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下关于伤寒误下的一些解读

 _北冥有鱼_ 2022-09-08 发布于北京

伤寒误下,并非是误使用大黄!!!

一感冒就喜欢用点抗生素、或者板蓝根、或者清热解毒口服液、或者蒲地兰口服液等等。使用苦寒药太过,就等于使用了下法。


场景复现:

    场景是这样的,比如你感冒发烧了,那么你去医院之后,西医大夫会让你去化验血,然后等着一堆化验单出来后,医生给你开一些抗生素消炎药和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果你在咳嗽会再给你加一些贝母止咳之类的糖浆。没错,现在西医大夫也会开中成药,可悲的是他们不知道给你开的这些药,性味是寒凉还是辛热。也不会给你辩证,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是中风还是伤寒。

    更可悲的是,恶性输液,小小的感冒就去输液,当然了某些人为了多赚些你的钱也会建议你去输液。仲景爷如果看到此情景,估计能气得活过来。而输液导致的下利、下利清谷者数不胜数......


问题所在,用寒凉药也能退热:

    中风伤寒感冒发烧应该用热药,可是用了寒凉药也能退烧。

    是这样的,人受了风寒之后,阳气会达到肌表,抗击寒邪气,这样肌表的阳气就多了,此时肌表就会阳盛则热,就发烧发热了。正常情况下,此时应该用温热的药驱散风寒,风寒被驱散了,阳气也就不再达于肌表了,阳气就撤回去,自然就不阳盛了,人发烧发热也就退了。如果用了寒凉药,寒凉药就会帮助肌表的寒邪,伤及体内的阳气。外面感受的寒邪已经伤阳了,再吃点寒凉药,无疑于雪上加霜,进一步伤阳。这人体里阳气一受损,还阳盛什么呢?那就不阳盛了,不阳盛了,烧自然也就退了。

    所以你看服用寒凉药,他也能退烧。那么这种退烧合理吗?治病的时候,没有分清敌我。帮助敌人伤自己人,那可不蔫了。正邪不斗争,不争则静。反正他就不再发烧了。



人体发烧和免疫系统的关系:

    发烧了,难受,没有一点好处吗?其实不是的。高烧是在激活你的免疫系统。现代然究人员发现,发烧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分子机制——发烧,让免疫系统“开足马力”。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会促进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质产生表达。会让免疫系统会进入“战斗”状态,快速“扫除病原体”细菌、病毒等感染。

因此,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侵入体内的病毒、细菌或滞留在体内的毒素进行抵抗的正常生理反应。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你连发烧都烧不起来了,那你真是“太虚”了。



名医蒲辅周、伍炳彩,对当下生活就医习惯“误用下法”的解释:

    拿葛根黄芩黄连汤举例。

    

    葛根芩连汤见于《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这个条文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讲,太阳病本来应该使用桂枝汤,应该是用解表的方法,但是医生错误的使用了下法,因而造成利遂不止,就是大便拉稀,而且拉的比较厉害,如果还有脉促的,那就是表未解,就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促就是指脉搏跳的很快,并且有停止、间歇的情况。


    太阳病桂枝证,医生错误的使用了下法,那么出现了利遂不止,就是大便拉稀,这个变证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呢?在临床上,像这个桂枝汤证,大家应该还是比较容易认识的,怕风、出汗、脉浮,真正的中医使用下法的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桂枝汤证使用下法,那这个医生水平就太低了。但是,现在临床上很多中医喜欢开西药,一感冒就喜欢用点抗生素。北京有一位蒲辅周老中医,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真正的中医,他曾经说过,使用苦寒药太过,就等于使用了下法。现在好多人喜欢用板蓝根这类的药去治疗感冒,这些苦寒药用的太过了的话,就等于是使用了下法,如果身体好的,可能还没什么问题,如果身体不好的,轻的可以出现食欲不振,重的可以出现下利,这是使用中药。那么使用西药呢,现在药品流通领域里有好多不正常的现象,在坐的恐怕也挺清楚,这些抗菌素都有回扣,所以有些人为了荷包里面鼓鼓的,也不管该不该用,感冒病人一来就吊针、就打抗菌素,抗菌素都是苦寒药啊,不信你们自己拿嘴巴去试试,哪种抗菌素都是又苦又凉的药,所以既使不用大黄、芒硝或板蓝根一类的药去治疗,使用抗菌素也可能会产生误下,也会出现利遂不止。



误下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1、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4、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5、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6、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7、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8、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0、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11、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1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1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14、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5、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5-1、“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6、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17、“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1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芒硝汤主之。”

1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20、“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21、“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大黄汤主之。”





误下涉及方剂:

桂枝汤、葛根黄连黄芩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桂枝人参汤、四逆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苓桂术甘汤、麻黄升麻汤、小陷胸汤、大陷胸汤、小陷胸丸、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大承气汤、柴胡加芒消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类方: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

                桂枝人参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有表证、怕冷)

柴胡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消汤

    (寒热往来)

栀子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

    (心烦,气虚加甘草,呕加生姜,腹满加厚朴,下利加干姜)

芍药类方:桂枝加芍药汤

    (腹痛)

大黄类方:桂枝加大黄汤

    (腹大实痛)

葛根类方:葛根黄连黄芩汤

    (汗出而喘协热下利)

附子类方: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桂枝人参汤、四逆汤

    (下利清水,水样便)

干姜类方:桂枝人参汤、四逆汤、栀子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下利,便溏)

结胸类方:小陷胸汤、大陷胸汤

    (痛、或按压痛)


误下后,脉浮,气上冲,身疼痛 -- 桂枝汤

误下,喘而汗出 -- 葛根黄连黄芩汤

误下后,微喘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误下后,脉促胸满 -- 桂枝去芍药汤

误下后,微恶寒 -- 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

误下后,心下痞硬、利不止 -- 桂枝人参汤

误下后,下利清谷 -- 四逆汤

误下后,利止结胸

误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烦热胸中窒,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少气栀子甘草豉汤,呕栀子生姜豉汤

误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

误下后,身热不去微烦下利,栀子干姜汤

误下后,误吐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振振摇,苓桂术甘汤

误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手足逆冷,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麻黄升麻汤



误下导致的问题

    ~ 外邪必乘误下之虚,陷入于里而为变逆之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 误下外邪陷入。在膈则烦,在胃则满,既烦且满,所以躁扰不宁,卧起皆不安也。虚邪内入,亦足以作虚烦。

    ~ 误下可影响身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气的虚实,导致邪气入里,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因误下所致病症的证治也迥然不同。


误下可导致下利、利不止、下利清谷、热利、气上冲身疼痛、胸满、腹满、心中结痛、烦热、心烦、结胸、微喘、喘而汗出等。


1、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或损伤脾胃,损伤脾阳:如下利、下利不止、下利完谷不化、协热下利、痞满、呕吐,或为痞结,或为协热下利;


一个是表证已经解了,但是中焦的阳气也已经虚了,这个应该使用理中汤。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太阳证表虚证,错误的使用了下法,表证还没有完全缓解,但是中焦的阳气又虚,那就应该使用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上桂枝。

第三种情况,就是太阳阳明合病,病由太阳转入阳明,便会产生大便下利,这就是葛根汤症。协热利就是葛根芩连汤。(协热利很好理解,就是大便颜色比较,肛门灼热,大便很臭


2、热陷里:水热互结、痰热互结、寒热错杂、郁而化热

根据脏腑有:

胆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渴、便溏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咽喉不利、咳吐脓血、下利、四肢厥逆

        心下胃痰热互结 -- 小陷胸汤,按之则痛

        从心下至少腹 -- 大陷胸汤,按之石硬、硬满而痛不可近

        阳明经肠热 -- 葛根芩连汤

        ... ...



结胸:

    太阳或者少阳误下,结果阳邪入里,到下焦就是阳明胃家实;入了胸阳部位,就成了结胸。如果是三阴,该用温补,结果攻下,就成了痞块。结胸的原因就是下早了。上焦大实热,伤津液同时阻塞不通,后背脖子都有汗而痉挛,而且汗还是齐颈而还,脑袋脖子出汗多,下面就没有,很多癫痫病有这个症状,用陷胸丸很有效。


结胸主要是邪热与痰水互结的一种病证,

结胸证的形成,有因于太阳病误下,以致表热内陷与水饮结聚而成,

如《伤寒论》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变性质属热实者居多。此外,亦有寒痰内结的,则属寒实结胸。

结胸可分为大结胸、小结胸以及寒实结胸等证候。

1.大陷胸丸证

    结胸有大小之分,邪气结聚的部位有上下之别。

    大陷胸丸证,属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其邪结聚的部位偏于上。

    其证除见胸中结硬或疼痛外,并见汗出、项背强急、俯仰困难等证候。

    此即《伤寒论》中所说:“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柔痉,是痉病的一种。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口噤,或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中无汗者为刚痉,有汗者为柔痉。

    其中无汗者为刚痉,有汗者为柔痉。

    水热胶结,势甚于上,以致汗出、项强,能仰不能俯,俯仰艰难如柔痉状,

    当用大陷胸丸缓下在上之水热。

    水热去则项背强急得以缓解,故《伤寒论》中说“下之则和”。

    本证是水热结胸,故当见胸中结硬或疼痛,其势偏于上,影响颈项不和而强急;

2.大陷胸汤证

    大陷胸汤证,是水热互结所致的大结胸的典型证候。

    所谓大结胸,一是指水热互结之势重;一是指水热结聚的范围大,不仅局限在胸间及胃脘部位,表现为“心下痛,按之石硬”;

    更有甚者可扩大到“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从心下至少腹”,说明了病变部位之大;

    按之像石块一样的硬,以及硬满而痛,不敢用手触摸,又说明了病势之重。

    大结胸的脉象多见沉紧,沉主里主水,紧脉主实主痛,沉紧脉也是水热结聚成实而致痛的一种反映。

    若大结胸证,由“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

3.小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是治疗小结胸证的主方。

    小结胸,是痰与热互结,其病位正在心下(即胃脘),上不及项背,下不及少腹,疼痛较轻,按之则痛,脉象多见浮滑。

    《伤寒论》中说“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就概括了小结胸病的脉证特点,

    并以此与大结胸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脉沉而紧”加以鉴别。

    大结胸是水热结聚深在胸腹,故脉沉紧;

    小结胸是痰热结于心下,部位表浅,故脉浮滑。

    大结胸虽也有心下痛、但不按亦痛,自与小结胸的“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同。



-- 作者:北冥有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