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志敏:我所经历的唐河三次大洪水

 乡土大河南 2023-07-26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所经历的唐河三次大洪水



作者 | 赵志敏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我家居于唐河县郭滩镇东五里的杜楼村。常言道,“白河滩大,唐河湾多。”以郭滩方位,杜楼是河东,但村北紧靠唐河。从明代开始,这里就是一个货运码头,村里有晋商的仓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有粮食、棉花外运。一河两岸,停靠着一帮又一帮货船,桅杆林立,白帆点点。常见的船头都是齐的,另有一种船头尖而上翘,形似鹰嘴,人们称之为“钩子秋”船。
丰水季节,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或合力拉纤逆风逆水前行;枯水季节,船工们用刨板拉泓疏浚航道。常听到“摇橹哦,推桨哦,屁股沟里拉痒哦”(指船尾掌舵人两腿夹着舵杆、双手拉着帆索调整航向、帆向)的儿歌。
在河边居住,河里涨水司空见惯,“一年一小涨,三年一大涨”成为规律,人们并不惧怕。人们最喜欢的是“刮皮水”,岀岸水量不大,即涨即消,等于给庄稼施了一次肥。但是,1955、1965、1975年三次大洪水,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九五五:初遇暴洪
进入七月,连续降雨,河里经常处于半槽、平槽状态。群众常在河边看水,或捞柴禾、捞瓜,或“杀白朗”“占方”,有时还向北岸的人们喊话。7日起,暴雨成灾,河水猛涨,9日出现洪峰。有人用镰刀㧅个记号,洪水一涌而到;又㧅一个,波涛即至。一位老人说:“河心恁鼓,水来的陡,得赶快跑!”不久,洪水翻过一米多高的河堤,从三个寨门涌入,村上人纷纷登上寨墙或爬到树上。这次洪水始料不及,准备不足,好在来得快,消得也快,仅有几座土坯房屋倒塌。
8月 4一8日,洪水再发,各支流轮番上涨,洪峰前推后涌。因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普遍漫溢,持续6昼夜。村里及时封堵寨门,抗洪抢险。12一15日,又发大洪水,耕地被淹,损失惨重。秋作物歉收,食物严重匮乏,群众生活困难,政府及时发放救济粮款,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种麦后,县里组织民工修筑堤防,提高防洪能力。从王张营到万金山新修河堤,堤高约2米,堤面宽约1.5米。同时,从黑龙镇向郭滩运石头,修筑石头河坡和调节水向的矶头。十里长的筑堤工地和牛车、独轮车运石头的劳动场面,十分壮观。县里安排电影队来工地慰问,放映战斗故事片《南征北战》,这也是我第一次观看电影。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郭滩段河道向西移,杜楼段河道南移。每次洪水消退的时候,受洪水冲刷的河岸不断垮塌,河道一步步逼近村子。翌年春,县里决定穿越村子再修一道河堤,整段河堤加宽一米,提高防洪能力。

一九六五:暑假抗洪
1965年,我在唐河一中上学。当时,唐河到郭滩不通班车,60里路程全靠步行。后来,航运公社开通了客运机动船,可坐二三十人,票价9角,方便了出行。7月初,放暑假时正遇降水天气,郭滩一带的学生返家受阻,学校联系航运公社给予安排。
下午3点,我们来到唐河大桥东端南侧坐船。这只船不是常坐的机动船,而是两只锚桩、舵桩分别绑在一起的渡口船。船只两头窄、中间宽,绑一起后两头有空隙。有同学坐在船上两脚插在隙缝中戏水,船工说:“开船后你们不要把腿搁到这里,挤住像挤菜瓜子一样!”
水已超过半槽,还在继续上涨。船工架上橹,船在三四百米的水面上疾驰。三家河、清水河注入后,水又增大,十几个家居唐河东岸的同学向船工求情,希望在河东靠一下岸。水大,浪急,船工提前五六里就开始逐步向左靠,直到杜楼村西一里多才停下来。
次日清晨,洪水已涨到河堤半腰,河心汹涌澎湃,边上漂着麦秸垛、树木、草菴等,不禁使人心惊肉跳。不久村西溃堤,洪水像咆哮的猛兽吞没了整个村庄,人们躲在河堤或寨墙上避难。我家有一间盛长麦秸的草房将被冲走,我涉着齐腰深的洪水,抓住了屋角,用绳子拴在一棵树上。水后看到草屋已远离房基,门朝南变成了门朝西北。
有一户人家的厨房竟着了火,户主眼睁睁看着,不能施救。原来是该户起早烙馍,油灯放在桌上,逃走时灯未熄灭,水涨桌高,引燃了房顶。村上墙倒屋塌声此起彼伏,哭声不断。最惨的是封山裹檐的房子,墙内侧是土坯先倒,墙外侧是砖头后倒,把檩条椽子全部砸断。有几家逃走时忘记打开鸡笼门,鸡子全部被砸死。
午后,一架军绿色的直升飞机沿河察看灾情。我想起了初中读过的《十二次列车》,因山洪暴发困于山坡,飞机空投食品救援,意识到可能会空投食品。不久,从东北方向飞来一架安-2型飞机,在村西空投食品,几个小伙子涉水拣回,馍归队里,袋子归个人。
村口摊一令大箔放置食品,按各家人口分发。一位苍台的同学被困于此,也成了灾民。井里、坑里尽是浑水,县里及时组织发放白矾,沉淀饮用水。有个人说:“受着灾,吃白馍,还剥皮(馍外面尽是泥水),真造孽!”
洪水后,家家户户都搭建了简易房遮风避雨,升起炊烟;晾晒粮食、衣物,逐步恢复了日常生活。上级通知说接下来还要有暴雨、洪水,驻队干部动员老弱病残妇幼,转移到王张营躲灾,设立了食品接收点。
灾后,上级发放救灾粮款和物资,派来了医疗队、工作队。队里组织社员开展生产自救,做好田间管理。安排我办黑板报,传达上级指示,宣传抗洪英雄事迹,公布捐款捐物数目,激励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一九七五:一“影”成真
1975年,我在城郊公社巡回放映电影。7月下旬,取到了纪录片《民兵赞》和反映海河地区人民抗洪斗争的故事片《战洪图》。8月3日,来到县城北五六里的陈庄大队放映。电影结束后突然产生了回城的想法,以种种理由让大队派车,半夜三更把放映设备送到县影站。
4日上午突降大雨,接下来的几天几乎没有停止过。7号晚上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河水暴涨,出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我看到唐河大桥西端土筑引桥已被炸开泄洪;一个坐有两人的麦秸垛在唐河大桥墩上被撞散;唐中南楼到北楼已不能通行;城北十几个村庄消失在洪水中,再现了电影《战洪图》的场景,心灵感应也使我们躲过一劫。
巧合的是,放映了这部电影的十几个大队基本上都沿河,现实的灾情比电影中更甚。县里抽派大批机关干部到沿河公社抗洪抢险,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为灾区蒸馍烙饼,一片子紧张忙碌的景象。
大约到11号,洪水开始消退。我骑自行车驮着城郊公社给的一袋馍回家。到上屯东边,洪水挡住了去路,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通过。在黑龙镇下公路后,往西的土路泥泞不堪,只好把自行车存放到小张庄,赤着脚扛着馍,步行近二十里路,傍晚到达王张营,向西望去,仍是一片汪洋。
次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河堤夷为平地,有八户人家的张八窑村成为一条沟。我村因有两道河堤和寨墙的防护,未被冲毁,但房屋全部倒塌,站在河堤上看到的尽是房脊。村里到处残垣断瓦,树木东倒西歪,遍地淤泥、垃圾,惨烈的景象令人落泪。
回到家的第二天上午,从机动船上传来广播喇叭声:“三面红旗,一堆火,是飞机撂馍的标志!”不一会儿,飞来一架安-2型飞机,舱门敞开着,门口堆着十几袋食品,工人一下子把袋子推了下来。门下角剩的一袋,他拎着扔了下来,然后飞机向西北方向飞去。紧接着又来了一架。
后来的几天里,几乎每天都有飞机空投食品,群众生活有了保障。各家扒出埋在房里的粮食、衣物,搭建简易房,恢复生产生活。
在去郭滩的路上看到,村西有200多米河堤基本未毁,仅有一个十多米的豁口,下面是个深约五六米的陡岸坑。村上人说,洪水最大的那天晚上,看到这个地方有两个亮灯,以为是上级派来的救生船,群众喊了一阵子,没有回应。
究竟是怎么回事,不得而知。王庄村处于河堤决口处,整个村子成为一片废墟。有几户人家的地基也被冲走,没有留下寸砖片瓦。有两户人家房后被冲来的一个长形麦秸垛堵着,房屋幸存。
洪水后,中央和省、地发来了慰问电(信),派来了医疗队,拨发粮款和物资,各公社对口支援灾区。地区、县文化局派专人来家慰问,爱人所在的县百货公司送给帆布篷,县影站送给牛毛毡,使我深受感动。
1976年春,县里组织复修河堤,培厚加高,预防大洪水的再次发生。
附:《唐河县志》记载的三次大洪水
1955年7月9—8月15日,阴雨连绵,暴雨不断。唐河及其主要支流先后出现9次洪峰,城关水文站最高水位101.77米,最大流量3890立方米/秒。全县8个区1716个村庄受灾,淹死27人,重伤11人,淹死大牲畜18头,倒塌房屋96542间,淹没耕地386649亩。洪水期间,县委、政府先后抽调县直干部500人,动员民船538只抗洪救灾。灾后发放大批救灾粮、款和其他物资,帮助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1965年7月8一11日,全县及三家河上游地区普降暴雨,唐河水文站最高水位100.56米,最大流量6600立方米/秒。郭滩最高水位89.8米,最大流量6940 /秒。全县重灾6个区488个自然村,淹没耕地67.3万亩。淹死79人,伤360人,淹死牲畜290头,倒塌房屋95049间。灾后,县委、政府发放大批救灾粮款和物资,帮助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1975年8月4一12日,县境及泌阳河上游地区连降暴雨,唐河出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两岸陆地行舟。城关水文站最高水位103.6米,最大流量13100立方米/秒。全县重灾16个公社,640个村庄,淹死65人,伤病19625人;淹死牲畜1877头;淹没耕地767858亩,损失粮食2807万公斤;倒塌房屋191052间。
灾后,县委、政府发放大批粮、款和其他救灾物资,帮助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源潭、大河屯、古城、城郊、上屯、昝岗、黑龙镇、郭滩、苍台、桐河、张店等11个公社180个自然村搬出险区,建立新村。

作者简介

赵志敏,1947年7月生,唐河县郭滩人,大专文化,群众文化中级职称。1971 —1984年在唐河县电影公司工作,1984 —2008年在唐河县文化局工作。《唐河县文化志》、《唐河县曲艺志》、《唐河文史资料》、《唐河文化遗产》、《唐河百年记忆》、《唐河县政协志》副主编;“冯友兰文化丛书”(全三册)主编;《唐河县志》、《冯友兰与唐河》、《唐河县教师进修学校志》、《唐河县图书馆简志》、《唐河方言》、《唐河民俗》、《唐河胜迹》编辑;《郭滩镇志》编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