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上,我聆听了王岱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雷雨》是我国现当代戏剧的杰出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课文节选的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地点都是周公馆的客厅,第一场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和鲁侍萍再次相见,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戏剧的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但是,由于作品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有距离感的,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等字里行间,明确戏剧的主题,并对中学生思想和人生观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应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王老师能举重若轻,师生交流平等顺畅,对文本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课堂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凸显。
一、简约却不简单
王老师的课朴实自然、从容亲切,课堂上没有刻意设置动人情境,没有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甚至连课堂的导语也是言简意赅,自然切入文本的阅读。一开始,王老师问学生“看过话剧吗?看过什么呀?”,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引出对话剧的简单介绍,指出“有了《雷雨》,中国的话剧就有了和小说、散文比肩的地位”,寥寥数语就点明了《雷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好奇心和兴致。紧接着,王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介绍《雷雨》整部戏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的介绍,戏中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更巧妙的是,王老师用五个“△”揭示人物关系,使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变得一目了然,PPT展示出来显得极为简洁明了。
不仅于此,王老师巧借“△”顺势让学生谈谈“为什么文学作品要写爱情?”,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通过描写爱情来反映社会,爱情会折射社会,折射人性,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简单的几次师生交流,问题寥寥,却清晰明白地梳理了《雷雨》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和主题范畴。课上至此,已然牢牢揪住听课师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了,不知不觉沉浸在课堂之中,不得不暗暗感叹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之深刻,对学生学习心理理解之透彻,非深谙教学之道,如何能有此神到之笔。
为进一步深入文本,王老师提出“周朴园和鲁侍萍到底咋回事?”“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的问题,具体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但是,王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发言(尽管有学生跃跃欲试),而是先让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让全体学生从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的对话,再次回归到文本中来,听出、读出、感受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师生讨论交流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辩、老师的引导启发,到达既引领思考、启发思维,又深读深挖、升华主题的目的。
可以说,王老师的课堂是朴实的,却是真切的;是简约明了的,却又是步步推进,处处匠心的。
二、对话尽显魅力
在课堂中,王老师用了很多时间让师生对“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这一个主要问题进行充分而深入的交流讨论。可以说,师生在课堂上的对话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精彩深刻而又充满睿智的话语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魅力源于文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课堂也有师生的对话互动,但常常讨论的问题空泛,学生泛泛而谈,常常会脱离文本,架空解读,“脱题跑题”,从而导致课堂为讨论而讨论,实际问题没能有效解决,到头来,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云。王老师的课堂,师生始终紧扣文本阐述观点,始终依据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合理推断,始终基于文本的真实解读引发思考、激发思维、层层推进。比如:学生谈到周朴园之前对于侍萍是有爱情的,王老师及时提醒同学一定要从文章中、剧本中来得出自己的观点;王老师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多次让学生思考: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等动作,周朴园的“汗涔涔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等体现人物情态的词语。这些也都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原汁原味地阅读的教学理念。
魅力源于生成。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认为,真正的课程应该在教学现场,随时随地会出现精彩的生成。王老师营造了亲切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促发性灵,适时助学,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讲、善于辩,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提供了精彩生成的自由与空间,课堂呈现了动态的行云流水一般的风格。请看其中一个小片段:
生:……我认为周朴园代表的是社会上金钱至上、名誉至上的一类人,这篇文章还对我们有一种呼吁作用,呼吁我们“人性本善”,还是要有一些真感情的
师:侍萍是一进门就认出了周朴园的,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离开或者当场就揭穿他?
生:我(指侍萍)是想看一下,到底他(指周朴园)对我是否还有怀念之情,当时对我是真感情还是欺骗还是仅仅是年少时的一种冲动而已。
师:你很厉害!对呀,三十年了,侍萍是想看看周朴园对自己的爱是不是真的?是吗?
生:我觉得,周朴园无论是房间的陈设还是就习惯,都是为了追忆自己的年少时光和青春,而不是为了追忆那个人。
师:不是追忆侍萍?
生:对。
师:还有,剧本还有一句话,你当时读得很有感情,在认出侍萍后,侍萍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为什么叫他“朴园”,而不是直呼“周朴园”?而且“泪要涌了出来”?
生:鲁侍萍是要提醒周朴园,是否还记得三十年前的美好时光,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吗?
师:原来哪个你?哪个周朴园?
生:没有这么看重社会名利、金钱的周朴园。
师:那他当时看重什么?
生:年少时光。
师:年少时光的什么?
生:年少时光的感情。……
很显然,这里老师是时刻关注学生的回答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即刻生成问题,步步追问,引导思考,促使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些精彩的对话就是教学内容和解决方式的现场,而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又有力地促进了课堂精彩的生成。
魅力源于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个体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没能解决或完全解决问题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王老师的课堂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鲜明特征。比如,王老师让学生概述《雷雨》的主要情节,在学生回答不全面,遗漏了重要人物的重要情节时,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老师也及时进行提示引导。在同学们围绕“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这一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学生阐述之后,其他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也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归纳和提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老师在和学生亲切探讨交流,合作过程中,始终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没有正面抛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始终不断的进行引导启发,始终以一个“平等者”的姿态参与其中,这也许是王老师的课堂合作顺畅有效而又毫无造作之嫌的重要原因。
三、本真直指人性
王岱老师说:“我希望我的课堂是一个正常的课,老师们看课不是去看戏,看这个课能不能和平时的课接上地气,我们能不能在平时就这样上,我希望我的课永远地本真,永远地贴近课堂,永远属于一个正常的课,而不是'肥胖’的课、而不是'涂抹了胭脂’的课”。王老师的课堂实践了她自己的主张。
本真课堂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中,王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文本的认知,开展与文本对话,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老师重视课堂“布白”, 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提供学生独立体验与思考的机会,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抓住课堂的生成点、“矛盾点”和困惑点,通过层层追问,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是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所突破,必然出现了一个高度的流畅的境界。
本真课堂关注学生,为学生出彩的个性喝彩。课堂中,王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对话总能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对学生的精彩发言给予由衷的喝彩称赞,始终没有给学生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始终没有将自己的判断和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王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细心呵护学生个性的差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真课堂关注学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我认为,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密不可分,语文教学要把这两“性”揉为一体,至于在具体课堂教学处理上,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的问题,只是基于老师对课设计的需要或者说基于教学目的的选择,然而,教师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考虑学生获得了什么,是自主获得或是教师灌注后获得,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课堂中,王老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足,多次强调“学习文学作品要从自身感受出发”,不贴所谓的“道德的标签”,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思维交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解决问题的力量聚集在“人性的软弱”上,可以说,王老师在课堂结束前的总结,精炼精彩,充满睿智,毫无给人突兀之感,是课堂的高潮。因为有了前面的思考对话的铺垫,对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的效果自然也是十分显著的。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王老师的“求真”,就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做到真读、真说、真写,求得语文之“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