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食普845期:刺猬效应,心理效应中的动植物(37)

 卧竹轩主 2022-09-08 发布于江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写了一则比喻:

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为了御寒而拥在一起。但是由于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会刺痛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可若是拉开一段距离,又都冷得难以忍受。

几经折腾,它们最终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被扎。外面尽管寒风呼号,它们却能安然入睡了。

这个比喻后来就成了著名的“刺猬法则”。

刺猬

法则

Hedgehog Principle,或称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

刺猬虽为哺乳动物,但属于异温动物,介乎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除了刺猬,还有蝙蝠、獾、熊等也属于异温动物。这类动物在冬天不能稳定地调节体温,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有冬眠现象。它们只在非冬眠期体温才能恒温。

刺猬不仅身上有刺,妨碍相互紧密抱团,还有点像人一样喜欢睡觉打呼噜。刺猬法则很形象地比喻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距离产生美

美学上有个著名说法:距离产生美。也就是俗话说的“远香近臭”。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上说:“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总是需要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人人都需要身边有一个自我空间,犹如一个无形的气场为自己划定了一定的“领域”。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如若不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会构成对别人心理上的“空间侵犯”。

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后面来的人都默默地选择远离此人到别的地方坐下。上公交车也有类似情况,上车的人都喜欢找全空的座位,没有全空的座位时才会选择与陌生人人合坐一条座椅。

一般认为:

  • 亲密距离在0~46厘米之间;

  • 个人距离在46~120厘米之间;

  • 社交距离在1.2~3.7米;公众距离在3.7之外。

与人相处就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聪明的人会把握各种距离。过于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

亲密有间

真朋友从来都是亲密有间的。其实,无论是平级还是上下级,也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领导与秘书、参谋、顾问等下属没有距离感,过分依赖智囊人员,很容易造成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干政,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十分危险。因此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也很会践行刺猬法则。他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十分关爱下属,但在工作之余却从不允许下级来拜访,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他与员工保持恰当的距离,既不会令人感到高高在上,也不会与员工混淆身份。

很多家庭成员和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往往是违背了这个原则的表现。经常有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子女,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插手着子女的生活,限制了子女的自由和选择。

距离不仅是指空间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在工作、会议或约会中,迟到和过于提早,或者早退,都属于时间上的不恰当距离,容易给人造成不舒适感觉。

还有人为了不伤害别人,“拔掉自己身上的刺”,以求讨好对方。结果却使自己变得容易受到伤害。

刺猬法则成功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对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非常重要。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即“亲密有间”的关系。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很难避免工作中丧失原则。

为了让使爱和友谊充满情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请留出一米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