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固瘕证实质探析

 仁哥文档 2022-09-04 发布于湖南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医院 施小平

“固瘕”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瀐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而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描述了阳明中寒欲作固瘕之证及治疗方法。但对固瘕之症状与治法、方药却无描述。对固瘕的涵义,历来注家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是腹中寒实(寒积)症瘕之类,或认为是泄泻。

笔者追溯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并结合临床观察发现,固瘕证可称之为“寒结旁流”证。本文就此问题探讨于次。

1 病因病机

“寒结旁流”证,其临床表现为腹泻与燥屎内结同时出现,是由于便秘导致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难于排出,但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流出,而形成假性腹泻,其病因病机为寒结阳明。最早描述此病证的是吴又可,他在《温疫论》中说:“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秘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立止。”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内热壅闭,致成热结旁流。而“阳明病,若中寒者”,中寒而胃家实,即为“寒积”、“寒结”也可致旁流证。

钱天来在《伤寒溯源集·阳明上篇》提出了“愚以固瘕二字推之,其为坚凝固结之寒积可知,岂可但以溏泻久而不止为解?”其答案应该是固瘕证,是燥屎与泄泻并存的一个病证,即寒结旁流证。

2 证与病的关系

固瘕证并非都要从伤寒热病传化而来,在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可并发本证。凡阳虚体弱之人,阳虚而阴寒内生,留滞于肠胃而凝阴固结,或感受寒邪,饮食所伤,过食生冷,导致寒结阳明发生固瘕证。所以,只要掌握固瘕证发生发展的实质和规律,仔细观察,临床并非少见。

据本人多年临床观察和统计的资料来看,本证在慢性病住院患者中较为多见,患者一般都有相关的慢性基础病史,常见的有慢性便秘(尤其是老年性便秘)、慢性肠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或因老年慢性肺气肿、严重营养不良、全身衰竭、肠麻痹等。由于肠壁平滑肌、提肛肌、膈肌和腹壁肌无力,而使排便困难从而导致假性腹泻。

另外,腹部手术后患者,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本身体质较虚弱,加上手术的创伤,或多次手术,或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原因,也可并发本证。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或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均可导致肠的动力减弱而发本证。除了这些相关的基础疾病外,另外一些医源性的原因也应引起医家的重视,如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和化学制品、抗生素的反复使用,使肠道菌群失调,或滥用泻下药,或依赖灌肠,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而发病。

3 治疗《伤寒论》第194条承接第191条指出,阳明中寒者禁用下法,若误用攻下,则胃阳衰败,浊阴之气上逆,可发生哕逆之变证。

笔者理解,中寒者是禁用寒下法,或未成阳明腑实证,禁用下法。正如《金匮要略释义》所述“寒实内结,阳气已伤,是邪实正虚的局面,与承气汤证的纯为邪实者不同。”况且病情发展到了已作“固瘦”阶段,用温中健运法无法改变其本虚邪实的危重状况,只有温下法才能拨乱反正。

治疗方剂常取温下法的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为寒实内结之证而设。方中附子温肾壮阳,大补真火,以破阴解凝,并有镇痛作用;大黄泻积通便以荡实,二药合用,则寒积可除;且大黄得附子镇守真阳,则阳气不致随下而亡脱。细辛温经散寒,既可助附子温阳,又可协附子镇痛。但由于阳明寒实证与寒结旁流证又有病理程度上的不同,故加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甘遂,活血祛瘀之桃仁、当归,使功效更全面。方中六味药又可拆解为三张药鼎方,皆以大黄斩关夺将,推陈致新,但配附子、细辛破阴散寒,配甘遂驱湿利水,配桃仁当归活血祛瘀之不同。今合而用之,其力更峻。固痼证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攻下寒结,还应包括恢复正常肠道传输功能。所以峻下之剂,中病即止,而后则可采取温补脾胃之法,方常取附子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

4 病案举例

男,73岁,1998年8月7日就诊。腹胀、腹痛伴 腹泻155d。3d前门诊以“直肠占位,直肠癌?腹泻原因待查"收治。诉2周前突起腹饱胀隐痛,伴大便如水样泻,量少不畅,秽臭不堪,日解20多次,饮食大减,进食即吐。当地医院拟诊断为直肠癌。

入院检查:大便隐血++,脓液+,红细胞 /hp脓细胞 /hp。腹部B超示:①直肠占位(大小约 56mx43mm低回声团块)②腹腔少量积液,不全性肠梗阻存在。

腹部X线平片示:中腹及下腹部见多个散在肠腔小液平,并有轻度扩张。

腹部CT 提示:直肠上段癌占位可能。刻见患者神疲乏力,坐卧不安,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腹诊:腹胀满,按之拘紧,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处扪及肿块,质硬,固定不移,压痛不明显。

诊断:热结旁流证?但与患者谈话中得知,曾在当地一老中医处就诊,曾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无效。此乃寒、湿、瘀三者杂结而致旁流。

治则:急投仿仲景大黄附子汤、大黄甘遂汤之意化裁:大黄(后入 10g, 附子 15g,细辛 5g, 甘遂(吞)2g当归 5g, 桃仁 12g。

水煎服。嘱每隔10min服10ml,以防呕吐。服上药1h后,患者肠鸣如雷,约3h后开始排大量矢气,随后排便。共如厕5次,燥屎与清水俱下。开始解羊屎样粪便,量甚多,色黑,秽臭不堪,最后排水样便。排便后顿觉腹中豁朗,诸症随之缓解,感口干饥饿,嘱进食稀粥适量。

8月8日复诊,患者精神佳,无不适,腹平软,无压痛,全腹未及肿块。峻下之剂,中病即止。

给附子理中汤加味: 附子 10g,党参 30g白术 12g干姜 3g,当归 3g,甘草 3g。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8月20日结肠镜检查:进镜顺利至末端回肠,诊断:慢性结肠炎,结肠溃疡,结肠息肉。排除结肠占位病变。8月23日复查大便:阴性。

出院后随访3年无复发,大便基本正 常。

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6月第23卷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