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式面的三大灵魂:汤头、面条与浇头

 昵称63703230 2022-09-08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如今的苏州,城市乡村、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餐饮店是一家家扎着堆的面馆,苏州人对面条的喜爱完全不输于北方人。

面条的文化可追溯到北宋,因为在宋朝前,面条有汤饼、不托等称谓,至北宋时始称为面。

生面可分为细面、阔面,还有熟面,即俗称杠棒面或棍面,然而挂面是昆山首创,据《玉峰志》卷下《土产·食物》里记载:“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作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

由此可见,当时的苏州面条,制作精细,已风靡全国。

苏式面的三大灵魂

苏州的面,是宽汤、硬面、重浇头。所以,汤头、面条、浇头是苏式面的三大灵魂,当面下在锅里,灵魂就得到了升华。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苏式面制作技艺:

01 吊汤

文章图片3

俗话说:“厨师的汤,艺人的腔”。面店都十分重视吊汤,以口味鲜美为号召。“吊汤”成为各个面店的法宝,大小面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

去苏州面馆吃面,首先要选汤,一般分“红汤”和“白汤”。“吊白汤”要用上好的土鸡、大骨、蹄髈加以蟮骨、虾壳、螺蛳等湖鲜,还要加入秘制调料,以文火慢熬将近一天,熬出的白汤清而不油,色泽透亮,犹如琥珀、一清见底。

“吊红汤”不是简单地在白汤里加入酱油和糖,考究的是用五花肉经过数小时的烧制焖熬出来的酱汁和白汤混和。如用酱油、味精等直接调味出来的汤,老食客抿一口就能分辩出来,吃后还会口干,这样的店家开不长久。

吊好的原汤如同卤菜店的老卤一般,是万万不可全部用完的,因为用剩下的汤再吊新汤才能将这锅汤越吊越美味。如此便成了老汤,越是年代久远,汤味越是浓醇。

文章图片4

汤吊成了,一些店家还会根据你所点的浇头伴入少许卤汁,让我们能尝到浇头的原味。

再淋上薄薄的一层熟猪油,是汤料制作的必要步骤。猪油包裹住面能增香保温,让香气在嘴里回味无穷。

最后在面上撒上蒜叶或葱花,那份青色和独特香味令人食欲大增。老食客最爱“重青”(即多放大蒜叶,也可以是香葱),据说这样会让苏式面更立体。

但也有一些例外,有些面馆是从不吊汤的,依然门庭若市,不吊汤的底气是来自于用新鲜的食材直接现炒,将浇头的原味汤和面混和一起,尝到的是浇头食材原味。这算是苏式面中的另类,也很受欢迎。

02 压面

文章图片5

很多来自北方来的朋友,吃完苏式面,觉得面条不够劲道。由于苏式面是机器制作,韧劲不足的苏式面,是由于制作工序和工艺没到位。

苏式面条没有手工制作面条的拉,拽,扯,揉,削……,用机器制面,需要来回压上N遍,并添加鸡蛋液等以提高面的韧劲,这样制作出直径约1.5毫米左右的细面面香扑鼻,也不会因面太粗太韧,掩盖面汤和面浇的口感。

即便这样,这刚压好的面也一定要在3个小时之内售卖完,才能保证苏面的最佳口感。

03 浇头

文章图片6

苏州地面,花色品种居多,令人眼花缭乱,仅以浇头为例,就有:焖肉、炒肉、肉丝、大排、小排、羊肉、卤鸭、肚丝、猪肝、腰花、爆鱼、鱼块、爆鳝、鳝糊、虾仁、三虾、蟹粉、三鲜、什景等,不下百种。

而相同的面浇又衍生出很多的品类,比如焖肉有瘦肥适中的叫五花、大肥的叫硬膘、而精瘦的叫焖蹄或小肉等。鱼的话有头尾、肚档、甩水等。

而上述几种原料合在一起,又形成了双浇面、三浇面等等,通过不断地排列组合,大大丰富了浇头品种,作为食客每天换着不同的品种,非但吃不厌,并为此乐此不彼。

下面照片摄于2016年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某面馆,由于盛泽面馆的浇头基本全为现炒,所以品种组合达到了72种。

文章图片7

04 下面

文章图片8

在苏州,一定要把煮面说成下面,因为苏州面条不是煮出来的,是下出来的。

面一下一捞看似简单,但要做个顶级的下面师傅,也要勤学苦练个三、五年。

苏州面条细而滑爽,很容易煮得烂踏踏的就不好吃了。所以,下面条量要不多不少,快速一次性下锅,当面芯刚刚熟,面条还有些硬时快速捞出,放在“笊篱”一抖一甩是软硬功夫,甩慢了面容易烂,甩轻了面卷不紧,会带进不少面汤,便会泡软发胀。甩完放在面碗中码得整整齐齐,忧如鲫鱼背。

苏州人对吃“头汤面”有份执著,头汤面,是每天早上第一锅清水里下出来的面。这样做出来的面,白净清爽。

文章图片9

对于水城苏州,家乡的水更是一份乡愁。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的家乡在苏州太湖边,一个叫庙港的小镇,在他的《故乡阳春面》中写道:

“……北京有五位部长和两位将军带着夫人到苏州参加一个活动,住在开发区的新苏国际大酒店。早上吃美式早餐,还有精美的苏州点心,总觉得不对口味。我对部长们说:“水龙面馆的羊肉面比美式早餐味道更对胃口,要不要试试?”大家都兴致勃勃。

文章图片10

我提前跟水龙打了招呼。第二天,他带了头天夜里刚焖好的羊肉和新做的熏鱼,早早赶到了新苏国际。水龙说,苏州水不如太湖水好吃,还专门用木桶装了一大桶太湖水。那天的面条果然一炮打响,部长们赞不绝口。”

文章图片11

这份独爱家乡的一碗面,甚至连煮面水都要用故乡太湖水。那份精致,那份乡愁又谁能知。

苏州面馆传承与发展

苏州面馆历史悠久,在清朝时最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面馆业在宫巷关帝庙内还创建了面业公所。

在苏州的碑刻博物馆内存有《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时的面馆按每月利润“每千钱捐一文”,最多的捐450文,最少的捐60文,共有88家,当时捐款的店家应该局限于古城内,可见当时苏州面馆业的盛况。

这些面馆有:观正兴、松鹤楼、正元馆、义福昌、陈恒锠、南义兴、北上元、万和馆、长春馆、添兴馆、瑞兴馆、陆鼎兴、胜兴馆、正元馆、鸿元馆、陆同兴、万兴馆、刘万兴、泳和馆、上琳馆、增兴馆、元兴馆、陆正兴、张锦记等等。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面馆大多数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能延续下来的,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所以,现在苏州市场的各类面馆,真能经历百年而不衰,靠的一定是诚信经营,真材实料,把苏面制作,当作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

苏式面在不断地传承发展中,根据地域、人群、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味。下面对最具代表性的十种苏式面,做一粗略的介绍:

文章图片12

许多老苏州的一天,是从一碗焖肉面开始的。肉要三精三肥硬肋五花肉,是制作焖肉的上等原料。

焖肉上桌,要做到肉烂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蜡的半透明状,肥则腴而不腻,瘦则酥烂醇香,满口鲜汁,入口即化,食之不忘。

文章图片13

枫镇大面具有很强的时令性,过去只在夏至立秋两个节气之间供应。最正宗的枫镇大面必须选用酒厂里酿酒剩下的酒糟,酒气氤氲,十分浓郁。后经过改良,逐渐变成加入酒酿制作。

枫镇大面的浇头也是一块焖肉,但和寻常的红烧焖肉不同,这块肉是白的。焖制时不放酱油,单靠盐来调味,色清味淡,入口即化。

文章图片14

旧时黄天源糕团为吴门一枝独秀,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时炒肉面也名冠一时。

据说旧时有一常客,常常既买炒肉团子,又买一碗阳春面,并把团子里的炒肉挑出来作为面浇,吃得津津有味。

店主受其启发,也做了个炒肉浇头试试,在试做时,选瘦肉、虾仁、香茹剁碎炒成面浇头。浇头香,面汤鲜,炒肉面就此走红。

文章图片15

松鹤楼创于乾隆初年时,本为面馆,以卤鸭面闻名。当时,松鹤楼的面不及观振兴与老丹凤,故善吃者买其卤鸭加其他面馆的面。旧时苏城流行吃雷斋素,吃斋人封斋和开荤,总要到松鹤楼吃碗卤鸭面。

卤鸭制作讲究,必选用本地产、当年新肥鸭,现杀,现烹。卤鸭,色泽鲜艳,皮呈枣红,鲜肥嫩酥,甜中带咸,卤香浓郁。

卤鸭面,是典型的“过桥”面,即面与鸭分别盛碗装盘,食时将鸭放入面中,颇具特色。

文章图片16

最早的奥灶面馆在昆山玉山镇半山桥堍,光绪年间,由富户女佣颜陈氏接手后,以精制红油爆鱼面闻名县城。

颜陈氏的面汤与众不同,以鲜活的青鱼粘液、鳞鳃、鱼血加佐料秘制面汤,鱼肉制成厚薄均匀的爆鱼块,用本地菜籽油熬成红油,并自制生面,打成状如银丝、细腻滑爽的细面。

一碗面端上来,讲究五烫:碗烫、汤烫、面烫、鱼烫、油烫。一时生意十分火爆。

附近面馆出于嫉妒,谑称颜陈氏的面馆“奥糟”,也就是苍蝇馆子的意思。后来,传来传去,便称为“奥灶面”了。

文章图片17

苏州的爆鳝面也是一绝,它是鳝片生爆成黄脆,再加入酱油、绍酒、糖、肉清汤等,经“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等多道上序精巧烹调而成,面条柔滑、鳝鱼香脆,口感甜而不腻,是非常经典的苏式汤面。

文章图片18

这碗面时令性极强,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江南河湖中的雌虾进入产卵期,以太湖所产的籽虾品质为上。所谓“三虾”,即是虾身上的三宝:虾子、虾脑、虾仁。

从小小的籽虾中将虾子、虾脑、虾仁分离,十分费人工,需先剔虾子,再剥虾仁,剩下的虾壳与虾头同熬鲜汤后,再从虾头里剥出结成深橘红色的小块虾脑。

虾仁肥美,虾子饱满,虾脑硬实。伴在面中嫩、鲜、香。

文章图片19

蟹黄面又叫“秃黄油面”,意思是“光秃秃的只有蟹黄和蟹膏”,是传说中的顶级面点。

过去苏州螃蟹多而不贵,吃不完时,就将蟹膏和蟹黄取出来,加肥膘熬好,装入瓶子或罐子,留着以后拌饭吃。黄油,就是高纯度的蟹膏和蟹黄,不带一丝蟹肉。

蟹黄面就是将蟹肉和蟹黄剥出处理后,加荤油、姜末等佐料现炒后,要趁热倒入面里,当蟹黄和蟹膏裹上了每一根面条,浓浓的蟹香扑鼻而来,谁又能拒绝这种美味呢?

文章图片20

蕈油面是常熟兴福寺的斋面,原料取自虞山的松树蕈,松蕈“生于松树茂密处,松花飘坠著土生菌”。

蕈油的制作以当日摘取的新鲜松树蕈为原料,撕去其表层膜衣,放入开水窜烫,用盐水浸泡3至4个小时后取出,在菜油锅中爆透,加香料和佐料起锅,便得出了一份清香、鲜美的松树蕈油。

文章图片21

羊肉面都产于苏州城外的几个区县乡镇。各有特色,口味制作差异性大。

太仓双凤羊肉面:

以酥、浓、香、肥著称。双凤羊肉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间就有对羊肉的赞美诗云:“秋风乍过西林寺,已闻深巷羊肉香”。

双凤羊肉面肉质鲜嫩,其面汤也用烹羊原汤熬制,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称“跳面”,其特点是面条细、柔、滑、韧,入水便熟,久煮不烂,口感极好。

藏书白汤羊肉面:

用杉木桶烧羊肉是藏书羊肉独创,把新鲜羊肉放到杉木桶里,熬上2个小时至肉质酥烂就成。如此简单粗暴的烹饪,却让羊肉煮的恰到好处,烂而不腻,入口就是满腹的肉香;细面爽滑,入口几乎不需咀嚼,随着吞咽直接滑入喉中;汤里尽是羊肉的鲜香之味,只加些切碎的蒜叶,便是人间绝品。

桃源红烧羊肉面:

除了大家熟知的藏书羊肉、双凤羊肉,在位于苏州最南端的桃源镇还藏着一道非遗美食,桃源红烧羊肉。

桃源羊肉以红烧为佳,以八角茴香、桂皮、红枣、老姜、干辣椒等香料调味打底,用柴火慢烧一个晚上,羊肉剪成小块,铺在面上,舀上一勺汤汁,再撒一把蒜叶和小米椒,滋味十分浓郁。

浓油赤酱、略带辛辣的做法,去除了羊肉的膻,激发了羊肉的香,就像在秋冬燃起的一团火,吃得人微微冒汗,浑身舒爽。

吃苏式面的仪式感

去苏州面馆点面,真要预先做点功课,不然对着菜单会一脸懵。先来看一个苏州某面馆的点菜单。

文章图片22

所以,先了解一下苏州面馆的套话

01硬面:煮面时间短,面稍硬

02软面:煮面时间长,面软

03拌面:干挑在碗中,没有面汤

01宽汤:面汤多,面条飘在汤水中。

02紧汤:面汤少,面紧实

01重青:多放葱花或蒜叶

02免青:不放葱花或蒜叶

01重油:多放点油

02清淡:少放油

01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

02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

01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

文章图片23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