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抑郁症康复的最大误区,就是“回到从前” | 生命问答

 长沙7喜 2022-09-09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您好。

我的孩子自从确诊抑郁症之后,我总是非常焦虑孩子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康复。这种“想要他变好”的念头时刻折磨我,尤其是当拿他跟同事、朋友的孩子对比时,焦虑和不安就更加明显。我知道这样的想法不正确,但作为母亲,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怎么才能让我心里好过一点呢?

一位来自成都的妈妈

图片

孩子生病后,家长往往很担心:孩子还能不能回到学校念书?能不能继续高考读大学?还能不能融入正常的生活?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回到从前的自己,能够继续学业,能够继续TA的开朗、上进,甚至继续TA的叛逆、脾气,只要能够康复就好。

可是“精神康复”,就真的是我们认为的这样吗?让我们来听听华西心理卫生专家邓红教授的解读。

图片

认为“精神康复”就是回到过去

是过于狭隘的认知

普遍认识的精神康复是:复原,让患者回到从前的自己。事实上,这个看法太过狭隘。

国际上在“精神康复(Rehabilitation)”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复元(Recovery)”。复元提出的康复理念是:患者不必回到从前的自己,也可以重获有意义的人生。

传统的精神康复关注患者的缺陷,希望能弥补缺陷,恢复功能。

而康复领域的“复元”理念则不太强调缺陷,反而重视患者自身的长处,强调发现个人的潜质。即:在接受现实不完美的同时,努力发现生命新的意义,过一种有幸福感、有贡献的积极人生。

邓红教授提到:复元的核心是将精神困苦看做一种完全合理的人性感受,其中自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有多种途径都可以跨过这道障碍,继而迈向精神健康

如果可以重塑我们对于“复元”概念的认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会同时拓宽,让我们不再“生活在病中”,从而缓解或者消除家长以及孩子对于精神疾病的心理压力。

疾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我们还有能力及可能做很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

图片
图片

不要害怕生病

它只是一种提醒

“生病是一个提醒,告诉身体需要停下来,重新评估下以前的生活方式和对压力的处理方式。”邓红教授提到。现代生活中的快节奏,时常让人累积了很多压力而难以放松。如果这些情绪和压力没有处理,往往会造成新的困扰。

有时某些目标过于执念,一些想法太过偏执,遭遇重大挫折后,就容易诱发精神疾病。

生病之后,反而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原有的思维、行为模式。同时也有机会调整到健康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更有可能回归健康的生命状态。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生命原本还很宽阔。以前TA可能有很多的自我设限,一条路走不通了,就认为人生无路可走。这是自我设限造成的困苦,其实人生不是这样窄的。

举个例子来讲,在一个有很多窗户的房间里,如果这扇窗户被堵住了,那为什么非要从这个窗户出去呢?可以从其他窗户出去。哪怕还是从这个窗户走,康复成长后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图片
图片

别跟短板较劲

挖掘每个人的长处

“哪里不会点哪里”是学习所需要的求知态度。但是在生活中,非要去和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较劲,把自己都绕进了极端的情绪或者思维里,则是得不偿失的愚蠢做法。

在邓红教授接触的诸多个案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青少年朋友非常执着于考某个专业,有时候,这种执着并非是毅力和恒心的体现,而是一种病态的纠缠,对不切实际的目标的执念。

也正是因为这样,ta无法接受自己的考学失败,紧绷的神经一旦继续加码,崩溃就在所难免。在复元过程中,通过家人的理解陪伴,ta慢慢看到了自己之所以纠结在某个目标上的内在原因。

然后,开始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疾病,为康复采取积极的行动。ta放弃了以前执着向往的专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现状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不仅逐步走出抑郁的影响,也开始享受新的生活。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能够看到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带领孩子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不要将眼光总是落脚在“早日康复”这件事上,复元才可能真正发生。

图片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