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居山林,王维写下一首五律,人人夸赞:一个字都不能改动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2-09-11 发布于北京

大唐诗人,当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人为尊,这三人,又恰好代表着当时流行的道、儒、佛三种思想。王维信佛,其名字便是取自佛家经典《维摩诘》三字,后人也因此称他“诗佛”。王维的诗,便也有了一份佛家的淡然。

“安史之乱”前,王维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成了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在这段隐居生涯里,王维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终南山》便是其中一首。

图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苏轼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终南山》,便是最好的明证。此诗描绘终南山,先从远景写起,说终南山何其高大广阔;继而写入山所见,亦是从其高来写;接着写登顶所见,展现其广;最后流连,问路留宿。从远到近,移步换景,层层递进,构成了一幅山水游乐动图。

首联从远处入笔,“太乙近天都”写终南山的高,“连山接海隅”写终南山的广,一是纵向,一是横向。

图片

“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天都”,指大唐都城长安。终南山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与天都靠得很近。因其高,故在长安望去,仿佛就在头顶。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

“连山”,大概就是一座山接着一座山;“海隅”,也就是海边。终南山连绵不断,都到了海边。这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如此之终南山,诗人当然想要去征服,去攀登。

颔联写登山所见,承接首联“太乙近天都”而来,极言终南山之高。首联“太乙近天都”五字,不过概言山之高,则颔联十字,是具体描绘之。

图片

走进山里,回头望走过的路,原来看到的白云,全都聚在了一起。入山时看到的雾霭,真的走进山的时候,却又没有了。想必喜欢登山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登山之前看到云雾缭绕,等进山了,云雾又不在身边了,而回头望的时候,原来不在身边的云雾,又全都聚在了一起。唯有山高,方有此感。

颈联写登顶所见,承首联“连山接海隅”五字而来,具言终南山之广。终南山很广,到了什么程度呢,等登上山顶,才真正明白。“分野”,古人将地上区域与天上星宿对应;“中峰”,指终南山。此句说终南山分属不同的星宿区域,可见其广。又说终南山不同的山头,阴晴不同。

尾联问路,看似与全诗毫不相关,却是神来之笔。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此中神韵,值得读者自己体会。

图片

有人说这首《终南山》,是王维五言律诗里最好的,代表人物是清代黄培芳,他在《批唐贤三昧集笺注》里说:

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一结从小处见大,错综变化,最得消纳之妙。

这首诗虽然只有40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用处,没有一个字是可以更改替换的。

写登山的诗,这首算得上是上乘之作了,大家不妨将它与杜甫的名作《望岳》比对着读,则会发现两诗的前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杜甫的诗峥嵘外露,王维的诗闲淡内敛。杜甫登上山顶,是“一览众山小”,足以振奋、鼓励世人;王维登上山顶,是“隔水问樵夫”,于山林间见心中那份超然淡泊。

《终南山》一诗,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有名了,但在以前,算得上是王维除《送元二使安西》外最有名的诗了,它是王维“诗中有画”的最好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