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见之明,到底是哪里先?又怎么明呢?

 痴梦龙吟 2022-09-04 发布于河南

今天,我们聊一个词“先见之明”。

先见之明(拼音:xiān jiàn zhī mí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杨彪传》。

“先见之明”指事先看清事物的能力(明:指眼力),即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含褒义。

但是,这两天抄内经,抄到《邪气藏府病形第四》第一部分时,发现了这样一句话:“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为什么说“见其色“,就会”知其病”呢?

因为,后面紧接着,就讲了,气色与病脉的关系。

内经里提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中医里讲,望问闻切。其实,望诊才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

我曾经提到过,我父亲去看中医。一进门,人家看到我父亲,第一句话就是“你腰上的问题,是老毛病了,今天我都不说了。”

言外之意,就是他知道我父亲去找他是看腰的,但是他又认为我父亲的身上还有比腰还要严重的其它问题。

内经里说,能够通过体外的容色,看到病人的病的都是“明"医。

所以,刚才我们引的那句话里提到了“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但是,为什么看到容色就能知道哪里得病了呢?内经里还有解释。因为“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

这里提到了“桴鼓影响”。桴鼓是鼓槌与鼓。鼓槌敲鼓,就一定会响。

那这句话是啥意思呢?大体上就是说,身体外显的容色与体内的病变,就是鼓槌敲鼓一样,一敲就响,有很明确的对应关系。

内经里还怕大家不明白,又追了一句:“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就像树根与根叶一样,树根死了,树叶还能绿吗?

所以,通过对人体容色与病变的掌握程度来讲,内经把懂医术的人分成了三个层次的。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具体的分类依据是:“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第一类“神且明”的医生,看到人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了。就像扁鹊一样,看到蔡桓公,就知道他得了什么病了。

第二类是算汉及汉以后的很多名医一样,必须通过号脉才能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他们虽然也被我们称为是“神医”,像张仲景还被我们称为“医圣”。但是从内经这一段话来看,他还不够“明”,算不上第一等的医生,他之能算得的上是“神”,第二等。

当然,现在的医生比张仲景又不知道被甩了多少条街了。

第三等的医生,是要通过问病人具体的病情,才知道病从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更差了。因为病人不一定知道病症与病理的关系,比如发烧,中医里讲很多病都能引起发烧,这类的医生还能通过病人发烧的症状去分析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类第三等的医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医生。但是在内经里却只是第三等,只是算是“工”。

刘胜墓出土的“医工铜盆”

其实后来,在汉代的中山靖王刘胜(这可是刘备的祖宗啊)墓也发现了很多刻“医工”字样的文物。这个文物被称为“医工铜盆”。这也说明至少在汉及汉以前,我们老祖宗就已经把“医生”这个职业给专业化了。

但就这样的医生,还是凤毛麟角啊。而现代的大量的医生则需要通过各种所谓的科学仪器才知道哪里病了,哪里出了问题。病情况稍稍复杂些,还得各部门各学科联合会诊。就那样还经常导致病人“财散命丢”。

说了这么多,这都我从内经里理解的“先见之明”就是能通过望诊看出病人身体情况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这样的医生才是有“先见之明”的高人。是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追赶的目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说的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拍砖。

文中的内容只是现阶段的理解和心得,

一定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