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改变世界: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和合文化传媒 2022-09-09 发布于北京

大部分动物刚出生就能自主活动觅食,相比之下,人类的幼崽生存能力很弱,吃喝拉撒都需要成人帮忙。因此照顾一个孩子非常辛苦,耗神又耗时。可是人类的童年期偏偏特别长,比大多数动物的幼年期都更久一些。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类幼崽为什么不能早点长大呢?为什么要有那么长的童年呢?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就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

艾莉森·高普尼克

(Alison Gopnik)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

及哲学系客座教授

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

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

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

童年是人类独有的学习期

艾莉森认为,漫长的童年期,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让人类拥有了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超强能力,比如: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用其他动物都无法做到的方式,来改变环境。

一方面,人类依赖着过去几代、几十代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生存,自然也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习这些知识,而童年就是这个准备阶段。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内的学习,从婴儿期开始,孩子所尝试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努力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尤其是玩耍的时候。

另一方面,孩子拥有远超成年人的想象力,他们在学习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也在想象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没有这些想象,就不会有VR眼镜和宇宙飞船,人类就会停滞不前。

童年推动人类进步

艾莉森在她的经典儿童认知科普书《孩子如何思考》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她说:

● 孩子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负责产生各种奇思妙想,而成人则像生产和销售部门,负责把其中的一些点子落地、执行。

孩子的生活依赖于成年人的照顾,只有童年期得到足够好的照顾,孩子才能将全部注意和行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才能够更加自由地想象。

“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年”,不仅仅是基于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更因为脑科学研究显示,幸福安定的童年对一个人,甚至全人类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脑的发展。

大脑是发育时间最长的人体器官:一部分在生命早期就已经发育成熟,甚至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比如负责生命机能的脑干部位;另一部分在成年之后还在持续发展,比如负责思考、计划、自控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善。

正因如此,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很难把注意力有目的地集中到一个限制的范围内。

比如,你无法要求一个3岁的孩子坐在书桌前专注地看15分钟书,你也不能要求一个6岁的孩子输了比赛后总结经验而不是嚎啕大哭,这不是他们不专心或者太脆弱,而是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能力达到这种期待。

懂得儿童大脑发展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会有更合理的期待,也就会更少焦虑,更知道哪些事情能真正支持孩子的成长。

有趣的是,前额叶皮层晚熟虽然会给家长带来种种情绪行为挑战,但是对孩子却是有好处的。孩子的大脑可以因此保持更长时间的开放性,不会过早被人类过往的知识和经验禁锢,因而更有创造力。成年人常常要被提醒才会看到“世界充满无限可能”,而孩子天然生活在无限可能的奇妙世界中。

因为孩子比成年人更少受到前额叶皮层的抑制,往往会有更多发散的奇思妙想、大脑也会更活跃,更容易留意到很多成年人都会忽略掉的细节和可能性。

艾莉森的研究显示,虽然成年人自控力更强,能够更好地做出长期规划并执行计划,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但在学习和想象这两件事情上的能力,却是远远不如儿童的。

这样的“设置”,也让人类在沿袭祖先们积累的知识经验时,能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每一代都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儿童学习的方式和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如果年幼的孩子,过早被要求按成人标准去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会损害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方式,孩子的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想想看,你曾接触过的孩子,是不是几乎都喜欢玩假装游戏?假装自己是超人或是公主,假装在做饭或是在打仗……再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谁还没玩过扮家家酒呢?

虽然是假装的,但孩子仍然能在玩耍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去获得类似于现实经历的学习过程和情绪情感。在假装的游戏世界里,孩子没有任何限制和拘束,所以才有机会去探索所有的可能性。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总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怎么能行?放心吧,在假想的过程中,孩子能清楚地分辨虚构和现实,两三岁的孩子拿起一块积木,假装自己在吃饼干,但不会真的吃到肚子里去。

更多家长可能会担心“贪玩”影响学习,然而在学龄前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知识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导致“拔苗助长”的后果。

相比“赢在起跑线上”,孩子更需要充分的游戏和玩耍空间——这就是脑科学研究的结论。

超强的模仿学习能力

孩子还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很小的婴儿就能模仿别人的动作,并且凭着模仿来认知因果关系。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人,父母的态度、行为、语言,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1岁的婴儿观看实验者用头轻轻地碰触一个盒子,然后盒子发光了。紧接着,孩子也会模仿实验者的动作,用自己的脑袋去碰盒子,让盒子发光。

另一个实验,是把实验者的双手绑住,然后,让他用头去触碰盒子,盒子发光。但观察到这一幕的孩子,却是用手而不是头去触碰盒子。

因为孩子能意识到,实验者用头去碰盒子,是因为不能用手,重点是“碰”盒子,而不是用手还是用头。

作为一个1岁的婴儿,有这样的推理能力让人意外,我们因此发现,孩子们知道的,远比他们表达出来的更多。这提醒我们,哪怕是在牙牙学语的孩子面前,都需要“谨言慎行”啊!

童年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童年是人类的一个特殊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想象,还有很多关于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学习,比如爱、共情,以及道德。

孩子与养育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和互动,都在塑造着他。与此同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父母。比如说,在多子女家庭里,即便你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反应也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不同,也会让你不自觉地“区别对待”不同的孩子。

关于童年的记忆,也是每个人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的童年,可以让人在面对人生的挫败、挑战和变故时,更有信心和力量。

没有人能够预期未来会发生什么,即便是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的境遇。但就像艾莉森所说的:

● 我们无法保证让孩子获得幸福的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努力提高这种概率,至少,我们能够保证让孩子获得幸福的过去。

但童年的经历也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如果你没有幸运的拥有一个幸福童年,也不能把所有的锅都扔给原生家庭,然后一直任由自己沉浸在自怨自艾中。因为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大脑终身都具有可塑性,成年之后的经历同样也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只不过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童年的经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越是深入研究童年,越是觉得生命的神奇。尽管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但很多人在长大之后,就完全忘记了当自己还是个孩子时,究竟是怎么思考的。

研究孩子的心智模式,尝试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但更重要的是,让成年人放下自以为是,学会蹲下来,真正向孩子学习。

敬畏童年,就是敬畏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