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清源:以“思维导学”落实“双减”和新课标精神(上)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9-06 发布于浙江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提升学习力的核心是提升思维力,那么,思维力如何提升?

新课标背景下,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变革如何有效落地?
如何跳出既有的教育内卷,实现“双减”的应有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有获得感、成就感?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魅力,看到知识之外的更大世界,逐步从“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思维导学”

落实“双减”和新课标精神

“双减”周年特稿

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导读






“双减”一周年之际,有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那就是必须从“减量”回到“提质增效”上来。如何实现课堂上的提质增效?以学生思维力提升为目标的思维导学课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2020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发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各学科培养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再是特优学生的发展目标,而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普适性要求。
在思维导学课堂倡导者房超平看来,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在于老师方法的引导,即帮助学生抓关键、建结构、找联系、会变化。而抓关键,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所取舍。
在实践了思维导学一段时间后,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教师闫顺德说,以前没有把心思放在思维上,期初对思维导学还有些不以为然,后来在专家指导下,逐渐感受到思维导学的魅力。“思维导学在新课标实施之际,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生命力。”西安市高新一中教师张南玉也说,“我渴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最主要的是通过思维导学,形成超强的学习力。”深圳罗湖外国语初中学校教师党晓霞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思维导学实践中,自己受益良多。”
那么,思维导学是什么,其内涵有哪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路径?






图片

思维导学之“what”






思维导学的基本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坚持一个基本原则,突出一个基本途径,强调三个核心要素,践行五种主要方式,实现一个首要目标。”
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以学为本。这一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上以学定教,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确定学习目标;二是方法上以学促教,即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是评价上以学论教,即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学”字当头,明确了学习主体和学习责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和结果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突出一个基本途径,即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被誉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六字真言。思维导学在课堂上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合作、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强调三个核心要素:一是目标导航。关注怎么样去设计并达成学习目标。二是路径导引。关注怎么样规划并实施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三是问题导向关注怎么样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设计并解决关键问题。“导航”“导向”“导引”构成了支撑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
践行五种学习理念:一是整体学习,包括基于单元或模块、概念体系、现象理解的三种方式。二是关联学习,包括基于概念之间,学科之间以及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三种方式。三是创造学习,包括基于知识发现、改题编题、学科思想的三种方式。四是对话学习,包括基于小组学习、师生交流、超越文本的三种方式。五是选择学习,包括基于学习目标、课后练习、自由分组的三种方式。五种学习方式蕴含了先进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也融入了思维导学在实践层面特有的策略,比如创编习题,比如单元整体教学、对话与创造学习等。
实现一个首要目标: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房超平认为,思维力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思维力,就不可能有学习力。因此在思维导学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为关键,推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型。
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思维导学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维导学的基本原则“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构成了思维导学的逻辑遵循。思维导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路径规划与学习结果的诊断依据是“学会”。如果把思维导学比作一台计算机的话,那么,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它的“操作系统”。其次,“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是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构成了思维导学的路径支撑。“设计目标、规划路径、提炼问题”是实施思维导学的方法论,也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功。换句话说,这个核心要素其实就是思维导学的“CPU”。再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五种学习方式,在基于学情中的融通和创变应用,决定了思维导学的广度和深度。这五种不同特点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目标的“APP”。






图片


思维导学之“why”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课堂教学要有“剩下的东西”,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
按照学习力的“三要素”定义,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力,就必须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入手。而提高学习能力,就要把思维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众所周知,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两个方面。内动力越强,外动力越弱。反之亦然。外动力主要与竞争、奖励、期待等因素有关,内动力则主要与好奇心、成就感和创造性等因素有关。适当的外动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能对内动力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外动力过大,则会抑制内动力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必须推进学习方式转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形成的路径,而思维要找准作用点,就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别与思维的维度、向度和强度(高度和深度)有关。
思维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都直接或间接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学习能力这个基础要素密切相关。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思维力的三个要素展开教学设计: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习者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与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密切相关;而要把思考集中在特定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则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据此,思维导学提出“三导”教学设计思路: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问题精准——学习的目标明确了,就能根据目标确定实现路径,使学习过程更加清晰。同时,也能根据目标设计精准的问题,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







文章来源 | 思维导学研究与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