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面部色素性增生物一定要警惕!

 蔚蓝色淼 2022-09-07 发布于河北


原创 紫菀款冬 梅斯皮肤新前沿 2022-09-05 20:00 发表于北京

今天我们来看看常见的癌前期增生物以及恶性增生物。



日光性角化病


日光性角化病又称光线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是由表皮不同程度发育不良的角化细胞增殖形成的,即上皮内角化细胞异常增生,有潜在转化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可能。

年龄、性别、皮肤型别、既往皮肤肿瘤病史、职业性紫外线暴露等均为日光性角化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01

临床表现

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或斑块,通常边界不清,并可能被黏附的干鳞屑所覆盖,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颜色可为粉红色、红色或褐色,触诊可比肉眼检查更好地识别。可伴有皮肤萎缩、干燥、色素沉着等老化表现。

主要发生在慢性光暴露的皮肤区域,例如面部、秃头区域的头皮、颈部、肩膀、前臂和手背,最常见于上肢、面部和头皮区域。

02

诊断方法

(1)诊断主要根据症状体征和皮肤活检,活检的主要标准:大病灶(直径〉 1 cm)、出血、溃疡或硬结、病灶快速生长、出现红斑。次要标准:严重的皮肤瘙痒、疼痛、色素沉着、角化过度和较明显的病变。

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将日光性角化病分为6个亚型:萎缩型、肥大型、原位癌型、棘层松解型、苔藓样型、色素型。

(2)皮肤镜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其特征主要为:毛囊周围形成粉红色假血管网状的红斑;黄白色的鳞屑;围绕毛囊的细小波浪形血管;充满角化栓的毛囊开口;褐色假网络等。

03

治疗

(1)冷冻治疗
(2)手术治疗
(3)光动力治疗
(4)外用药物治疗:5-氟尿嘧啶、咪喹莫特、甲磺酸丁二醇酯、双氯芬酸等。

图片

图片来源:胡瑜霞,陈绍华,雷东云,等.光动力疗法治疗71例光线性角化病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05):66-68.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低度恶性,朝向表皮或附属器特别是毛囊生长的肿瘤,与紫外线、免疫抑制和癌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有关,易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尤其好发于头面部,多见于老年人、日光曝晒职业者,不仅影响面容外观的美观性,还会危及生命安全。


01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单发病灶,肉色或粉红色的珍珠状斑丘疹,上面伴有溃疡或毛细血管扩张。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和漏诊。

02

诊断方法

(1)皮肤病理为诊断BCC的金标准。
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将基底细胞癌主要分为7种基本类型:结节型,色素型,浅表型,硬化型,角化型,腺样型,微小结节型。

(2)皮肤镜为辅助诊断工具。
BCC在皮肤镜下具有特征性表现:树枝状血管;浅表短细毛细血管扩张;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蓝灰色小球;聚集点结构;枫叶状结构;轮辐状结构;环状结构;出血溃疡;多发小糜烂;高亮的红白色无结构区域;白色条纹结构。

03

治疗

BCC很少发生转移,合理治疗原发病灶有极大概率彻底治愈。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冷冻、激光、药物、放化疗及联合治疗等。

(1)传统手术切除:疗效显著,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2)Mohs显微外科手术:显微镜下精准切除病变组织,无残留。皮损较大、高危病理亚型的皮损可采用此方法。
(3)电烧灼刮除术:更适合于无侵袭特征且位于低风险区域的BCC。
(4)光动力疗法:适用于浅表肿瘤或不能耐受手术或特殊部位的患者,特别是直径小于10 mm的原发性皮损。
(5)外用药物:多使用5%咪喹莫特、5%的5-氟尿嘧啶,适用于低风险部位的浅表型BCC。

图片
图片来源:谌宏运,曹国秀,朱伟,张金松.局部皮瓣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30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10):625-629.


参考文献:

[1]何丽,武小青,李江斌,等.日光性角化病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37(01):60-64.
[2]魏阳.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郑州大学,2020.

撰文:紫苑款冬
编辑:Shirley、niya
声明: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交流,非营利性目的,喜欢本文章可以关注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