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诗社》中尼尔的死是偶然还是必然?|知乎圆桌收录回答

 楷威映画记 2022-09-13 发布于北京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尼尔

《死亡诗社》是中学时期最喜欢也深受感动的电影之一。伊桑·霍克扮演的托德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因为我从这个角色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性格,多愁善感、脆弱敏感,年轻时观看这部电影是非常能够引起共鸣的。

而在最近参加的“N刷计划”知乎圆桌的活动中,我回答了一个关于另外一个相似角色的问题,那就是片中最后开枪自杀的尼尔。圆桌的问题就是本文的标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作答的:

偶然还是必然,这要看是从哪个角度来说。

如果抛开电影层面,仅就这个事件来说,尼尔的死不是必然的。这和自杀者的性格以及身处的境遇有直接的关系。热爱戏剧的尼尔身上,多少也有着和托德一样敏感的内心。他的热情之火,多次被冷水浇灭,于是他只有选择自我燃烧。

面对传统思想、体制和霸权父亲这些厚厚的墙,尼尔无法穿越,否则就是撞得头破血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所以当梦想与现实的撞击如此猛烈,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他不会选择直接顶撞父亲,更不会产生肢体上的冲突。他不想妥协或退缩,但前进也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才会选择用父亲的枪自尽。

如果尼尔不是这样的性格,他也可以选择逃跑,选择直接反抗,总之,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不会轻易放弃生命。所以,性格决定命运,尼尔如果不是电影中这样的性格,就会有另外的故事发生。

而就电影创作层面来说,尼尔的死是必然的。这就是剧作层面所说的功能性,因为只有尼尔的死,才导致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基汀老师,才有了后来最令人愤愤不平的弹劾戏码,校方领导逼迫学生们说出对基汀老师不利的言辞,并签字画押。

那时,手足无措的托德那痛苦的表情更加令人心疼。这样的举动无疑于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尼尔的死已经让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现在还要为扼杀尼尔生命的权力低头,他有一种成为帮凶的罪恶感。作为羽翼未丰的中学生,面对体制和霸权强大的压力,他只能在空旷的雪景下痛哭悼念亡者,控诉尼尔的父亲,除此之外,他什么也做不了。

只有尼尔的死,才能令人警醒,才能看到年轻生命消逝之后的另一个深层的悲剧: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过错,而是将这一切都归罪于基汀老师的离经叛道。本来是精神领袖的基汀,在家长和教育体制面前,却成为一个“污染”学生思想的邪教教主。

如果将死去的尼尔和被辞退的基汀老师作为故事的结尾,这电影就太令人绝望了。所以,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正在于两个悲伤事件催生出了希望的火种,接下来,人们会看到基汀老师的精神没有被湮灭,而是深入年轻学生的内心。

当不安的托德实在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站在桌子上的那一刻,我们也看到了基汀老师的胜利。人可以被辞退,但不朽之精神会延续下去。内向、敏感,凡都可能被动和退缩的托德,竟然是第一个站到桌子上的人,这就是他的成长,这就是希望。

当更多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时,他们也是代表死去尼尔在呐喊,代表死去的尼尔做出某种抗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