行河头枕山塘河而居数十年的赵老伯,常向游客介绍猪行河头的由来。

  实际上,山塘河边的“行”,还远不止这一处。

  席场弄花园弄,三百六十行

  山塘河一头连着阊门闹市,一头连着名胜虎丘,又便于行舟,自古就是繁华商贸区,其业态,当然远不止猪行。在一些老苏州口中,还能听到不少关于玉石、酱油、餐饮以及药店等行业的旧事,其中有些在老地名中就有记载。

  虎丘山东麓和西麓,分别有花园弄和席场弄,如今均在综合改造过程中。花园弄,南起山塘街,北至三花村,全长400多米,因弄内多种植花树而得名。据清代记录虎丘山塘一带的专著《桐桥倚棹录》:花园弄“弄口即花场,每晨鬻花处也。凡山塘市肆、工作,多散居于诸弄之内”;花园弄内另有木樨径,“其地多艺花人所居,遍地种桂,高下林立,人至其间,香沁肺腑,如行天香深处……游者往往自一天门(虎丘后山)渡至其处,徘徊不去”。

  虎丘山西边,则有席场弄。走进弄内,还可见到不少“蓆场弄”“席场弄”的门牌。正如花园弄的得名于“花”,席场弄的名字来自于“席”。关于席场弄,在《桐桥倚棹录》也有记载:“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苮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苮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

  山塘河边的“行”,还另有记载。近日,老苏州人、中国民族建筑学会会员沈兰生行走山塘河,在席场弄与郁家浜间偶然发现两块青石碑,碑上落款时间为“道光十二年立”,而细看碑上刻字,有“王泰来行”“永丰茂号”“乔瑞利号”“隆聚绸行”“张德昇行”“尉集义行”等众多商行的名号。

  清洁路上文明风,八字桥边新邻里

  对照老地图行走山塘河,还可以发现,一些老地名的消失,并非因为路没了、桥没了,而极可能是环境变了,旧名确与实际不符。比如自星桥一路往北过薛家湾,有条清洁路,而提及清洁路之前的名字“臭马路”,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以前确实就叫臭马路,一路走过去全是农田。”薛家湾居民孙老伯记得清洁路之前的旧貌,但说不上来它的由来。

  据《苏州老街志》:自清代起至解放前,该路有居民开设粪行,河道多泊粪船,为全市粪船集中地,终年奇臭难闻,因而得名“臭马路”,解放后粪船移走,于1952年更名“清洁路”。如今的清洁路,一侧新楼盘拔地而起,另一侧河道干净整洁,更加符合新地名的内涵。

  清洁路的由来,孙老伯说不来,而路南头的八字桥,他却颇有兴致说几句。“八字桥,就是一个'八’,要走到这边来看,这边是一撇,那边是一捺,连在一起像不像个'八’?”孙老伯说的“一撇”和“一捺”各为一座石桥,连在一起看,果真像个“八”字。

  而就是在八字桥边,当落日西斜,桥上回家人穿行不断,桥边巷子里,端着饭碗开始拉家常的街坊们,则从门框里一个个探出头来。“小许啊,要准备吃夜饭了哇。”看到河对岸一位姑娘正用河水洗鸟笼,这边端着饭碗的阿婆大声招呼。听到阿婆打招呼,对岸的姑娘热情回应,用的虽是外乡口音较重的普通话,但这对“老苏州”和“新苏州”之间的日常交流,已十分自然,毫不违和。山塘河边的老地名,也必将留下他们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