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七篇大论解读

 herngwu 2022-09-09 发布于美国

《素问》七篇大论解读

Image

这篇文章写成已半年有余,之所以久久没有公布,一是等待临床的进一步验证,二是时间与临床的沉淀或许能催生出更深的发现,三是希望借助后世进行查漏补缺,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此篇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是在前有对大论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成(见于河南中医杂志《五行医学流变述要》),历时已五年有余。另外,完成对大论的解读并用于临床,一路走来,离不开河南中医药大学孙鸿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孙老师淡泊,朴素,不慕名利,务实于临床,其为人性格,学术作风,中医思想,对我影响颇深。今将文章公布于此,非为大论之私也,实为丰大论医学之实,而与同道共享之。

1.五运六气之主、客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

七篇大论以五运六气为纲,而五运六气则是对“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一种概括,对天地之气关系的一种把握,气有多少而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而为五行太过不及。也即六气为三阴三阳,无形而为天气;五运为五行之运,有形而为地气。而五运与六气的此种关系,在《至真要大论》则论述为主客关系,以五运为主,六气为客。观历代各家及今人,皆以主客为六气之主客,是受《素问运气论奥》影响而未细读《内经》也。《至真要大论》明文: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五运为主)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六气为客)

——《素问·至真要大论》

同时从“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与“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的症状对比可明,“五运为主,六气为客”是《七篇大论》的基本定义。而大论医学则是以五运、六气之相胜关系来展开的。如“厥阴司天,客胜(六气)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五运)则胸胁痛,舌难以言”,根据主、客相胜的不同,而有“泻客补主,泻主补客”之区别,此在《六元正纪大论》最为详细:

上少阴火      中太宫土运      下阳明金

上咸(补)寒  中苦(泻)热    下酸(补)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土运为太宫则太过(主胜),故以苦泻土运,而以咸补司天之气,以酸补在泉之气,此是对主胜则泻主补客的运用。且此篇又有诸如“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的论述,都是根据主胜、客胜的不同而针对“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进行治疗。

辨明主客之后,是针对主气、客气的治疗。“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是说,五运与六气虽有五运太过则主胜,与五运不及则客胜的不同,而在五运与六气相胜的基础上,则不会出现五运复六气,或六气复五运的情况。复气是源于天气、地气自身内部的一种平复,天气胜则来自天气的复气对其进行平复,地气胜则地气对其进行平复。对此《内经》亦辩之明也。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炎暑流火。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复则收政严峻。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复则大风暴发。

——《素问·气交变大论》

由此可知,运不及则气胜,胜极则复以天气,而不会由地气之复来进行调整,此也就是,客主之气,有胜而无复也。辨明主客之胜,才能论五运与六气之胜、之复。五运为地气,静而守位,其气变化少而慢,易于把握,而六气为天气,动而不息,致病变化多而快,故《内经》以六气为例详列治法,而五运仿此。

Image

而从《七篇大论》原文来看,六气胜、复的产生,是在五运不及的基础上形成的。

甲子  甲午岁

上少阴火  中太宫土运  下阳明金  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乙未岁

上太阴土  中少商金运  下太阳水  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由上可知,土运太过则为运气胜(主胜),没有六气之胜复产生,为正化;金运不及则产生热胜,寒复。由此可知,只有运不及的时候才会产生六气之胜复,这一点在七篇大论当中被反复强调:

①辰戌之纪也。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卯酉之纪也。阳明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同正商。丁卯岁会丁酉,其运风清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炎暑流火

——《素问·气交变大论》

因此,运不及的时候会产生相应六气之胜,也即主不足,客胜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六气之复。

2.大论医学脉法与药物

七篇大论在文中,是有对脉法的描述的,一是在《至真要大论》的六气脉法:

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一是古老的原穴诊法:

厥阴之复……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太谿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神门绝,死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

整体来看,大论应该是整体脉与局部脉并行的。原穴诊法作为遍身诊法的一种,在脉诊的发展中,后来被寸口局部脉所取代,故可用寸口局部诊法代替原穴诊法。而对于六气脉诊,与五脏脉相比,“太阴之至,其脉沉”不同于脾脉代/缓,“太阳之至,大而长”不同于肾脉石,六气脉与五脏脉稍有区别,但仍可汇通用之。大论以五运、六气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因此,大论的脉诊亦离不开对五运、六气的诊断。从七篇大论的文本来看,其在用原穴诊法候五脏之虚实,也即五运,因此,五运可用寸口局部脉来诊;而六气则以六气脉法为准,是寸口整体脉的用法。而具体在司天、在泉、邪气反胜、相胜、相复方面,亦是整体六气脉与局部脉法参而用之。

有关药物的选用问题,六气层面以气类药物为主,五运层面以形类药物为主(六气为天气,无形;五运为地气,有形),大体以其针对六淫,还是有形物质进行治疗进行区分,大体举类如下:

Image

3.司天在泉

    《至真要大论》司天在泉的治法,是针对每一年六气所司值时间内的六淫之气,侵犯人体,产生六淫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一点可详参《温病条辨》,在《温病条辨》中其以六气的顺序为论述顺序,以《至真要大论》中司天在泉的治法为组方原则,创建了诸如银翘散、清营汤、杏苏散等经典明方。而本文仍以《七篇大论》为主进行论述, 关于司天在泉的治法,《至真要大论》提出: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也即用所胜之味对胜气进行平复,同时,胜气的治法也要遵循另一个原则,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以司天在泉的治法为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风气胜治之以金味辛,另一方面也遵循“肝欲散,及食辛以散之”,也即微者随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因此,泻之以苦,即是“甚者制之”之意。其中,在司天在泉的鉴别方面,遵循“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以关脉之上脉象明显者为司天,关脉以下脉象明显者为在泉。

3.1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司天/在泉风淫所胜,为厥阴风木所司气之时犯与人体而产生,根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此为微,遵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主药以辛;佐以苦甘者,调和肝脾之气;甘缓者缓肝之急。因风木属温,故用以辛凉。厥阴司天/在泉,为厥阴之风侵袭人体,故整体脉弦。

①远志煮散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肝虚实方》)

治肝邪热,出言反常,乍宽乍急。

射干 大青(各一两半) 葛根(各一两)

远志  杏仁(各一两半)茯苓  麦冬(各一两)

甘草(一两)

芍药(二两)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叶一升,取汁用煮药一匕半,煎取八合为一服,日二。以绵裹散煮之。

②银翘散,减竹叶、淡豆豉,加麦冬(选自《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桔梗,生甘草

麦冬

荆芥,薄荷

③桑菊饮,加白芍(选自《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

杏仁,桔梗,芦根

甘草

白芍(郁金)

3.2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司天在泉热、火淫所胜,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所司气之时犯与人体而产生,根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此为微,遵循“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故主药以咸;佐以苦甘者,调和火金之气;酸收者收心之散,苦发者,发火之郁。因火热属热,故用以咸寒。少阴司天/在泉,为少阴君火侵袭人体,故整体脉钩;少阳司天/在泉,为少阳相火侵袭人体,故脉整体脉稍浮大。

①犀角地黄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肝病方》)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消瘀血方。

犀角(一两)

生地黄(八两)

芍药(三两) 牡丹皮(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

②清营汤,减竹叶,银花,连翘,加五味子(选自《温病条辨》)

犀角,元参

黄连,丹参,生地,麦冬

五味子

③清营汤,减竹叶,银花,连翘,加五味子,升麻,羌活(选自《温病条辨》)

犀角,元参

黄连,丹参,生地,麦冬

五味子

升麻,羌活

3.3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司天在泉湿淫所胜,为太阴湿土所司气之时犯与人体而产生,根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此为甚,遵循“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主药以苦;佐以酸辛、酸淡者,调和土水之气;淡泄者,泄其湿也。因湿土属凉,故用以苦热。太阴司天/在泉,为太阴湿土侵于人体,故整体脉沉(缓)。

①消食丸(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

治数年不能食方。

炒麦芽(一升)

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②半夏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

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方。

白术 杏仁(各三两)

芍药(四两)竹叶(切,一升)

橘皮(四两)半夏 宿姜(各八两)

茯苓(各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③四苓汤加木瓜厚朴草果汤(选自《温病条辨》)

白术

木瓜,半夏

厚朴,草果

猪苓,茯苓,泽泻

3.4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司天在泉燥淫所胜,为阳明燥金所司气之时犯与人体而产生,根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此为甚,遵循“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主药以苦;佐以酸辛、甘辛者,调和金木之气。因燥金属凉,故用以苦温。阳明司天/在泉,为阳明燥金侵于人体,故脉整体脉浮短涩。

     ①浓朴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肺病方》)

     治肺劳风虚冷痰湿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方。

     浓朴 麻黄(各二两)

     桂心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两) 甘草 秦艽 茯苓(各三两) 细辛(二两) 半夏(一升) 生姜(十两) 大枣(十五枚)

     黄芩(二两) 杏仁  枳实(三两)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②前胡汤

      治胸中久寒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饮食减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卧不欲起方。

      前胡(三两)

      人参 当归 半夏 甘草(各二两) 麦冬 吴萸 (各一两) 生姜(四两)

      杏仁(四十枚)防风 大黄 黄芩(各一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方云∶若胁下满,加大枣十

③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者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麻黄(四两)

甘草 五味子(各三两)  母姜(五两) 淡竹叶(切,一升)

杏仁(五十粒)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④浓朴麻黄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咳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三两) 细辛 干姜(各二两) 小麦(一升)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杏仁(半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麦熟,去麦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杏仁薏苡汤(选自《温病条辨》)

杏仁,厚朴

薏苡仁,桂枝,生姜,半夏,白蒺藜

防己

杏苏散(选自《温病条辨》)

杏仁,前胡,桔梗,

甘草,大枣,茯苓,陈皮,苏叶,半夏,生姜

枳壳

3.5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司天在泉寒淫所胜,为太阳寒水所司气之时犯与人体而产生,根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在泉为为,以所胜平之,治之以甘;司天为甚,遵循“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治之以辛;佐以苦辛、甘苦者,调和水火之气;咸泻者,泻水也;苦坚者,坚肾也。因寒水属寒,故用以甘热、辛热。太阳司天/在泉,为太阳寒水侵袭人体,故脉整体脉大而长。

①大补心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

附子(一两)  桂心(三两) 半夏 远志 石膏(各四两) 生姜(六两)

黄芩(一两) 甘草 茯苓 麦门冬 干地黄(各三两) 饴糖(一斤) 大枣(二十枚)

阿胶(三两)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②附子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

甘草 芍药 干姜 黄连(各一两)黄芩(半两) 粳米(三合)

阿胶(二两) 龙骨(一两) 石榴皮(一具)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③大建中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肾病方》)

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膨 ,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KTKT。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

饴糖(八两) 黄芪(三两)甘草 人参(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芍药(二两) 生姜(八两)

远志 当归(各三两)

泽泻(三两)龙骨(二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纳饴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深师无饴糖、远志、泽泻、龙骨,有桂心六两,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④安肾丸减鹿茸(选自《温病条辨》)

制附子,茴香,菟丝子

茯苓,白术

葫芦巴,补骨脂,韭菜子

沉香温胃丸(选自《内外伤辨惑论》)

制附子,巴戟天,干姜,茴香,当归,吴茱萸,高良姜,木香

甘草,人参,(白芍),茯苓,白术,

官桂,沉香,丁香

4.邪气反胜

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从《六元正纪大论》对邪气反胜的定义来看,天之六气主时,有天气反时,与不反时的区别。以厥阴风主时为例,正常情况下应该为风气主令,此为厥阴司天;若本应风气主令之时,出现“春有惨凄残贼之胜”的状况,此为天气反时,这种情况大论称之为邪气反胜。从与司天、在泉的对比来看,邪气反胜的治疗,以治反胜之邪气为主,如: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至真要大论》

从上可以看出,热司于地,寒反胜之的治法,与寒淫与内的治法类似。所以邪气反胜以治疗反胜之邪气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因邪气之反胜,导致原有六淫之气的寒热属性发生变化,导致其与司天在泉治法类似,而主药寒温属性相反,如: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辛,以燥之,以淡泄之。

——《至真要大论》

湿淫所胜为湿淫致病,其属太阴,性偏寒湿,故君以苦热;而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湿热相合,而变为湿热,故君以苦寒。

4.1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风司化于天/地,清反胜之,其为凉燥致病。因此凉燥发生在春季,故以酸补肝养血润燥,以苦、甘、辛清凉燥(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其脉为弦虚而短涩。

①补肝汤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肝虚实方》)

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山茱萸  柏子仁  蕤仁(各二两)

甘草 茯苓 防风(各二两)大枣(二十四枚)

桂心 细辛(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4.2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火热司化于天/地,寒反胜之,此为夏季寒水之气致病。在治疗层面,仿寒淫于内治法。故脉为浮大而长(沉虚)。

①深师黄芪汤

治虚乏,四肢沉重,或口干吸吸少气,小便利,诸不足。

黄芪(三两)人参 甘草(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茯苓(四两)

桂心 白芍(各三两) 生姜 半夏(各八两)当归(一两)

桑螵蛸(二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

4.3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湿司化于天/地,热反胜之,此为火热之气与长夏之湿相合共同致病。在治疗层面,仿湿淫与内治法,而君药由温变为寒。脉为浮大而沉。

①泻热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脾胃具实也。

泻热方

大黄 黄芩(各四两)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各三两)

麻黄(四两)杏仁(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②崔文行平胃丸(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

大黄(二两)

杏仁(五十枚) 小草 葶苈 芍药(各一两)

川芎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翼方》无杏仁,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

4.4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燥司化于天/地,热反胜之,是原有燥气,又加热气,而热燥二气共同致病。在治疗层面,仿风淫于内治法,以治温燥,脉为浮大而涩。

   ①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饮食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苏子(一升) 桑白皮(五两) 半夏(六两) 紫菀(二两)款冬花 射干(各一两)干姜 桂心(各三两) 细辛(一两半)

   人参 甘草 杏仁(各二两) 麻黄(三两)

   五味子(二两)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②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石膏(八两) 杏仁(三两)枸杞根皮(切二升)

     白前(三两) 白术 橘皮(各五两) 赤蜜(七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4.5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寒司化于天/地,热反胜之,此为火热之气于冬季致病。在治疗层面,仿君火、相火治法。脉为大长而浮。

麦门冬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肝病方》)

治凡下血虚极方。

牡蛎 阿胶(各三两)

麦门冬 白术(各四两) 甘草(一两)  大枣(二十枚)

芍药(三两)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5.六气之胜

有关此部分的解说,可参第一部分的主客解读。六气之胜是六气与五运不及共存的一种状态,对应于人体为外邪侵袭,同时所克之脏,脏气不足。因此,治法采用补所克之脏,而泻六气之胜。

5.1岁土不及,风乃大行

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厥阴之胜为“运土不及,风气大行”所致,为客胜主,根据王冰著作《元和纪用经》所给出的治法“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可知,此当泻客补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给出的主客相胜的治疗原则:①主客补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故以甘味补土,故以酸味泻木;②:佐药:“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故佐以苦辛,调肝脾不和之气也;③四气:“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因风木属温,故用药气偏凉,此处,甘用以清。厥阴之胜,为风胜土虚,以土虚为主,故脉右关虚,整体脉稍弦。

①白术散(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

治脾胃俱虚冷方。

茯苓 人参(各三两)

白术 炒麦芽 浓朴 吴茱萸 川芎(各三两)

神曲(三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②(选自《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Ⅰ朱(氏) 上冬用温通奇经。带止经转。两月间。纳谷神安。今二月初二日。偶涉嗔忿。即麻痹干呕耳聋。随即昏迷如厥。诊脉寸强尺弱。食减少。口味淡。微汗。此厥阴之阳化风。乘阳明上犯。蒙昧清空。法当和阳益胃治之。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小川连(二分)广皮白(一钱) 淡生姜(二分)炒半夏(一钱半)

生白芍(一钱) 乌梅(七分肉)

Ⅱ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培土泄木法。亦临时之计。

人参 茯苓

川楝 川连 干姜 川椒

生白芍 乌梅

5.2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少阴、少阳之胜为“运金不及,炎火乃行”所致,为客胜主,根据王冰著作《元和纪用经》所给出的治法“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可知,此当泻客补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给出的主客相胜的治疗原则:①主客补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故以辛味补金,甘味泻火;②:佐药:“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故佐以苦咸、甘咸,调火金不和之气也;③四气:“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因炎火属热,故用药气偏寒,此处,辛用以寒。少阴、少阳之胜,为火胜金虚,以金虚为主,故脉右寸虚,整体脉稍钩。

①麻子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肺病方》)

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方。

麻子(一升) 桑皮(一斤) 桂心(二两)生姜(三两)紫菀(一两)

饧(一斤) 人参(二两) 阿胶(一两) 

干地黄(四两)

上九味 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②清燥救肺汤(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桑叶,石膏

杏仁,枇杷叶 阿胶,胡麻仁

麦冬,人参,甘草

5.3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太阴之胜为“运水不及,湿乃大行”所致,为客胜主,根据王冰著作《元和纪用经》所给出的治法“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可知,此当泻客补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给出的主客相胜的治疗原则:①主客补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故以咸味补水,苦味泻土;②:佐药:“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故佐以辛甘,调土水不和之气也;③四气:“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因湿土属凉,故用药气偏热,此处,咸用以热。太阴之胜,为湿胜水虚,以水虚为主,故脉左尺虚,整体脉稍沉。

①治心气不足,多汗心烦,喜独语多梦不自觉,咽喉痛,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紫石英 (二两)

人参 茯苓 桂心(各二两)麦门冬(三两)紫菀 甘草(各一两)大枣(七枚)

赤小豆(二十四枚)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②胃关煎(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熟地,白扁豆

炮干姜,吴茱萸,山药,甘草

白术

5.4岁木不及,燥乃大行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阳明之胜为“运木不及,燥乃大行”所致,为客胜主,根据王冰著作《元和纪用经》所给出的治法“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可知,此当泻客补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给出的主客相胜的治疗原则:①主客补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故以酸味补水,苦味泻金;②:佐药:“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故佐以辛甘,调木金不和之气也;③四气:“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因燥金属凉,故用药气偏温,此处,酸用以温。阳明之胜,为燥胜木虚,以木虚为主,故脉左关虚,整体脉稍短涩。

①补肝汤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肝虚实方》)

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山茱萸  柏子仁  蕤仁(各二两)

甘草 桂心 细辛 茯苓(各二两) 大枣(二十四枚)

防风(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5.5岁火不及,寒乃大行;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太阳之胜为“运火不及,寒乃大行”所致,为客胜主,根据王冰著作《元和纪用经》所给出的治法“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可知,此当泻客补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给出的主客相胜的治疗原则:①主客补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故以甘味补土,咸味泻水;②:佐药:“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故佐以辛酸,调水火不和之气也;③四气:“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因寒水属寒,故用药气偏热,此处,甘用以热。太阳之胜,为寒胜火虚,以水虚为主,故脉左寸虚,整体脉稍大而长;左寸大而长,亦可。

建中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肾病方》)

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疼,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方。

人参 甘草  茯苓(各二两) 麦冬 黄芪(各三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饴糖(八两)

附子 浓朴(各一两) 生姜(六两)桂心 当归(各二两)芍药(四两)

龙骨(三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饴糖,每服八合,日三夜一。咳者,加生姜一倍。

6.六气之复

分清主胜、客胜是运气治疗的第一步。上面谈了六气之胜,而在四季中的胜气,在随后的季节会产生复气来对胜气进行平复:

木不及,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

火不及,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

土不及,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

金不及,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

水不及,四维发埃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

——《素问·气交变大论》

    从《至真要大论》对相胜、相复的论述来看,相胜是以主虚为主,而导致客气相对偏胜,而复气虽然是对胜气的一种平复,但复气依然兼有主虚,类似于木复而水虚,火复而木虚。而在治疗层面,大论采取的“劳则补子”的方法,如木复而水虚,治以酸寒,以酸补木,木实则水得其养,而水自足,而后再以酸泻之,微泻其木。“劳则补子”的治法,首见于与大论成书年代基本相仿的《删繁方》,在《删繁方》中,此治法用于治疗五脏劳病,而复气之治,亦是在主虚的基础上经历胜气而成,亦是久病,劳病。另外,复气治法亦遵循“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此根据复气的盛衰而进行选择。

6.1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复则大风暴发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厥阴之复,是因“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复则大风暴发”而成,木复与水虚同在,同时克制土气,治疗则采用“劳则补子”的治法,故君药以酸补木,木实则水得其养,“佐以甘辛”,调和木土之气,以酸泻者,泻木实之气,甘缓者,缓肝之急。因风木属温,故君以酸寒。厥阴之复,为风胜水虚同时存在,故脉左尺虚,整体脉弦。

①酸枣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虚劳烦搅,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枣仁(三升)

人参 桂心 生姜(各二两) 石膏(四两) 茯苓(三两)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枣仁取七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②半夏汤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酸枣仁(五合)

半夏 宿姜(各三两) 黄芩(一两)  远志 茯苓(各二两)

秫米(一升)

生地黄(五两)

上八味 咀,以千里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千余遍,澄清,取九升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验方》治虚烦闷不得眠,无地黄、远志,有麦门冬、桂心各三两,甘草、人参各二两。)

③安胃丸,去黄连,黄柏,加炙甘草(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乌梅,白芍,

人参,陈皮,川椒,附子,桂枝,干姜,

川楝子,青皮

炙甘草

6.2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炎暑流火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軟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少阴、少阳之复,是因“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炎暑流火”而成,火复与木虚同在,同时克制金气,治疗则采用“劳则补子”的治法,故君药以咸补火,火实则木得其养,“佐以苦辛”,调和火金之气,以甘泻者,泻火实之气,以咸软者,顺火之性,以酸收者,收火之散,辛苦发者,发火之郁。因火热属热,故君以咸寒。少阴、少阳之复,为火胜木虚同时存在,故脉左关虚,整体脉钩。

①泻肾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及伏水等气急方。

芒硝(三两)玄参(四两)

菖蒲(各五两) 大黄(一升)

黄芩(各三两) 细辛(四两)

甘草(二两)茯苓(三两)生地汁(五两)

磁石(八两,碎如雀头)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下大黄纳药汁中更煮,减二三合,去大黄,纳生地汁,微煎一二沸,下芒硝,分为三服。

6.3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太阴之复,是因“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而成,土复与火虚同在,同时克制水气,此处,直以苦热补火,“佐以酸辛”,调和火金之气,以苦泻者,泻土实之气。因湿土属凉,故君以苦热。太阴之复,为湿胜火虚同时存在,故脉左寸虚,整体脉稍沉。

①槟榔散(选自《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炒麦芽(二两)

陈曲 吴茱萸(各二两)

浓朴 白术(各二两)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6.4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复则收政严峻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阳明之复,是因“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复则收政严峻”而成,金复与土虚同在,同时克制木气,治疗则采用“劳则补子”的治法,故君药以辛补金,“佐以苦甘”,调和金木之气,以苦泄者,泻金实之气。因燥金属凉,故君以辛温。阳明之复,为燥胜土虚同时存在,故脉右关虚,整体脉稍短涩。

   ①半夏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甘草 浓朴(各二两) 人参 橘皮 麦冬(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利之。芩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半夏(半升)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大黄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杏仁(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6.5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太阳之复,是因“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而成,水复与金虚同在,同时克制火气,治疗则采用“劳则补子”的治法,故君药以咸补水,“佐以甘辛”,调和水火之气,以苦坚者,坚肾之水。因寒水属寒,故君以咸热。太阳之复,为寒胜金虚同时存在,故脉右寸虚,整体脉稍大而长。

①补心汤(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治心气不足,病苦惊悸汗出心中烦闷短气,喜怒悲忧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呕吐血,舌本强,不通水浆方。

紫石英(二两)

人参 茯苓 远志 当归 茯神 紫菀 甘草(各二两) 麦门冬(一升)大枣(三十枚)

赤小豆(三合)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7.五运治法

以上主要是对六气司天,在泉,邪气反胜,相胜、相复的论述,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五运主病的治法问题。《至真要大论》言:“主胜逆,客胜从”,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言:

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者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从大论的论述来看,五运致病存在太过、不及与郁而发病的问题。并且,主(五运)不足,客气(六气)胜其为病为徐,为轻;而在主(五运)太过的基础上,又复感六淫则暴。并且,在太过不及的时至上亦有区别: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不及者归其己胜,诸如前面所述的“土不足,归于木,为木胜”即是此。而太过者则当其时,以本运太过而克制相胜之脏。如: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素问·气交变大论》

主气(五运)本过,又得天气(六气)相助,则克制相胜之脏,为病最烈。主气太过,不恒其德,亦会产生复气:

发生之纪,是谓启陳,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暴烈其政,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坚成之纪,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政暴变,则名木不营,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

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

——《素问·五常证大论》

关于主气(五运)胜的治法,《六元正纪大论》给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的治疗原则,而关于组方,《至真要大论》总结为: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

从七篇大论的定义来看,六气为本,五运为标,因此,《至真要大论》言:病生于本,余知之矣(如上司天、在泉、邪气反胜、相胜、相复),而关于标病的治法,大论给出了非常精炼的回答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说明,若致病不是以六气胜为主,而是以五运太过不及为主,此为“病反其本,得标之病”;而在治法方面,则变治六气为治五运,气药为主,变为形药为主,此为“治反其本,得标之方”。五运治法与六气治法的组方具有相似性,主要区别在于用药的不同。而在脉法方面,用局部脉标记五运(五脏)之病,以左关为例,左关虚为五运不及,左关实为五运太过;左关实,右关虚,或右关见肝实脉,为木胜土;左尺虚,左关实,或左尺见肝实脉,为木复而水虚。余脏仿此。具体五运之病分类与治法,简述如下:

7.1五运太过不及

五运不及为脏虚,五运太过为脏实,其初发病为五脏独虚或独实,而不涉及他藏。此时,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中,五运太过又称五郁,治疗遵循“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原则,在用药方面以“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为主要原则。如木运太过,则宜木胜而为病,以酸味之药,如郁金、川楝子等泻之。

7.2五运之胜

五运不及者兼胜己之脏,五运太过者克制相胜之脏,久之均会造成处于相克关系的两脏,一实一虚,如木实则土虚;金虚则火胜。总体治疗原则仿六气之胜治法(变气药为形药),列举如下:

木运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木实土虚)

火运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火实金虚)

土运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土实水虚)

金运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金实木虚)

水运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水实火虚)

7.3五运之复

在相胜的基础上,一实一虚的基础上,产生克制胜气的复气,为五运之复。如木实土虚的基础上,产生金复之气,此为金运之复。总体治疗原则仿六气之复治法(变气药为形药),列举如下:

木运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木实水虚)

火运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軟之。(火实木虚)

土运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土实火虚)

金运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金实土虚)

水运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水实金虚)

8.总结

通过对大论的应用,我认为大论医学的作者,是希望借助五运与六气的结合,实现阴阳医学与五行医学的融合,整体脉与局部脉的融合,同时兼顾以六气为代表的外感疾病与以五运为代表的内伤疾病。而从对大论的临床实践来看,大论作者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以司天在泉、邪气反胜为代表的六气组方,实为后世六淫治法的治疗法则与组方原则,从文中的选方可见一般。同时,大论的作者还利用相胜、相复完善了六淫与正虚共同存在下的治疗法则,其理论之完备,令人赞叹。另一方面,大论虽以六气为主进行举例,而对于五运所代表的内伤疾病的治疗,亦理法兼备,本文略写以示之,有心之人可尽得之。

研读大论五年来,我一直有种感觉,大论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学问,尤其在看到诸如张元素、李东垣、叶天士、吴鞠通等对大论的应用后,我更加坚定这一信念。本文亦是本着揭开大论与后世医学之关系的态度来进行撰写,大论提供了法则,而后世灵活的用法,是对大论的诠释。若经典与后世相合,方能有法有变,有纲有目,使经典不玄幻,使后世不低俗,此是我学习中医的主要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