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市场隐形的手

 乔诺咨询 2022-09-07 发布于上海

回复“研发”,了解更多研发管理智慧

来源/ 成思听,乔诺研发投资管理产品线首席专家
编辑/ 高江

两年前,一家零售企业联系到我们的时候,刚出现过一次批量设备质量事故。1w多台产品回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高举“质量第一”的旗帜,大部分的企业家也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一流。

但真的是这样吗?

质量领域诞生过七个质量大师,休哈特、戴明、约瑟夫·朱兰、石川馨、阿曼德·费根堡姆、田口玄一和菲利浦·克劳士比。
质量问题究竟有多难,由此可见一斑。


  • 有的企业,因为质量而破产,如高田公司“安全气囊质量事件”;
  • 有的企业,因为质量全球化受阻,如国产摩托车出口因为质量问题,国外屡屡碰壁;
  • 有的企业,因为质量的长期坚持,为卖遍全球奠定坚实的基础,甚至只需要同行一个个犯错而让自己“跑到最后”,比如丰田汽车。

我们会发现,质量,就仿佛“隐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整个市场。


质量工作的三座大山

一、低水平质量问题不断重复

企业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明明知道质量很重要,但是,同样的一个质量问题,在A产品中解决了,在B产品中又出现了,相同的问题一直在发生

比如某些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灯,只要一下雨,特别是雷雨天,就会大面积损坏,多少年都如此。

即使更换了新的部件,也还是老样子。

难道是因为防雷防雨的技术真的很难吗?


这种常见的质量问题,原因何在?



二、老产品做得好,新产品质量始终做不好

对于老产品的质量来讲,因为经过了时间的迭代,相对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一旦做新品,质量就不行了
1.0的产品还比较受市场认可,到了2.0直接因为质量问题滑铁卢。

比如路边常见的网络线路柜,因为下雨积水和风吹日晒,金属生锈是最常见的问题。

实际上,通过设计柜顶上层的坡度,让它无法积水,以及材质的设计,生锈问题早就不是难题。

事实情况却是,新的柜子和新一代的柜子上,生锈依旧常见不鲜。



三、中低端市场做得不错,高端或者海外欧美市场做不好

一些企业中低端产品的质量还可以,但在往高端走的时候,质量就不行了;
或者往海外市场突破的时候,质量本身是缺乏竞争力的。

比如玩具类产品,国内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了,不过出海时,会出现含铅量、含铬量超标的问题。

别说走向高端,甚至会先面临的是国际上的巨额索赔。

玩具设计的需求上,只看基本功能,对于环保、安全等需求和场景考虑得不多,或者压根没有考虑。


三大挑战的背景

一、只忙于救火,不总结根因

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往往是只管“救火”,不管“消防”
客户投诉了,就赶紧安抚客户;产品坏了,就只管退换;有负面新闻,快危机公关。

很多公司一说质量,不管质量团队还是研发团队,抓质量都是抓客户问题、抓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工作方式就是问题驱动,因为这种工作方式会“立竿见影”。
但真正重要的流程建设上的投入,反而没有做,没有真正地把质量背后的问题,一层层挖掘出来,解决掉。

你的企业,也是这样吗?

也有的企业,面对质量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分析,这里提供一个“5why”的方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找到根因。

如何系统解决质量问题,可以通过三个维度分别进行“5why”分析
1、质量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2、质量问题为什么会流出?
3、质量问题为什么体系会允许?

对这三个问题的刨根问底之后,再进行问题纠正和设置预防措施。会发现,最终的结论都会落在企业的能力和管理上。



二、供应商管理的难题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成本的压力,会不断地导入更低价的新供应商。
一方面没有稳定的两到三家供应商,另一方面,新供应商的长期质量保证上,也无法得到有效管控。

对于一些规模企业来讲,本身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是可以的,但是很多供应商却是小企业。
很多小企业,质量管理的
基础动作是非常薄弱的,不论是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还是质量人才/管理层对质量的认知都存在问题。

因此,企业不得不面临着供应商质量问题的重大挑战。



三、研发缺少设计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很多的质量问题来自于研发,特别是研发的设计变更

先说设计问题,质量一定是被设计出来的
只有在设计阶段把容差做大,质量才能够稳定。

举个例子。

很多产品上,都会有螺丝和螺母。为了提高装配速度和降低成本,很多厂商会把螺丝螺母一块生产,结果就是很容易松动。

在制造阶段,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工人,基本上是一年一茬,新员工的制造能力也容易出现纰漏,所以更要从设计阶段,避免掉制造过程中,员工技能、知识和责任心的问题。

像一些婴儿车上的螺丝螺母,为了保证安全,会采用一次性橡胶防脱设计,这就是设计决定了质量。

设计阶段没有好的规划,自然没有好的质量。

企业还常面临的情况是,产品在小的改进,小的版本升级上,经常会出一些问题

在设计变更升级中,因为过程不规范、投入少以及安排人员能力差,也会导致质量问题频发。


质量管理的困境

就像人发烧的时候,往往只会吃退烧药,烧退了也就不管了,很少从跑步健身等运动去增强体质
企业的质量管理也是如此。

一、组织保障上的漏洞

为了质量管理,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质量部门,管质量并对质量负责,但结果一般都是管不住。
为什么?

因为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研发团队
1、产品是研发团队做出来的,质量的源头也应该是在这里;
2、只有把责任划分清楚,责权利绑定清晰,研发团队才有压力,有动力去负责。

那为什么还要有质量部?
质量部构建的是一种方法,一种平台能力
因为管理者在各个专业方向都要有“代理人”。成本如此,质量也是如此,质量部就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的质量工作“代理人”,代表他进行这些方面的工作。

质量工作的结果,与质量部人员的利益攸关,这会让质量部持之以恒地推动能力建设。但质量好坏的根源还是在研发团队。

除了质量部作为“发动机”和“代理人”外,企业还要建立质量委员会,拉通资源,和研发团队一块,做流程,定标准等。



二、流程约束的不足

在标杆企业,不管是搞软件开发,还是搞硬件升级,总会有各种流程节点约束,并且十分严格。

为什么流程要搞这么复杂呢?
一方面,这可以让员工慢慢形成对质量的“觉醒”,全员质量意识,从而形成质量文化
另一方面,因为有流程的存在,所有共事的伙伴,都会依照流程去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流程需要有标准动作的指导和模板,只有这样才能落实。

复杂的过程流程化,通过流程确保大家听从指挥棒,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整齐划一,达到整体质量和效率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而大多企业在流程问题上——

  • 要么,是没有详细的完整的流程。
质量的好坏只能根据工程师或者牛人的经验来做,把能力构建在了人上面, 而不是组织和工具上面。一旦有人员变动,质量好坏的变动也会随之起伏。
新产品总是犯老产品同样的质量问题,街边的线路柜“生锈问题”总是出现,原因之一正是在此。

  • 么,是没有流程建设的意识。
对于质量问题的预防和提升,已经成功的标准、模板和方法,没有沉淀在流程上。当企业遇到的问题,被解决后,要通过流程固化成公司资产。

比如在“产品升级高端”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市场反馈,就会发现,部分原因是标准定义不够清晰,没有最终标准和过程标准。

这些很好的“资产”,非常容易被浪费。

流程的作用恰恰是承载了方法和经验,并且通过流程分解到日常的要求。

同时,流程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时间越长投入越大,长期来看,“十倍效应”非常明显。
因此,流程一定要全覆盖,不要留死角。流程不到的地方,就是质量问题和风险的高发地。



三、缺少机制的牵引

流程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方法外,还要解决动力问题
很多公司有流程,但是却并没有严格按照流程行事,这就要求在动力机制上,要做一些决策指引,用来支撑完成流程工作。

1、“擒贼先擒王”的奖惩机制
上文已经说到,质量问题的追责,要落在源头,也就是研发团队身上。一旦出了质量问题,那么奖金的评定就会有重大影响,甚至职位职级都会有所变动。

因为进度、成本都是显性的,而质量问题是隐形的。只有强化质量问题的奖惩,质量问题才不会“被牺牲”。
对于中基层员工也是一样的,要把质量问题加入到绩效评价中。

2、持续改进的迭代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不是短期的运动,不是风风火火做一段时间就结束了。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质量问题都是零零散散非常琐碎的小问题,大问题是没有的,
所以持续改进很重要。

怎么持续改进?
(1)每年要有周期性的复盘总结和知识积累;
(2)要全员参与,因为问题在现场,智慧在民间。

意识问题、方法问题和动力机制问题只有同步推进,质量工作才能够真正落地。
很多时候质量落不了地,就是因为缺了内容,效果自然会打折。


质量管理的本质

优秀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基本都会遇到质量问题的重大伤痛,没有痛彻心扉的困难,就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认知。

因为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是有滞后效应的,如果管理层没有真正重视的话,往往因为业务进度的压力,无法落地。

质量体系的建设,注定是一个更漫长、曲折的过程。

因此,质量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有定力,不要受到杂音干扰,不要因为短时间看不到效果就不干了。
轰轰烈烈开始,一旦半途而废,前期的投入就白白浪费了。


分享一句话——
质量的管理,本质上是管理的质量。
怎么理解?

往小了讲,管理的质量就是,把每一次会开好,把代码改进做好,把每项测试做好。这就是管理工作的原点:工作的质量。

质量管理的背后,就是每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日常的本职工作做好。

往大了讲,管理者要构建管理体系,一定是要构建能力,构建流程,构建工具方法。如果只盯着具体的事情去抓,那一定有问题,而且是不可能把公司能力建起来的。

而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升之后,一般来说,质量能力也会上去;公司整体水平上升,质量水平则一定会上升。

质量管理有这么多内容要做,这只“隐形的手”,企业到底该从哪里入手,该从哪些人入手呢?

对于一把手来说,如果只问一件事,那就是质量相关的奖惩机制

对于质量维度的绩效评价和利益分配,一定要亲自去抓,放在第一优先级。其他的内容可以授权给VP们去做。

因为只有通过利益去驱动员工的行为,才能从“源头上”,从“动力上”真正解决质量管理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