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春来 | 童年忆事三题

 天下孝义人 2022-09-11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揭秘《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  婆婆的存单

作者:赵春来

来源:孝义风采

推磨之苦
三岁就生活在外婆家,从未见过父亲的面。到我六岁时外婆告我说,你父早几年前被国民军抓去当劳工,因受国军的打骂,再加吃不饱, 劳累过度,得病无钱医治,不到50岁就去世走了。1950年母亲嫁到另一个村后又生了一个小弟。一家人只靠继父一人来维持生活,虽然有地种,但年终的粮食不够吃,到来年春要采摘野菜、野果和树叶吃,生活过得艰苦。

当时,农户都是各自种自家的地,产粮有高粱、玉米,也有一些麦子。家家吃面都是用石磨将粮食磨成面粉。记忆中,母亲一早将粮食用水淘洗后放到院外晾晒干,父亲用一条布袋将要磨的粮食扛在肩上,我拿一个簸箕,母亲拿一个长方形的菠箩子和一个箩面的箩子。去磨坊对我来说,像出门一样很感兴趣,一路尾随大人们奔跑。那时,我村的磨坊在村西头一间土窑洞,是我村姓张家的石磨,从家到磨坊要走很长一段路。到磨坊后,父亲将粮食倒进石磨的斗子里,把一根麻绳拴在磨杆上,再将麻绳套在肩背上,一只手向后抓住麻绳使劲往前拉,母亲用双手握住磨杆靠在肚子上往前推。石磨就转起来了,粮食从石磨缝中流出来。我看到后很神奇,也很高兴,就跟在母亲身边用小手来推磨杆。这时,我才从幼年的脑海中体会到推磨的艰苦。大约一小时左右,石磨将粮食磨成了面粉,父亲汗流满面坐地休息,母亲将磨好的面粉用簸箕收起,用箩筐过一遍后,再将箩筐的粮食碎片再倒进石磨的斗子内,反复好几次,才算把粮食磨成面粉。到我十四、五岁时,我和母亲也能去磨面了,推磨的年代持续到1963年。公社化以来,各村都安装了电磨,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磨面,用电磨既省人力,又加快磨面速度。从推石磨到电磨,在我童年记忆中印有深刻烙印,这正是:“古石磨是人类生存的本,老水井、小清泉是我们的根,吃面不忘推磨之苦,喝水不忘挖井之人。”
上学之困
1953年春,母亲领我去上学,因无钱交学费,老师说先来上学吧!学费后补。我村学校在村南门外的关帝庙院内,上厅是关老爷及好几 位泥塑神像,下厅院的南厢房是老师吃住地方,北厢房就是学生的教室。当时教室里没有课桌和凳子,学生的课桌是用十几块砖头垒起来的。全校有20多个学生,一、二年级都在一块上课,学生们大部分人带一个用麦杆或玉米皮编制的坐垫,我们两、三个学生没有坐垫,只好坐在地上。没有书看,老师上课时我坐在地上用心听,课后用树枝或小石头块在地上写一遍,记忆在心。到二年级时,我才有了国语和一本算术书。写字时没有石板,只好用石笔将字写在砖块上。

到三年级时,学校配备了课桌和凳子,母亲用旧布块给我缝了一个书包,铅笔、麻纸也有了,我开始写毛笔字,半年时间,我写的毛笔字得到老师的几次表扬。当时,家中生活还很困难,只靠父亲一人干活太累、太难,家里吃、穿很困难,放学后或学校放假时,我去地里给羊拔草,去山坡上拾柴、背高粱和玉米杆,为家中做饭、取暖备用,秋后我随父亲到十里外的炭窑去担煤,父亲用大的筐子,我用两个小笼子担,中途还要歇几次。
1956年秋,我去南姚村完小上学时,每天往返要跑十余里的路,中午放学跑回家后已经饿了,母亲却让我先去给羊拔一筐草回来再吃饭。饭后,母亲只给我带两个手掌大像铁一样硬的玉米面窝窝头,这两个窝窝头一个是我晚上吃的,另一个是第二天早饭吃的,可是,等我上完晚自学后,肚子早已饿了,就将两个窝头都吃光了;到第二天早上,总是饿着肚子上课。后来被班任老师(任汝荣)发现后,他将自己的稀饭分给我一半又给了半个玉米饼。当年学校过“六一”儿童节,校长要求全校学生一律上身穿白色,下身穿蓝裤。我没有白色上衣穿,班主任发现后说,你是中队长,怎么站出来整理学生队列?当时我哭着说,我家没有白上衣,在村里也没有借到,这次活动我不参加了。班主任无奈,将他穿过的白色背心套在我的上衣外,只露两只胳膊,才算勉强过了“六一”。1957年夏季完小毕业,我也没报考孝中。班主任问我为什么,我说家中没钱,母亲不让报考。任老师说,你先报 名参加考试,我去和你母亲说。到秋季开学时孝中送来录取通知书,我很高兴,和母亲一说,因家里没钱,还是不让我再去上学啦。从此,我结束了上学,回村劳动。这正是:“上学坐地无书看,心记将字写地上,苦读五年求学路,最终回家务农忙。”
担水之忧

我八、九岁时,常随养父去担水。我村有两眼水井,一眼在村北门左侧大门院内,这所院宅解放前是大地主武锦章的,大院分为里外院,里院是一家人的住所,外院有打粮食的场地和长工们吃住的房子,还有喂骡马的棚房。水井就在长工住房的门对面两丈余处。解放后一直到公社化年代,村北居住社员吃用水都是到这眼井担水。村南头居住的社员担水在南门里五十米处的水井。两处水井都是用麻绳缠绕的辘轳井。1956年我13岁的一天,完小下学回家后,看见水缸里没水,我就试着去担水。我家没有水桶,还要问里院朱叔叔家借用。井口离水面大约二丈多深,先要把水桶勾在铁钩上,再将水桶放下去。大人们将水桶往井口处一扔,辘轳自然快速转到井底水面上,用手将麻绳摇晃两下水桶就灌满了,然后一圈一圈地搅动辘轳,水桶就上来了。小孩们呢,只好将水桶放进井口,一圈一圈地小心搅动辘轳,将水桶放到水面。因我力气小,不敢往上绞水桶,等担水的大人们来时,求 人家帮忙将水桶绞上来,再将满满的一桶水分别倒在另一只水桶内,我只能挑半桶水。冬天担水就不容易了。因为井口周围二米都结着厚厚一层冰,大人们担水时也要小心。听人们说,我村拐二小因一条腿有病,走路时有点拐,有一次担水就滑倒在井口处,一条病腿已掉进井口,幸好两手撑住井口,才没有掉下井里。所以我在担水时特别小心,曾记得我14岁时也是冬天去担水,将水桶挑起来后没站稳就被滑倒在冰地上,水桶斜倒,水也都流光了,所幸没有伤着,只好再绞一桶水担回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领先,改革开放后,大多农村都修建了水塔,都集中供水,自来水进家。“昔日吃水真够难,今朝饮水要思源,节约用水要牢记,幸福生活万万年”。

(插图系作者自绘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