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阳明——阳亢伤阴,阴虚之证

 铁毛l 2022-09-12 发布于四川

阳明四十二: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阳微(寸为阳)而汗出少,是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阳脉实而汗出多,是阳既亢而津又泄,故为太过。阳绝于里者,极盛而无其匹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亡津而阳亢,是为太过。阳脉实,是浮数浮大之义,因发其汗,汗多出者,亦为太过,亡津而阳亢也;阳亢太过,则阳绝于里,阳极盛而无阴匹也。汗多太过,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 阴阳之要,阴平阳秘。汗出多亡(津)阴而阳亢,阳绝于里也。阳盛于阳明,阳明独盛,无阴之匹,故孤阳独绝也。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3 本条就是告诉你;汗出少则可自和,汗出多则亡津阳亢,阳亢无阴之匹,则阳绝于里;承接下三条提纲,阳亢太过,伤及太阴,伤及少阴,伤及厥阴。大承气汤,急下泄阳以救阴。

论;现代阳明腑证如果看西医,西医没有这种阳亢的理论,即使看中医,当今中医也没有几个敢下的,且患者也没有找中医治的了。若不知用承气速下,此会不会转变成别的病,或被称为急性胃癌,余觉完全会。现代大便不通,是有通下之法,而热燥阳结怎么办,一直用抗生素压制,直到压不住,热到胃腐烂,或热到伤及三阴之脏,热伤脾脏,热伤肾脏。此为阳腑之热,人身热量最盛之地,此热非大承气而不能泄,此热是正气也,因外感内郁而变邪热也。此病脉大脉实,重按沉缓有力,是为脉证,不是虚脉。

图片

阳明四十三: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者,阳盛而不藏也。芤者,阴虚而内空也。(外实中空,谓之芤)。浮芤相合,阳亡阴枯,是以胃气生热,其阳独绝而无伦也。

1 脉浮而芤,浮为阳亢,芤为阴血内空。浮芤相抟,阳亢阴枯,阳无阴匹,阳绝于里也。阳盛阴枯,独阳内绝也。重申上条,亡津燥盛,阳亢太过,芤为阴绝,则阳绝于里也。

2 阳亢从阳明而绝,阴枯从少阴而绝(下利之义),(阳明伤及三阴,少阴急下三条即是)后学少阴则知,但人死者仍是中气之败。此只是从本条亡阴亡阳相对论。

3 阳旺不藏,因阳亡阴枯也,故脉浮而芤,阳亢之象又对比,三十与三十一条,营伤瘀结,脉弦涩微,阴枯之象也;四十七条,阳亢伤阴,则为阳明瘀血。阳亢伤阴,是为新伤热瘀,故抵当汤能下。

阳明四十四: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是非表证,乃胃气之实也,汗之愈亡其阴,燥屎阻其胃火,伤及太阴,故腹满而痛。阳亢阴亡,则成死证,故当急下之。

此下三章与少阴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

此与少阴六七日,腹胀,不大便章义同。

1  602页,急下三证,腑热内蒸,烁及三阴,腹满痛者,此为伤及太阴(少阴四十四)。

按:对比麻仁丸证,胃腑燥盛,轻则约脾,重则腹痛,胃腑阳亢,伤及太阴。

阳明四十五: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发热汗多,木枯土燥,伤及少阴,故当急下。此与少阴口燥咽干章义同。

1  发热汗多,亡津土燥而水枯也,故当急下。肾主五液,汗多太过,此为亡阴。土燥阳亢,必当急下。(少阴四十二)。

图片

阳明四十六: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肝窍于目,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胃火伤及厥阴,血亡木枯,目系干硬,是以睛直。无表里证,表无寒热,里无满痛也。身热虽微,而腑热则剧,故当急下。此与少阴自利清水,色纯青章义同。

阳明之病,胃家实也。篇中脉实者下之,以表虚里实故也。此为内实也,此为实也,皆发明胃家实之义。

1 胃火伤厥阴,也是燥土克水,水枯而木枯血亡。下条:水涸则木枯,木枯则风动,肾水愈消。更当急下。

2 阳明之脉大,大者,缓实有力也,有力者,必沉取之。脉证相合,此为实也。

论:阳明阳实,伤及太阴,是腹满痛,伤及少阴,是汗亡水液,伤及厥阴,是热伤血结。

附;此处故意加五条提纲,名少阴病,实为阳明之阳实,伤及少阴,故为少阴病之义。

少阴四十,少阳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四十一,少阴病(阳明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四十二,少阴病(阳明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四十三,少阴病(阳明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咽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四十四,少阴病(阳明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土本克水,病则反水盛侮土。凡病则水胜而土负,至于伤寒少阴脏证,更无土胜水负之理。土胜则生,水胜则死,少阴之死,皆死于水胜而土负,故少阴肾水,必负于趺阳胃土,乃为顺也。少阴水负而趺阳土胜者,阳明承气证是也。

1  此提纲为少阴病,为什么又说是阳明病?土本克水,阳明病腑实,土实克水,伤及少阴,故言少阴病也。阳明承气证者,是阳明胃腑病阳热燥结成实之义,阳明之阳实者,唯外感太阳经病而传入阳明腑者,有阳明之阳实,余下之病,皆为阳明之土虚,少阴之水盛。阳明胃腑,不病阳实者,水不会负之太过也,余下之病,皆是水侮。阳盛于阳明,阴盛于少阴,病皆为少阴之阴盛,唯外感病,经病传腑,阳明之阳盛,也会病阳盛之结实,土克其水,是为少阴之阴负。若无外感之内郁,阳明不病阳实。

2   外感胃阳偏盛,土燥阳盛,约其脾太阴,麻仁丸证。

外感胃阳偏盛,土燥阳盛,伤其手少阴,黄连阿胶证。

外感胃阳腑实,克其三阴,故言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