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晨有3种表现,最好去测一下血糖!

 空谷幽兰80 2022-09-08 发布于广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影响健康的因素也随之而来,目前血糖升高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图片

血糖升高与平日里长期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不爱运动;不规律的进食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血糖升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给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平日应关注血糖,发现异常表现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长期血糖升高,酿成更大的隐患。

本文提要

1.早晨有了3种表现,最好去测一下血糖

2.长期的血糖升高,常见的2种危害

3.血糖升高的人为什么平日要注意4项常规检查

4.血糖升高的人常做2事,有助控制血糖

早晨有了3种表现,最好去测一下血糖

图片

1.在早晨四、五点醒后会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还伴有疲惫无力。如果吃一些食物后,这种表现会有所缓解,但仍感口干舌燥,想喝水,往往这种表现在早餐后逐渐消失,要小心血糖升高。

因为血糖升高往往存在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敏感,无论血液中葡萄糖多高,也难以进入细胞,人就会有饥饿感。

图片

2.早晨起床后,总是有皮肤瘙痒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适感,可又没发现皮肤有什么异常,要小心血糖升高。

因为血糖升高往往给身体的代谢带来影响,使皮肤水分减少,出现干燥现象,从而刺激皮肤引起瘙痒的表现。

图片

3.早晨起床后,双眼看事物时总是感觉模模糊糊,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很清晰,就算是过一段时间这种表现也并没有消失,感觉视力在下降,要小心血糖升高。

因为血糖升高,血液中的一些糖分会堆积在眼内,对视网膜神经造成影响,使眼睛难以聚焦,从而影响眼睛的视力。

长期的血糖升高,常见的2种危害

图片

1.长期的血糖升高,会伤害到血管及神经,不仅会影响到眼部的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到心、脑、肾等器官周围的血管及神经,使其发生功能障碍。

图片

2.长期的血糖升高,会使体内的葡萄糖没有好的被机体细胞所吸收利用,而是从尿中大量流失,机体只有通过分解脂肪、蛋白质来获取能量,时间长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血糖升高的人为什么平日要注意4项常规检查

图片

1.最好每周监测一些血压。因为高血压和高血糖经常先后或者同时出现,是引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要注重监测血压。

图片

2.最好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因为长期高血糖容易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纤维组织出现异常,使视网膜功能受损。所以要注意眼科检查。

图片

3.最好每年做一次肾脏筛查。因为长期的高血糖会损伤人体内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造成肾小球微血管出现异常,引起蛋白排泄和滤过障碍。所以要注意肾脏筛查。

图片

4.最好每年做一次血脂检查。因为血脂是诱发高血糖进一步恶化的非常危险因素,并且会加速高血糖对血管及神经的破坏。所以要注意血脂检查。

血糖升高的人常做2事,有助控制血糖

图片

1.平日饮食要合理、营养要全面

高血糖的人平日饮食要合理、营养要全面。因为吃的多了血糖就会升高,胰脏负担就会增大,长此以往很快胰岛功能就会减退,无法降糖;吃得过少,就会缺乏营养、导致免疫力下降。

小编在此提个建议这么吃:每天一个鸡蛋、一袋牛奶、二两瘦肉、鱼肉更好、三两豆腐、四两水果、五两主食,主食要粗细搭配、最少六两蔬菜、吃七八分饱,如果劳动强度过大或体重过于瘦弱应适当添加,肥胖适当减少。

图片

2.血糖升高的人要每天坚持合理比较适合自己的运动

血糖升高的人每天坚持合理适合自己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增强胰岛素的降糖功能;有助减肥;增强肌肉量,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消耗能力;增加脑啡呔的分泌,有助改善情绪,平稳血糖。

﹙1﹚每日运动:因为每餐后血糖即会开始升高,所以每餐后要进行10-30分钟的合理运动﹙快走、下蹲、体操等运动﹚,有助于消耗糖分。

﹙2﹚每周有氧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60分钟,进行快走、慢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有助于消耗糖分,减轻体重,减少血栓形成。

﹙3﹚每周无氧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进行哑铃、俯卧撑、下蹲等运动。频率:3-5组,每组10-15个,有助增加肌肉量,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消耗能力。

注意事项:﹙1﹚空腹或餐后血糖大于14mmhol/L,最好不要锻炼。

﹙2﹚寒冷清晨易发生血管意外、每餐前及上午11点易发生低血糖,不建议锻炼。

﹙3﹚不宜走石子路,穿适合的鞋袜,足部不要受外伤。

﹙4﹚坚持锻炼,在锻炼中关注自身感受,避免危险发生,以不出现疲劳、心慌、心绞痛、呼吸困难、全身不适为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