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狐网

 mynotebook 2022-09-07 发布于湖南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大清灭亡的原因人们往往都是众说不一,有人说是腐败,有人说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当然,还有人说是那个历史上褒贬不一的女人——慈禧,也许都有吧。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以往历代灭亡的规律,就会发现,每一个朝代在灭亡前都要经历一段非常痛苦而又艰辛的财政危机,然后开始加大对百姓的盘剥力度,久而久之,就会招来民间的抵抗,最终演变成不可逆转的起义。这是个死循环,也是规律

一次严重的财政危机就可以对历代统治阶层构成致命打击,而清朝进入后满清时代却一下子经历了三次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这足以将其从内部分崩瓦解。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财政危机出现在“康乾盛世”之后,也有人认为在乾隆晚年就已经出现这个症状,其实,在嘉庆和道光朝,清廷的财政收入还是有所结余的,虽然没有盛世时那番辉煌,但起码证明这一时期并不存在财政危机。那第一次财政危机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咸丰朝

第一次财政危机:

晚清第一次财政危机出现在咸丰皇帝时期,这一时期经历过鸦片战争的浩劫,一方面要赔偿战争赔款,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

为了缓解财政上的压力,咸丰皇帝甚至把乾隆皇帝铸造的几口纯金大钟都给熔了,用以军费开支。除此之外,他还通过铸大钱、增收厘金、官员减俸、开官钱局等方法来筹措资金、维持国用。这些方法的实施,额外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让人民苦不堪言,但是,也确实帮助清政府渡过了这个难关,使其财政避免了崩盘的危险

随着太平天国的平息,清朝进入后满清时代难得的“和平期”。1880年——1894年甲午战争前,清廷的财政收入都是稳中增长,1891年是最多,结余达到了1032万两,就是盈余最少的1886年也达到270万两。即使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年,国库也盈余75万两。这都说明,这一时期的财政运作是步入正轨的,甚至有人称这一时期为“中兴之治”。

可惜,好景不长,清廷很快就迎来了第二次财政危机

第二次财政危机:

第二次财政危机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在历时一年之久的这场战争里,清廷的军费开支达到6000万两,战后又需要对日本进行数额巨大的赔款,直接和间接的赔偿大约在3亿两左右,这是清政府无力承担的,起码单凭传统收入项目是无法填补这项亏空的。清政府除了采用第一次危机时的惯用做法之外,又采用了一个更极端的做法——卖官!

这可能是清朝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没有之一,朝廷公然将官衔明码标价,只要捐纳一点数量的银子,就可以成为正式的“官员”。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来说,可能不公平,但是对那些毫无才学的“暴发户”来说,却简直成了“天梯”。别的不说,就拿被慈禧处死的珍妃来说,慈禧真的因为光绪过于宠幸珍妃而无视皇后吗?有一丝这方面的原因,但却不是重点。因为珍妃依仗光绪的宠幸,也大肆卖官,当慈禧抓到把柄时,欲行“家法”,没想到珍妃反斥慈禧也在卖官,这才激怒了慈禧!这足以证明“卖官”在当时的疯狂程度

这一时期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但凡能想到的方法全都用了,但是,近乎天价的亏空还是无法填补,大清的财政岌岌可危。偏偏在此时,义和拳运动却悄然而起,让大清犹如雪上加霜;

第三次财政危机:

晚清的第三次财政危机出现在“庚子国难”之后,义和拳动乱让西方列强有了进攻中国的理由,一时间战火纷起,百姓流离失所,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由于再次战败,清廷付出了比甲午战争更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如果连本带息的话就是9.8亿两。这完全超出了清廷接受的范围,可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江山社稷”,清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筹款,一再提高百姓的赋税,同时还滥发铜元和钞票,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在海关税收方面的主权,来换取外债,这才缓解了第三次财政危机

尾话

不管怎么说,三次危机过去了,从时间上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而第二次和第三次仅仅相隔5年,后两次的财政危机不但让清廷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而且还让朝廷在民间的威信完全付诸东流,让朝廷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打折扣,加速了自身灭亡的时间。

晚清时期的三次财政危机,虽然被侥幸化解,但变本加利的剥削手段却并没有终止,这都为它的灭亡埋下伏笔。拖垮大清的,不是财政危机,又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