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确认病位 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位。如丙辰年,运为寒水,气也为寒水,病因为寒邪淫胜,病机是寒邪伤人阳气,病位是“病本于心”。 二 判断病性 如戊寅年多温病,丙辰年多伤寒。四时主气主运发病不流行不传染,时行客气客运发病多流行传染。 三 确定治则 指导临床治疗,确定治则。如寒邪淫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热邪淫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等 四 分析药性气味 指导采药,分析药性气味,“内经”确切指出五运六气对物候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司岁备物”,“天地之专精也”。既言要根据岁气采备其所生化的药物,才能得天地专精之气,气仝力厚,所谓“地道药材”,分析五味阴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五 指导组方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六 确定人体病理定位 司岁备物,言每年都有专精之物。人为万物之一,岂能出其外?故人出生之年必有其特定的生理病理。如壬午年生的人,壬为木运太过,克土侮金,午为热而克金,则其人必多脾胃肺肠之病。 七 对疾病的预测 用于对疾病的愈后,转归的预测,《内经》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建议细读。 八预防疾病与养生 治末病与养生是《内经》特别强调的内容,《伤寒杂病论》是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集大成者,不可不通。 五运六气不同治则 先看表图 一太阳寒邪 对于寒水的治法,总的原则是寒则热之,但有辛热、咸热、甘热之不同。辛偏重发散,如麻黄汤之类;甘热偏重温里,如四逆汤、附子理中丸等;咸热偏重心肾阳虚寒,《素问-赃气法时论》说:“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咸入肾。 二阳明燥邪 燥本为凉邪,称为次寒,故药用辛温苦温散寒降逆,方用麻黄汤、杏苏散。燥金胜必克肝木,故药用酸温平燥救木,如乌梅丸。吴塘说: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苦温下法,如《金匮》大黄附子细辛汤,新方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之类。苦寒下法,如三承气之类。 三少阳相火 对于相火火邪的治法,总的原则是火者寒之,但有酸凉、咸寒、辛寒之分,而以咸味为主。因少阳通厥阴,相火寄肝,故火邪司天,平以酸凉。少阳火盛必克肺金,故用咸寒,如调胃承气汤,芒硝咸寒治火,佐以甘草之甘泻之,大黄之苦发之。 四太阴湿邪 湿为水气,是阴邪,故必用温热药物治之,不可用寒凉药物。何以苦热为主?因苦为火味,能燥湿,热能清化湿气。佐以辛甘发散,令湿从外汗解。淡渗利湿,令湿从小便出。水湿为有形之邪,发汗,利小便为二大主要的则。如麻杏薏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湿性滞腻,多有夹邪,故治湿必参它法佐之。 五少阴热邪 治热邪的总则是热者寒之,水胜克火,寒水味咸,故以咸寒药物为主,佐以苦味入心泻火。火之母为肝木,火之子为脾土,故用酸甘二味泻之。如调胃承气汤合赤小豆当归散。热胜必克肺金,可用文蛤汤(文蛤,石膏,杏仁,麻黄,甘草,生姜,大枣)。另外文蛤散也是治火热的常用方。 六厥阴风木 风为阳邪,辛金能克风木,故治风邪用辛凉药物为主,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银翘散之类。二是用酸寒泻肝木,从自我调节,如桂枝汤中白芍之酸寒。三是风木胜必克土,故用甘凉法。 邪气反胜 子午年: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丑未年: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寅申年: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卯酉年: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辰戌年: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湿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巳亥年: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这是将六气分为寒燥湿与火热风阴阳两类,寒燥湿为阴邪,故热反胜之;火热风为阳邪,故寒反胜之,清反胜之。清为燥凉之气,称为次寒。因此,实际上还是寒热二气,不过用寒有辛寒、苦寒、咸寒之分,用热有甘温、甘热、酸温之别。 司天为主上半年的客气,在泉为主下半年的客气,何来反胜邪气?此反胜邪气为主气、间气或复气,运用时需要甄辩仔细。 六气表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不能一见寒邪就用辛温发散,必须分辨清楚此寒邪是司天之气还是在泉之气,是主气胜客气,还是客气胜主气,是胜气还是复气。 若寒邪为司天之气,其主气是少阳相火,此时“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暓闷,虽可用辛温散寒,也可不治其热中。能否由此领悟泻心汤证及大青龙汤证?若寒邪为在泉之气,与主气太阳寒水合,其寒必重,寒大举,,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其治必以甘热为主。寒为胜气,伤阳必重,可损心肝之阳,治必兼扶心肝之阳。寒为复气而平火热,治以咸热,又不可助火。举一气而概其余,多思多临。 至其气与运加临,又有不同,见下表 “上”为司天,“下”为在泉,“中”为中运。 同是司天在泉的一气也有不同的用药: 治太阳司天有苦温(热)与辛热不同,在泉同用甘热。治少阳司天有酸凉与咸寒之不同,在泉同用咸寒。 太阳寒邪初伤皮毛,皮毛主于肺,味辛,故用辛温散之。寒邪必伤心阳,心主苦,故用苦温。寒水胜,以土平之,故用甘热。少阳相火胜,以水平之,故用咸寒。相火寄于肝胆,故用酸凉。 治阳明在泉有苦温与酸温之不同,司天同用苦温。治太阴在泉有苦热与甘热之不同,司天同用苦热。 阳明燥邪胜,以火平之,火味苦,故用苦温。燥金必伤肝木,故用酸温。太阴湿胜而无正形,因火而名,火味苦,故用苦热和甘热,火土一家。 治少阴司天、在泉同用咸寒。 治厥阴司天、在泉同用辛凉。 总的看来,寒、燥、湿为阴邪而用温热药,风、火、热为阳邪而用寒凉药。 《伤寒论》以治阴邪为主,故用药多温热, 《温病条辨》以治阳邪为主,故用药多寒凉。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下引《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说,诚千古不刊言。 吴氏据此立有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咸寒剂清宫汤、清营汤等方。 就五运来说,其治则也不同 五运不及之年,则所不胜乘之,所生 来复,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虚无德,灾反及之。这三者组成了一种自稳调谐的三角结构关系,既组成了三生万物的格局 五运不及之年,因受所胜不及而乘,又有所生复气,及所胜之侮气,最宜发生灾害,其受灾之处《内经》以洛书有表示的。木运不及灾三宫,火运不及灾九宫,金运不及灾七宫,水运不及灾一宫,土运不及灾五宫与眚四维。人体应之属本运所应之胜。受灾宫位置,都是岁会所在位置。 五运不及之年,致邪之源是所不胜之气及所胜之侮气,因此治疗五运不及的原则,也在于此。 五运不及之年对应的是卯酉阳明燥金,丑未太阴湿土,巳亥厥阴风木阴年司天,在阴年司天中五运不及之气的治疗原则看下表 运分阴阳,木运火运为阳,金运水运为阴,治木火阳运不及泻所不胜,治金水阴运不及泻其侮气,并突出一个“和”字,既用性平和的药食。 所以治疗木运不及用的是味辛属金的药食,用辛泻金就是补木运不足。 治疗火运不及用的是味咸属水的药食,用咸泻水就是补火运不足。 治疗金运不及用的是味酸属木的药食,用酸泻木之侮气就是补金运不足。 治疗水运不及用的是味苦属火的药食,用苦泻火之侮气就是补水运不足。 治疗土运不及用的是本运味甘的药食,补中土之气,既缓所不胜之木气,又制所胜之侮气。 泻所不胜,制其侮气,就是“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 《素问-刺法论》谓“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 其具体刺法:木运不及,肝虚受邪,刺足少阳所过原穴和肝俞,补肝之虚,既“扶运气”之意。 火运不及,心虚受邪,刺手少阳原穴和心俞。 土运不及,脾虚受邪,刺足阳明原穴和脾俞。 金运不及,肺虚受邪,刺手阳明原穴和肺俞。 水运不及,肾虚受邪,刺手太阳原穴和肾俞。 为什么取原穴? 《难经》说:原穴是三焦原气所留止的郁位,是肾间动气,是人生命之源。 为什么取背俞穴? 《难经》说:五脏皆在背阳,是“阴病升阳”,刺背俞引邪外出。 五运太过之年则乘所胜,所不胜来复,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证恒其理,则所胜同化。这三者也组成了一种自稳调谐的三角关系。 如木运太过,则木克土,土之子金气来复而制木,于是木、土、金三者组成了一种自稳调谐的三角关系,既组成了“三生万物”的格局。 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记,木运太过邪伤肝脾,火运太过邪伤心肺,土运太过邪伤脾肾,金运太过邪伤肺肝,水运太过邪伤肾心,由此可见,五运太过之年受灾处,也是本运所应之脏为主。只不过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而已。 五运太过年,致邪之源是本运之胜气和所不胜之复气,因此治疗五运太过的原则,也在于此。 五运太过年对应的是辰戌太阳寒水,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阳年司天,在阳年司天中五运太过之年的治疗原则,看下表 由此可见,五运太过的治则不同于五运不及的治则,治疗太角、太商、太羽三太过之气,用本运之气味以泻本运太过之气。 而火是保持人体必要温度的条件,土是保持人体必要湿度的条件,不可妄泻,所以治太徵火运太过用的是甘寒生津的药食,而不用苦寒,治太宫土运太过用的是湿性燥湿药食,而不用淡泄法,这是用阴制阳,用阳制阴法,更可看出火土合德为太极的本质。运分阴阳,治木火阳运宜用寒凉药食,治土金水阴运宜温性药食。 治疗五运太过,泻本运太过之气,就是“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素问-刺法论》谓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 具体刺法: 甲子年,土运太过,刺先补肾俞,隔三天再刺足太阴之所注俞穴太白穴。因土运太过则乘所胜,致邪之源是土运太过之胜气,所以要先刺补肾俞穴,既补水以免受其邪,然后刺足太阴俞土太白穴,泻土之太过。 丙寅年,水运太过,刺先补心俞,隔五日再刺肾经足少阴之所入合水阴谷穴。因水运太过则乘心火,所以要先补心火刺心俞,然后刺足少阴合水阴谷穴,泻水之太过。 庚辰年,金运太过,刺先补肝俞,隔三日再刺肺经手太阴所行经金经渠穴。因金运太过则乘肝木,所以要先补肝木刺肝俞,然后再刺手太阴经金经渠穴,泻金之太过。 壬午年,木运太过,刺先补脾俞,隔三日再刺肝经足厥阴所出木大敦穴。因木运太过则乘脾土,所以要先补脾土刺脾俞,然后再刺足厥阴井木大敦穴,泻木之太过。 戊申年,火运太过,刺先补肺俞,后再刺心包经手厥阴所流荧火劳宫穴。因火运太过则乘肺金,所以要补肺金刺肺俞,然后再刺手厥阴荧火劳宫穴,泻火之太过。 《素问-刺法论》说:“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这是为什么? 看图司天太过年的后三年,都是其在泉年而运为不及,为司天年太过运所侮。后三年运不及而被所胜侮之,又被所不胜乘克之,故会发生疫情。 所以《内经》把灾宫列于五运不及之年。 《素问-本病论》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如庚辰年阴阳刚柔失守,其后三年化为金疫,“速至壬午,徐至癸未”。 其它如此类推。 扫一扫进群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