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维权 | 富平老家的辘轳

 富平人原创馆 2022-09-03 发布于陕西

辘轳

文/陈维权

远远传来“吱吱吱…”辘轳转动的声音,天刚麻麻亮,东方发白,山畔的村民挑着水桶。
随着担水空桶的来回晃荡的“哐当”声,给黎明的山村带来了活力,走向村中场边的窖中去挑水,前边已有四五个村民要么蹲着、要么站着“吧哒吧哒”的抽着烟,谈论着村上及附近的逸闻趣事,在等候担水,前边挑水的将辘轳上的绳索捏锁系住空桶,空桶的重力拉动绳索向外转动辘轳,向水窖下滑,两手不时与圆形辘轳的身体用力轻重摩擦,掌握其下滑速度,当听到“咕咚”一声时,空桶已在水窖中装满水,装满的水桶下沉带动辘轳向外转动,握住手把,向上搅动,绳索一圈一圈的缠在辘轳的身上,将盛满的水桶提到窖口,然后右手挺住辘轳把,左手将水桶拉在水窖边沿,打开捏锁,再打另一桶水,你来我往,川流不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早挑水或晚上挑水是村民的常事,为了不误上工干活,清早担水的人多,辘轳的的叫声打破了沉静的山野,村民一天的忙碌也开始了。

辘轳结构简单,辘轳的身子用圆木做成,圆木横截面竖按着木臂,木臂上再竖按上圆木把,身上挫成一个空洞,再将空洞的身子套在长长的一根圆木上,长圆木的边缘刻有槽子,将圆木固定在用石头做成的窖桩上,身上缠着绳索,辘轳可以搅水了;辘轳利用杠杆原理做成既省力又简单,男的出工没时间担水时,妇女用辘轳也可以取水,辘轳开始于何时,也无法考究,古人的智慧一直延续至今,也不知历经了多少年代。

时代在发展,辘轳也在不断的变化,农村经济体制在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号召鼓励沿山旱塬村民打水窖,给予经济补助,靠天吃饭的村民,家家都在打水窖,辘轳一筐一筐将地下的土提上来,又将水泥混凝土送下去;村民门前一眼眼水窖打成了,路边果木树旁的水窖打成了,红漆“母亲窖”的标志,醒目可见,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大问题,也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条件,辘轳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自家门前也让人打了眼水窖,开始用木辘轳,过了一段时间做成了带轴承的铁辘轳,使用更加省力,家属也可以随时使用,烧水吃饭,洗衣、家蓄等都离不开它,雨天护着,夏日炎炎也护着,辘轳成了村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改善着村民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了,大部分村民需要彻石窑洞,用辘轳又将窑中的土一筐一筐提到窑背,将窑背垫平;平板房建好了,辘轳一桶一桶将需要晒的粮食运上去。
辘轳的形式也在变化,过去费力的木轴变成了轴承,过去木身变成了铁皮身,过去长圆木变成了钢管,过去的麻绳索变成了细钢索,过去的石头柱变成了方便的铁架子;但辘轳的原理没有变。

随着各种机械化的普及,电动抽水泵慢慢来了,管子通到了灶房,窖水直接抽到了水缸,电动葫芦将玉米棒、需晒的粮食直接运到平板房上,辘轳慢慢的歇息了,如今自来水已通到了家家户户,更加便利了,然而,停电也会时有发生,辘轳还偶尔发挥其作用,它有限的生命还在延续。

2022.9.2于北京百草园

作者简介:陈维权,富平监狱退休干警,宫里镇前进村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