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出殡,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从此立下一规矩

 数字人生6688 2022-09-11 发布于山东

“盗亦有道”,意思是说小偷也有小偷的道义,即使是作贼或者强盗,也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道德要求。

在不少影视作品之中,我们就能看到相关情节,一名盗贼在听闻下手对象的相关事迹以后,不仅不会继续下手,甚至还会暗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前人总是可爱,心中的侠义之情,永远不会因为生活而消失。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北宋名臣包拯去世以后,连着21口棺材从城门中同时抬出。盗墓贼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场立下一个规矩。

那么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为何包拯去世以后,要用21口棺材抬出?盗贼们又立下了什么规矩?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古人的观念,包拯的生平以及“盗亦有道”开始说起。

古代丧葬文化观念

汉朝时期,民间往往流行厚葬,家中亲人离世,人们都会花费重金给亲人举办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乱的影响以及厚葬给家属带来的负担,薄葬逐渐变成了主流。

北宋年间,除去像包拯这样的国家大臣,或者一些王公贵族之外,普通老百姓基本不会在丧葬这件事情下的形式上下太大功夫。

换句话来说就是,包拯会用21口棺材抬出,平民百姓却不会。先别说买不买得起,即便真的有钱买,也没有那个资格去用。

当然,可以使用却也并不代表一定就要如此“奢侈浪费”,就包拯清正廉明的性格来说,或许也很难同意自己家人为自己准备如此之多的棺材。之所以如此,还和逝去亲人对家属的影响有关。

在古人的认知之中,前人的墓穴如果被有心人破坏或者盗取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后人的发展。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早已在朝堂之中为自己竖立了众多政敌。

就连北宋当朝皇帝宋仁宗都和包拯当面争吵,其他人更不用说。一旦有人故意破坏包拯墓穴,包家人自然无法接受。所以21口棺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包拯墓,以及包家未来的发展。

除此以外,中国古代盗墓贼早有发展,从三国时期曹丞相设立摸金校尉以后,许许多多的老百姓也开始沾染这种不好的风气。

虽说包拯自身的陪葬品,并不如其他达官贵人多,但如果有盗墓贼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偷窃,也同样是让人十分头疼的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做好万全的准备,自然合情合理。

包拯的生平

那么盗贼们看到包家共21口棺材出门以后,究竟立下了什么规矩呢?了解包拯的人都知道,作为北宋年间最出名的文臣之一,包拯一心为民。

无论是朝堂上还是公堂上,他都不会因为对方的权势和背景感到害怕。相反,如果有人仗势欺人,包拯必然会第一个不答应。民间对包拯的喜爱,也早从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

所以盗墓贼看到包拯出殡,立下的规矩便是:不盗包拯墓。

其他人的墓穴不管,包拯墓绝对不能去影响或打扰,否则注定会被同行不耻。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

谁也不想因为一个受人尊重且不确定有没有利益收获的墓穴,从此丢失了自己晚九朝六的工作,怎么想也不划算。

值得一提的是,包拯家属们将包拯埋葬之后,余下的20口棺材又重新拉回了汴京,并免费赠给了当地的一些穷苦老百姓。

可这样的行为不是在诅咒他人?答案并非如此,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老百姓根本就没钱买棺材。尤其是一些特别穷苦的人家,甚至只用草席简单的包裹住尸体就直接下葬。

包拯家属的举动,更进一步向世人展现了包家的胸怀,盗墓贼们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去偷窃包拯墓穴财物的话,必将引起民众的愤恨,朝廷也不会坐视不管。

到了那个时候,天大地大,再不会有这些盗墓贼的落脚之地。正所谓盗亦有道,盗贼们虽然通过盗墓的方式维持生计,但也绝不是谁的墓穴都可以偷盗窃。

包拯生前有言:后世子孙仁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冢,死不得葬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包拯对于清正廉明的坚持,一直延伸到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上面。也难怪即便已经过去千年时光,人们依旧怀念包拯,怀念在那个封建且愚昧的社会中,依旧有人坚持着来之不易的公平与公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