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学考研考点:仄起平收律诗,王维《终南山》释义及平仄分析

 昵称42YQQOUF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王维的《终南山》是一首仄起平收的五言律诗。

先来看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释义:
      这是一首表示夸赞终南山的诗,内容上可以和老杜的《望岳》相媲美。等分析完了《终南山》,再来分析一下《望岳》是否是律诗。
      这首诗是王维早年游历终南山时所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于山口建太乙宫。天都,指的是唐首都长安城,有人曾解释天都为天帝之都,极言其高,这种解释也通。到底什么意思,只有王维自己说了算了。海隅,指的是海边,终南山根本不靠海,这句是夸张,说终南山占地面积广。老杜的望岳中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也一样是夸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山间云雾缭绕,登高回头一望,远处的白云又重新汇成了云海,山顶被青云所笼罩,登上山顶,又看不到青云了。这句话唐诗中经常有类似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是古代天上星宿和地下九州的对应。分野中峰变,还是夸终南山的大,一山跨数州。阴晴众壑殊,是说山谷不同,阴晴也不一样。是说的山极其高。在老杜的望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阴阳割昏晓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天色已晚,山大,转来游去,美不胜收,不知不觉到了天黑,要考虑住宿的问题了。老杜的望岳中的表达是: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看啊看,一直看到黄昏倦鸟归巢。
     相对于望岳而言,王维这首诗,就差了一句点睛之笔,老杜的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望岳没有这一句,也就是一首普通的山水诗,但这一句,让一首山水诗升华成了中国诗坛中的熠熠生辉的、富有哲理的一流诗歌。
平仄分析如下:
仄起平收的律诗规律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那么看这首诗是否符合?
太乙近天都(仄仄仄平平,读音没问题。)
连山到海隅(对过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也没问题。)
云回望(粘过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实际上是仄平平仄仄,这其中,白和合是入声字,合字的位置,决定了它必须是入声字。这种,连查入声字表都不用查了。白是入声字,需要记住,但在这个句式中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青霭入无。(对过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但实际上是怎么是平仄仄仄平,这一句里面,青字是平声,对于仄仄仄平平而言,第一字可平可仄。但看这个字,我们今天读的是四声,也就是仄声。第四个字是不可以变的,那这里就是涉及到几个特殊的变音字了。看,在此读做平声,晓看红湿处中的,也是变音读平声的。另外,胜字,“浑欲不胜簪”,也需要读平声。这种算不算出律呢,古人都这样用,也就不能算了。就像通假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野中峰变(粘过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但实际上是平仄平平仄,这个句式中,第一个字可以变,所以分字的位置可平可仄。)
阴晴众壑殊(对过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实际上也是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
投人处宿(粘过来,本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欲字有问题,但就如分析白云回望合一样,这个句式,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水问樵夫(对过来,本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里面隔字是入声字,这就需要记住了,如果理解成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反而不对了。)

那么老杜的望岳是不是律诗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看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不是律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了、晓、鸟、小”押的韵,怎么都是仄声韵呢?
其次,第一句的岱宗夫如何,平仄应该是相反的,为什么都是平声呢?
再次,第一联后一句平仄分析下来,平仄平仄仄。第二字和第四字也是相同的仄声。
这样,已经能判断这首诗并非是律诗了。
至于邻联是否相粘,已经不需要再做分析了。
所以这首诗不属于律诗。

看懂的点击在看收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