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情如水,明白透彻——散曲创作中直露表达法的实现(之一)

 湖南周慎 2022-09-03 发布于湖南

【此文共分四篇,这是其中第一篇。全文在2019、2020年分别连载于《遂宁诗词》《马邑诗词曲》等刊物。】

Image

    散曲创作运用直露表达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耸观”和“耸听”。散曲原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其审美效应的传播和取得,不仅是通过眼观,而且要通过耳听,因此,要求散曲的语言必须是“读去看去人人都晓,唱时听去亦人人都晓。”(任讷《散曲概论》)。诗、词、曲情感表现的不同使它们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诗、词在表情上以含蓄蕴藉为法,为了取得更好的表情效果,决定了它在语言上也以含蓄为要旨,“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清·李渔《闲情偶记·词采》)。而散曲在语言上要置“俊语”,所谓“俊语”只要是富有情趣者、修辞精妙者、托物寄意者、以景写情者、闲情逸致者、口吻逼肖者、用典切当者等等,皆可称之为“俊语”。换句话说,只要能切合实际表情达意的词皆可,也就是提倡明快浅显、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这正是散曲语言风格和诗词语言风格的区别。散曲不仅具有声韵美、对称美、参差美,还特有尖新刻露、生动活泼、豪迈粗犷美等。当今散曲爱好者若想在创作中尽量展示散曲的美,熟悉散曲特点和掌握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以为散曲创作只要运用了散文化、口语化、通俗化的天下通行、明白晓畅的大众化语言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则是大谬不然的。例如直露表达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不得法极易流于庸俗、平淡,散软无力。如令语句枯瘁、干涩、罗列等,使曲作既无精神,也无气力,趣寡味淡,让读者读来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

一、情感奔迸

    曲之情感表现以“奔迸法”为尚。所谓“奔迸法”,指有一类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泻无余,就是要通过“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表达出十二分的情感。这时多采用不借助景物而直陈其情的方法,以顺流而下的抒情姿态直陈其情,而使强烈的情感贯穿始终。这种惟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烈的抒情法,决定了其章法是一种构架在情感“奔迸”基础上的直陈为主的方法。如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无题》: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此小令开头两句入手擒题,明白点出”霎时间”别离的主题。近在“咫尺”、“天南地北”、“月缺花飞”都是常用的熟语。接下来二句写送行场面,刻画了女主人公手执酒杯、眼含珠泪的形象,质木无文。末三句写她对行人的临别赠言,“保重将息”、“好去者”、“前程万里”都是现实生活中送行者表示祝愿的俗词熟语,两句送行话中间隔上“痛煞煞”一句,十分逼真地表现了送行者断续难言的硬咽语态和不忍割舍的内心痛苦。此曲所抒写的离愁别恨,就是用通浴浅显的“天下通语”写成的,此类散曲大多不写景衬托,而是采用对人物的细致刻画。

Image

二、借景表情

    散曲多以外露显直、极情尽致为工,因而其写景作品一般不用比兴,景物表现何种感情一目了然。如赵善庆〔双调·折桂令〕《西湖》:

    问六桥何处堪夸? 十里睛湖, 二月韶华。浓淡峰峦,高低杨柳, 远近桃花。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杯泛流霞, 板撒红牙, 紫陌游人, 画舫娇娃。

    其中描写西湖的秀丽繁华,并不含什么微言大义,其意旨就是“夸”西湖之美,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颂和欢快之情。

Image

三、对白话俗语进行提炼

    使用俗语方言必须经过提炼,不能为了猎奇而滥用俗语。把过于生僻、粗糙的方言写进散曲,只能令人费解,也与散曲的创作宗旨相违背。纵观诗歌发展史,曲体语言的散文化在古代诗歌语言中是最突出的,它是形成散曲语言口语化、通俗化的重要因素。如乔吉的〔双调·折桂令〕《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该曲抒写思妇之情,描绘了一个相思成疾的女子形象和她的心理活动。作者以“代言”的手法,直陈妇人的情思,于白描中见真趣。“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等雅言与“饭不沾匙”、“睡如翻饼”等俗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造语通俗而尖新。“怎生”、“遮莫”、“干闹了”、“彻骨儿”等语汇更具口语化特色。全曲虽语句用俗,而不失之文,体现了诗歌语、散文语和通俗语的自然融合。

四、直接道出由景所引发的感情

    在许多情况下,散曲中景物描写方法和唐诗景情浑融一体的写法不同。它的景并不直接就是作者感情的映现,而只是作者抒情的背景,描写景所引发的感情由作者直接说出,这就更加直露透辟,表现了元代散曲不同于诗词的“外旋”的特点。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萧瑟之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之景,这些景物引发了作者何种感情,于最后一语道破: “断肠人在天涯!”其中出现的景物并非是作者心灵的直接物化,也不直接融合、映现作者的感情,而仅是一种供作者进行感情评价的客观、自然之景作者要抒写何种感情常常是把由此景引起的感受及对此景的感情评价直接道出,景物的含意也就豁然明白。

五、运用具有时代烙印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得以具体构成的实体要素,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不同时代的诗人由于时代精神有别,会拥有不同的意象群。

    元散曲意象选取色彩更斑斓、更明快,与作者情感活动脉络的结合更紧密更突显。如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之二: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又如任昱〔双调·沉醉东风〕《隐居》:

    叹朝暮青霄用舍,尽头颅白发添些。伴渔樵,苫茅舍,醉西风满川红叶。近日邻家酒易赊,三径黄花放也。

    流泻旷世陶情的声浪、爆发愤世嫉俗的强音,成了元曲作家抒写个人心灵情感的主流。其中运用用颜色鲜艳的意象是散曲的一大特点。尤其是青山绿水、黄花红叶,成为散曲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再如陈草庵〔中吕·山坡羊〕《叹世》:

    红尘千丈,风波一样,利名人一似风魔障。恰余杭,又敦煌,云南蜀海黄茅瘴,暮宿晓行一世妆。钱,金数两;名,纸半张。

    该曲题旨让人一目了然。开端三句以“红尘”、“风波”、“利名人”、“风魔障”一组意象单刀直入地揭示出人世间危机四伏,风波暗起,趋名逐利之徒犹如着了魔道,不可遏阻的境况,将“叹世”之意溢于言表,令题意毕显。由此可见,寻找或发现能为更多的诗人所接受的符合现代精神风貌的意象群,运用好具有时代烙印的意象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真实反映时代精神的散曲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