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克骥将军回忆全民族抗战时期开辟曹甸地区片断

 兰州家长 2022-09-08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孙克骥将军

开辟曹甸地区片断回忆

孙克骥

(一)

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巨大事变的一年。

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原注),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

12月7日(北京时间12月8日),日本法西斯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美、英宣布同日本进入战争状态。这个时候,直到这个时候,重庆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而自从卢沟桥事变以来,侵华日军已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

在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我们认为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自爆发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以后,以德、日、意为轴心结成了法西斯阵线;美、英、法与苏联同盟,中国抗日战争与各同盟国的作战汇成一体,结成了反法西斯阵线。因此,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不管美、英、法主观上怎么想,客观上这场战争已成为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性质的变化,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当前现实斗争同世界革命紧密联在一起。

(二)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不利地位。在头三四个月内,苏联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的大部地区即为德军占领。德军并包围列宁格勒,直指莫斯科。苏联已经号召保卫莫斯科,情势非常危急。

当时党中央曾发出电报,向全军团以上干部通报战况并作指示。我还清楚记得其基本内容,主要是二条:一是苏德战争形势很危急,社会主义的苏联可能遭受严重损失以致失败,世界革命的胜利因而可能推迟若干年。二是要求我各根据地的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到具体部署上作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在当时人们心中,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灯塔。莫斯科的危急,牵动着大家的心;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的革命斗志,同仇敌慨,坚定抗战到底,为反法西斯,为世界革命添砖加瓦。

我们着眼于坚持长期斗争,立足于壮大自身力量。以武装斗争为主,加强军事建设,健全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积极打击日伪;深入发动群众,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坚决贯彻三三制,进一步巩固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反法西斯阵线;认真做好精兵简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减轻人民负担,开展拥政爱民、拥干爱兵,增强部队内外团结,用我们切实细微的工作,艰苦奋斗,壮大革命力量。

(三)

按照中央精兵简政和武装力量三结合的指示,主力部队大部要地方化。1942年秋,苏中军区部队进行整编,一旅、二旅、三旅和十八旅(1941年8月起,第六师师部和十八旅陆续自苏南转移到苏中一分区。1942年3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六师番号不变,统一由第一师指挥。10月26日中央军委又决定第一、第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原注),每旅只保留一个主力团,其余统统分别与地方军整编为各县的警卫团或独立团,担任地方警卫任务,坚持原地斗争。一旅一团、二旅四团、三旅七团、十八旅五十二团4个主力团执行全军区的机动任务。

经过整编,各主力团也得到了加强和充实。1942年10月下旬,一团开赴四分区南通以北的石港一带活动,向南通警戒,以保障南坎会议(1942年10月下旬至11月11日,苏中军政党委员会于南坎镇举行第三次扩大会议,习惯称这次会议为南坎会议。——原注)的顺利进行。

在这前不久,报纸上发表了《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垮日本》的文章,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署名文章还是社论已记不清了(1942年7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刊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抗日根据地全体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书》中提出“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垮日本”的口号。——原注)。头版头条,大大的标题,很醒目,读来令人兴奋。这个气氛不能不影响到南坎会议。会后,部队对坚持长期艰苦斗争的思想有所放松和淡化。

可是事隔不久,却得到一个情报,说是日军将有3个师团来苏北(泛指长江以北,含苏中)清乡。这使大家又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赶紧采取应对措施。主力部队都在苏中显得过于拥挤,决定向周边疏散。除留七团在苏中坚持反清乡外,二旅南下与苏南十六旅合并。我团奉命转移到淮南,从四分区出发,经三分区到达一分区,已是1943年3月间。正准备在扬州地区过运河的时候,原来盘踞在凤谷村、车桥、曹甸一带的顽军韩德勤部,在日伪军“扫荡”下,一触即溃,投敌的投敌,逃窜的逃窜,曹甸地区已成沦陷区。领导上就改变计划,把收复、开辟曹甸地区的任务交给了一团。

(四)

团里决定,先歼灭兴化西北沙沟之敌,打开缺口。再由我带领二营以及从机关抽调的部分工作人员,加上少量地方干部,挺进曹甸地区。这个地区位于宝应同淮安两县交界处,南临大溪河,北有涧河,东近射阳河,西靠运河。曹甸、西安丰、车桥、泾口、流均及稍大一些的村镇都是日伪据点。我们经过短期集训后,从扬州附近出发,穿过江都、高邮进入这一地区。从初步摸底情况看来,这个地区除敌情严重外,还有以下特点:1、过去长期国民党顽军统治,反动基础较强;2、不仅有顽军残余,而且有土匪出没;3、是水网地区,河流密布,湖荡众多,环境较恶劣。

韩德勤在此期间,所部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当官的和基层乡、保、甲政权更是腐败透顶,民怨沸腾。当地流传的一些民谣是对这些丑恶的真实写照。如“会说泗阳话,就把皮条挂”,说韩德勤是泗阳人,只要是泗阳人,只要与韩家沾亲带故或同窗老乡,就能把军官当。如“到了兴化心就花,到了盐城不想家”,形容那些政客官僚的花天酒地。如“乡长赌吃嫖窑,保长烧饼油条,甲长两头奔跑,百姓鬼哭神嚎”。“妞儿妞儿快点长,长大嫁给乡保长,吃香啦,穿光啦,后面跟着挎枪啦”。讽刺乡保长的贪污腐化和作威作福。

广大群众虽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日伪据点林立,顽伪乡保甲长互相勾结,土匪恶霸横行一方,顽军散兵游勇骚扰滋事,而我们党的工作还很薄弱,只有极少数的党员和党组织,还不足以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斗争。

从实际出发,我决定开辟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借用旧乡保甲长,稳定基层局面。我们召开乡保甲长会议,约法三章,当众宣布只要做到:1、拥护共产党;2、服从民主政府法令;3、不给敌人办事,就既往不咎,职务不变,你原来是乡保甲长的,仍然当你的乡保甲长。违背者则严惩不贷(考虑到临近敌人据点的乡保长有特殊的难处,允许不追究其与敌人的某些来往,甚至允许在我部队离开后向敌人送去失却时效的情报。)第二步,派出工作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从机关抽来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文工团员和连队的支书、副支书,以及地方干部,组成若干工作组,分别到大一些的重要的村庄去发动群众,组建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工抗会。这些组织带有半政权性质,一方面牵制那些旧乡保长,一方面支持群众发动。第三步,搜剿土匪,安定社会秩序。有一伙以孙华堂为首的匪众,长期盘踞在射阳河,一 贯残害百姓,群众对之既恨又怕。我们指派专人搜集其情况,掌握其活动规律。四五月间侦得孙匪聚集于涧河口一带,立即命令二营蓝阿嫩营长和孙伯威教导员分别率四连从西向东,五连由南到北包抄进去,我带六连从涧河口上岸控制其退路,一举将匪首孙华堂和几十名匪徒擒获。

这三步棋一走,全盘就活了,群众就发动起来了。

国民党曾散布谣言说:“共产党是三头主义:先磕头,后摇头、再杀头。”这当然是胡说,但杀头则倒也是有的。在此期间,我主持杀过三个人。一个是叫祈鑫五的恶霸,此人依仗日伪顽无恶不作,有血债,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一个是望直港以北靠近鲁家大舍的一名顽乡长,他违背诺言,勾结敌人,公然向敌人送情报,我们抓住了他的送信人,证据确凿。再一个就是匪首孙华堂,民愤实在太大。这三个人该不该杀?我们枪毙他们对不对?现在隔了半个世纪来回顾,依然可以评说,我想,后人自有公论吧。

经过3个月左右的努力,曹甸地区的局面基本打开了,各方面的工作也有了眉目。在向一地委韦一平书记和一分区刘先胜司令员汇报时,我建议及时建立县级机构,并推荐吴伯文为县委书记、刘烈人为县长,5月,宝应县政府在安丰开成立大会,吴、刘两位与群众见了面。至此,开辟曹甸地区任务告一段落。一团将防务交给五十二团接管后转移到二分区集训。

1943年粟裕司令员经过曹甸地区时,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这一地区很重要,既是敌军两个部队的结合部,又是我盐阜、苏中、淮北、淮南四战略区的结合部,很有军事价值。他从战略上考虑,于1944年春打下了车桥,并以此地区作为前进基地,于1944年底率部南下苏浙皖,这是后话了。(徐充整理)(选自《儒将孙克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