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哪儿出好蛐蛐?︱老北京人玩蛐蛐都有什么讲究?︱北京的最美秋天5

 攒破烂儿的 2022-09-09 发布于浙江

不用到了立秋,只要一接近秋境天儿,在北平市上,稍微热闹的大街,或是赶上有庙会,便有卖蛐蛐儿的了。

这是燕都望族之后陈鸿年先生所写。

图片


只要稍稍透露出一丝秋意——野草抽出将要结子的穗子,庭树飘下尚未全黄的落叶,都会使人想起一别经年的蛐蛐来。

这是著名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所写。

图片

老北京玩家很多,要说玩秋,当然养蛐蛐、斗蛐蛐数第一。那您知道北京人玩秋到底有多讲究吗?

图片


不知不觉,现在已经过了白露,到了仲秋时节。而秋天,则是北京人玩虫儿的最好时节。尤其是每到秋天的傍晚,四处都能听到秋虫的鸣叫声,而这些秋虫,有些是人们用来听它鸣叫的,还有的是用来斗的,正是这些秋虫,给北京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

那您知道老北京什么地方的蛐蛐最好?当年最有名的蛐蛐玩家都有谁?斗蛐蛐又有什么讲究呢?

图片

1

老北京哪儿产的蛐蛐最好?

北京曾是盛产蟋蟀的地方。这么说吧,以前到了北京的城外就能听到蟋蟀的叫声。如广安门外的大井、小井,右安门外,左安门外,德胜门外,安定门外等都有蟋蟀的踪迹。清河、南苑一带的蟋蟀就很好。香山、旧宫、南苑机场都出过好蟋蟀,像白牙青、白牙紫、铁弹子等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里记载着北京永定门外5里有个胡家村,也有叫胡村的,那里产的蟋蟀特别好。因为村庄里有不少坟地和废旧庙宇,曾是盛产蛐蛐如好斗的“铁弹子”、“白牙青飞翅”之地。

图片


明代崇祯年间写的《帝京景物略》里专门写了那里产的蟋蟀“矜鸣善斗,殊胜他产”。这些蟋蟀拿到老天桥去卖,准能讨个好价钱。在老北京,专门卖蟋蟀的在鲜鱼口,东晓市也有,蛐蛐罐上还盖着红布。其实,这个胡村的地名,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在哪儿。其实,就在现在蒲黄榆以东,南三环往北的区域。当年,胡村的范围很大,后来修了蒲黄榆路,把胡村分为了两部分,可是,当年记载中提到的很多废旧庙宇可是早就不存在了,那蛐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当然了,现在这些地方都成了闹市区,您再找好蛐蛐,可是找不到了。

图片


图片


金受申先生《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专门说到老北京蟋蟀的产地。他在文中写道:老北京产蟋蟀的地方很多,西山福寿岭、寿安山、黑龙潭,南北二三十里以内都产佳种,尤以北山的绵山以东七十二山头及关沟一带更佳。十三陵地带内所产蟋蟀在各地之上,所以北京著名的蟋蟀贩子如蛐蛐赵、蛐蛐文子、蛐蛐景子,每年都要裹糇粮、带咂嘴、携挖蛐蛐器具远征一次。先到西山,次到北山及十三陵,每次远行以十日为度。两次所得足供全家一年衣食,如得特殊佳种,还可来两件老羊皮袄穿穿。有人以为北京没有好蟋蟀,是不尽然的。

图片


图片

2

蛐蛐为什么叫促织?

蛐蛐又叫蟋蟀﹑促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诗经里就有提到“立秋促织鸣”。“促织”这别名的由来与这样一个民间谚语有关:“促织鸣,懒妇惊。” 因为立秋一到,天气就变冷了,听到蛐蛐的叫声,好像在催促那些懒情的妇女快快纺纱织布,制作寒衣准备过冬,故此,人们又把蟋蟀叫做促织。

图片

据《长安客话》记载:“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瓦盆泥罐,遍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说这话的是蒋一葵,他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人。可见400多年前,北京人玩斗蛐蛐的风气之盛。一般认为,蟋蟀文化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明清两代是斗蟋蟀的鼎盛时期。明朝中期以后,斗蟋蟀的风气更盛,连皇帝也经常和宮女、太监一起伏地斗蟋蟀。斗蟋蟀流传到清朝还是势头不减。到了今天,养蛐蛐斗蛐蛐作为一种文化,仍然吸引了不少爱好者。

3

老北京人玩蛐蛐都有什么讲究?

有一位世居南城的老北京王文生老先生,总喜欢在微信群里用他特有京腔京韵和大家畅聊老北京的各种文化。那说起老北京人玩秋虫,他不仅自己也玩,有着很多体验和回忆。特别是他博闻强记,能说出很多内行门道。太多精彩,请您收听本期节目音频。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著
《故都风物》陈鸿年著
《北京往事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