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 ‖ 半脱产副书记

 巫山人文地理 2022-09-04 发布于重庆

陆述魁 /文



1977 年末,我收到了县委组织部一张文,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我任龙溪公社党委副书记(不脱产,至此成为了行政干部。不脱产,又叫半脱产,即拿正式干部一半的工资15元,再到生产队记一半的工分(我没要队里工分)。虽然还没转正,但那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同时还通知我,1978 年春将赴大庙区参加县里社教工作队。公社时任书记张友生向县里请求,让我留在本地,因为当时龙溪公社正在轰轰烈烈地修筑河堤,我担任了副指挥长,肩上的任务很重。县里同意后,我就暂时留在了龙溪公社。

龙溪古镇
龙溪河堤,是当时全县闻名的农田水利工程,按人口多少划分任务,在全公社调配劳动力。非受益的村也要派出 30~50 个劳动力,并且自带被盖、粮食和锅碗瓢盆,在沿河农户家中安营扎寨。受益村每村派出 100 人以上,早出晚归,这样每天基本近千人战斗在河坝上。《四川日报》做过报道,那真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广播里播放着“学大寨要大干”的歌曲,人们完全沉浸在革命加拼命的忘我劳动之中。不论是严寒刺骨的冬天,还是赤日炎炎的酷夏,这样苦战了两年,一道一边长 2.5 公里、另一边稍短些的河堤修通了!
河堤同时又是公路,堤上拖拉机来来往往。堤内近 300 亩河滩变成了良田,种上庄稼后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美丽景象,当时的情形无不使人赞不绝口。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不到三年就因泛滥的洪水不断侵蚀,本身材料(石灰)差、基脚浅,垒筑的质量不够,几年后残缺的河堤已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再说,龙溪河堤的修筑完全是“一平二调”(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物资的简称的计划经济方式下进行的,国家未投入一点钱,劳力完全无偿调配,现在根本不敢想象。三十多年后,两道完全由国家投资、混凝土浇筑的龙溪河堤又重新呈现,这下应该是一劳永逸了。

失去河堤的保护,龙溪古镇数度遭遇洪水的冲击
1978 年秋天,我参加第二年县里组织到福田区的社教工作,被分配在双桥公社,安排到红岭(原永星大队)村。村驻队干部三人,我任工作组组长,组员有本公社驻村干部谭松银、工作队员向兴明。该村不大,但内乱在全公社很是有名,主要是派性严重、财务混乱、粮食产量不高、劳动价值又低,是一个标准的落后大队。
我去后,当地有几个好心人跟我讲,这里来的驻村干部好多人都没走脱,如某某等人都是灰溜溜走的,某某人还受了处分。意思是这村难度大,提醒我要更加注意今后的工作方式方法。
  首先,我大量走访群众,先摸清情况,再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接着,召开各类会议,宣传政策,听取意见;
  第三,组织查账,向群众公开财务,该退的退、该补的补;
  第
四,我本人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
航拍镜头下曾经的双桥乡
当时,县里正大力推行耕制改革,水田小麦疏株密植,群众一时难以接受。我由于有种田的基础,首先讲科学依据,再带头示范,从一个大水田开始,我率先打头阵,我的言传身教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然后很快就大面积地推开了。
经过半年的努力,财务该兑现的基本完成,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派性矛盾得到了很大化解。不但工作进展顺利更欣慰的是还与村民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临走前,很多干部群众还纷纷接我们到家里吃饭(那时粮肉还很紧张),时间上安排不过来的时候,我们有一晚上还去吃了两户人家。
社教工作结束离村的那天,正遇上全村人都在巫福公路双桥段修路,路上村民都来送我们,场面使我激动不已,甚至有人以泪告别。我们一再地叫“谢谢”“多谢”“再见”……!
后来,听该村几个干部讲,当地至今还有很多人在念颂着我们。






主编/ 刘庆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