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从距今4300年~3900年前,陶寺先民在400年中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城市、宫城与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玉器、文字和龙图腾,都出现在了晋南大地。 ![]() 陶寺遗址M7∶75玉璜,长6.2、厚0.8厘米,截为三段。龙纹,双目、双角浅浮雕,身上阴刻云纹,首、尾两端穿孔。 ![]() 陶寺遗址M7∶54玉璜,长7.5厘米、宽1.7厘米、厚0.7厘米。中部断裂,鱼形。阴线刻出凤纹,高冠,喙下勾,尾内卷。一端有穿孔。 ![]() 陶寺遗址M7∶53玉璜,长7.6厘米、宽2厘米、厚0.9厘米。蚕形,身体阴刻数周宽线纹,似拧绳,外侧两端各阴刻出一对小圆眼睛,内侧各有一穿孔供悬挂。 ![]() 陶寺遗址M7∶18玉璜,直径7.2厘米、宽1.3厘米、厚0.4厘米,半环形。单面刻纹,中间厚,边缘薄。双阴线刻出两首相背、两尾上下相错的简化龙纹,两端穿孔。 ![]() 陶寺遗址M7∶17玉璜,长9.5厘米、宽2.7厘米、厚0.4厘米,正面孔径0.4厘米、背面孔径0.2厘米。素面,两端有穿孔。 ![]() 陶寺遗址M7∶10玉璜,长7.8、宽1.9厘米。双面刻出龙纹。口内穿孔,阴刻出方唇、“臣”字目、兽角及蜷曲的前爪,角上及背部阴刻出勾纹、三角形纹。 ![]() 以上玉璜都是2002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在众多陶寺遗址的玉璜中,以2002年在IIM22:131发掘出土的一对双头龙形玉璜组佩最具特点。白玉质,有糖色沁,器身扁平,有光泽,器体近似圆周的四分之一,背缘有四组“M”形扉棱。一端齐平,有一小圆孔,另一端内凹矩形缺口。 与陶寺观象台一样,这对玉璜也具有一定的天文象征意义,两个几何形状等同的玉璜,恰相当于一个太阳南北运动回归年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用于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和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的轨迹表示。在每个璜上中间的三个短弧,恰好是一个60度的张角。玉璜上面所有的缺口和短弧的分布,均为左右对称,其缺口与短弧规则几何形状的组合,恰好可完美表示29天周期的月相变化。这种精心的设计恐不是随意设计的巧合。 ![]() 陶寺遗址M3168出土的多孔玉钺,青灰色透闪石软玉,隐约可见沉积岩理。长16.8厘米、首宽7.8厘米、刃宽9厘米、厚0.4厘米,质地韧性较好,表面抛磨细腻,呈现出绸缎般光泽。器身作“风”字形,宽薄轻盈,首端平截,双面宽弧刃,两腰挺拔微束,边缘磨作钝刃状。 除了中上部单面钻有一圆孔外,还有两个极为罕见的异形“喇叭孔”,孔径在1.5~1.7厘米之间。一孔位于玉钺中下部,作两个圆孔相连的葫芦形;另一孔位于玉钺上部边缘,为酒坛形孔。这两个异形孔的直径。尤为奇特的是,玉钺出土时,两个异形孔中还镶嵌着相同形状的原生玉芯。 ![]() 陶寺遗址M3033出土的五璜联璧,软玉,黄褐间蓝色,有沁,外径10.9厘米~12.0厘米、内径7.0厘米~7.7厘米、厚0.2厘米。表面抛光。由五璜联缀而成,内缘较直,外缘圆钝。璜宽窄不一,两端各有一小孔,三玉璜中部或边缘有一散孔。 多璜联璧是东部良渚玉器和山东龙山玉器传入晋南之后的浸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形态璧环,在缺乏玉石原料及制作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它以陶寺遗址和清凉寺墓遗址为代表,之后北传至陕北,再通过石峁集团向西传至齐家文化分布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