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表征方式与课堂教学浅议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9-07 发布于甘肃

知识,是人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外太空、社会群体(如国家、地区、社群、社区)与自身(如身、心、灵魂、)所形成的认知成果。对认知的认知,被称之为元认知。元认知能够回答我们的认知何以形成,如脑科学。鉴于元认知的有限发现,人类尚不能完全解释认知的发生原理、过程以及认知的成果表征。

当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认知的成果时,教学就发生了。但由于教师对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传递产生的结果即知识沉淀率完全不同,因为在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信息衰减。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知识,两个教师都卖力地教,但效果却大相径庭甚至有天壤之别的缘故。而且,此时,还没考虑作为信息受众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在知识表征与储存时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过程。

教师不同的知识表征方式,与教师的认知框架、思维模式、性情人格、所处的文化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教学时,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表露出来,从而对学生的认知框架、思维模式、性情人格、文化体验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年龄段越低,这种影响力越大。我们主张最优秀的教师应该在幼儿园和小学,即基于这个原理。可以说,一个人一生的认知框架、思维模式、性情人格与文化体验在这个年龄阶段最深刻、最持久。后面的教育会改变或修正,但要突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教师的知识表征方式和特点也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智慧与文化。而这种课堂智慧与文化所给学生带来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才是真的教育与真的学习。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离开学校把所学知识都忘掉后还留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才能够懂得他表达的含义。因而,要改变课堂,提高课堂质量,教学必然带有教育性,要注重改变的,就是教师的知识表征方式。它才会引起课堂真正的变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听了很多讲座、参加了很多的培训、学习了很多的经验之后,穿新鞋走老路的原因,因为,他的知识表征方式并没有发生真正重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框架、思维模式、性情人格、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甚至纹丝没动,怎么可能有课堂教学的改变呢?

常见的同课异构为什么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与探讨的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就是因为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呈现不同教师的知识表征方式,从而形成启发。但因为我们的课堂观察与评课议课恰恰忽视了从知识表征方式这个角度来开展,使得这种方式除了引起当时的诧异感与异质感的即时体悟以外,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原因就是,整个过程中,人们忽视了从知识表征方式的角度来看待两个教师在课堂设计上的异同,因而给在场教师没有带来认知框架、思维模式上真正的改变。当然,期望一堂同课异构就带来这个变化无疑是蚂蚁吞象。但只有引导教师从知识表征方式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同课异构的课堂,才会引发真正的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